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8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180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基于SNAP软件和2景Sentinel-2卫星数据,反演并分析中山市全域及特定区域内植被叶面积指数。结果表明,反演结果与中山市生态空间格局和植被保护状况相一致,且与其他研究报道中对水库库区林地采用现场实测方法获得的数据高度一致,表明该方法反演城镇植被叶面积指数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2.
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是土地管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的高度协调,对促进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的综合确权法以提高指标权重精度,基于耦合度、协调度、相对发展度模型测算、分析与比较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沿海三大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与规律。研究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珠三角与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优化程度表现为"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度的空间相关性强弱表现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整体逐步趋向于中高度协调,长三角、珠三角趋于中低度协调;研究前期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是影响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研究中后期京津冀新型城镇化超前发展,长三角则逐步趋于土地集约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珠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进步显著,但仍滞后于土地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43.
基于GIS的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实况发布平台介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下,对整个或者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各类地理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根据中国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提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区域空气质量实况发布平台的总体设计思路,介绍了这一平台的开发与运行环境、主要功能模块设计和实现方法。该平台已成功应用于珠江三角洲区域。通过广东省环境保护公众网信息平台,实时更新各个站点最新的空气监测数据,为广东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以及居民日常出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4.
浅析珠三角工业结构与环境污染物的灰色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洁  马民涛  廉婕 《四川环境》2013,32(2):78-81
根据2004—2009年珠三角地区各种工业结构、总产值以及工业“三废”排放量等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了珠三角工业生产规模结构、轻重工业结构、行业结构、工业生产结构与不同环境污染物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珠三角3种生产规模的企业中与工业“三废”关联最大的是中型企业,其次是大型企业,小型企业最小;相对重工业,珠三角轻工业与工业“三废”的关联较大;珠三角工业主导行业与工业“三废”的关联度排序: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就产业结构来说,与污染物的灰色关联度依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45.
中国动态     
《绿色视野》2013,(10):4-4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 国务院日前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行动计划提出,经过五年努力,使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6.
采用珠三角常规空气污染物与成分监测数据,通过分析对比2020年不同阶段的污染物浓度与气象等数据,研究了2020年珠三角臭氧污染特征与其主要成因。结果表明,2020年各月珠三角超标天首要污染物是O3,珠三角2020年O3评价浓度为148μg/m3,同比下降16%,AQI达标率同比上升9.5%。2020年O3污染相对严重的月份是4、8~11月,对应的月度O3评价浓度分别达到175,164,166,171,162μg/m3,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其它月份均达标,6~12月O3污染情况同比改善明显,O3污染减轻使AQI达标率同比上升明显。2020年一季度受春节假期和疫情因素等共同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但O3浓度下降不明显,主要由于日照时数同比上升约19%;4月全面复工复产,以及辐射相对较强的气象条件,使O3评价浓度同比上升约58%;5~8月“百日服务”与9~12月“百日行动”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有效降低O3前体物排放量,NO2浓度同比下降了22%~23%,VOCs浓度下降了18%~26%,使2个阶段的O3评价浓度均同比下降了20%左右。  相似文献   
147.
评估大气污染减排措施的成效能为空气质量改善政策制定和优化提供科学指导,但大多减排措施评估研究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进行量化,计算效率低且无法考虑不同减排措施之间的相互影响.另外,现有研究大多关注区域减排措施评估,很少针对城市尺度进行评估.基于此,本研究结合基于模式的PSAT源解析技术提出了一种相对较为高效的城市大气污染减排措施的PM2.5改善评估方法,并以珠三角典型城市为例,定量评估了肇庆市2014—2016年期间实施的16项减排措施对PM2.5污染的影响.结果发现,肇庆市近年来的本地减排措施有效降低了SO2、PM2.5、PM10、NOx、NH3和VOCs排放,降幅分别达到25%、14%、13%、11%、9%和4%.根据模型评估,在2016年气象条件下,2014—2016年期间减排措施使肇庆市本地生成PM2.5浓度下降了16.0%,其中,对浓度下降贡献最为明显的污染源为工业源和生物质燃烧源,关键措施是以煤炭品质提升为代表的燃煤管控和以焚烧区划定为代表的生物质露天焚烧管控,使肇庆本地PM2.5浓度分别下降了7.2%和2.4%.农牧源、扬尘源和道路移动源等其他源的减排措施也对PM2.5浓度改善有一定的贡献,但这些源贡献无法抑制活动水平增长带来的排放和贡献浓度的增长,表明这些源仍存在较大的减排潜力,是下一阶段肇庆市PM2.5防治的重点对象.本研究的评估方法证实了减排措施的有效性,同时也为未来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8.
研究采用KZ(Kolmogorov-Zurbenko)滤波统计方法,结合数值模型情景分析技术,以CO为示踪污染物,对2013年1月-2017年12月珠江三角洲重点城市气象条件与源减排对CO浓度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显示:监测期间珠三角地区CO平均浓度为0.91 mg/m3,珠江三角洲重点城市CO浓度日变化呈现双峰型分布,早上08∶00-10∶00出现第1个峰值,下午20∶00左右出现第2个峰值;季节变化上整体呈现出冬季>春、秋季>夏季的特征;空间分布上珠三角、粤北地区浓度较高,粤东、粤西地区浓度则较低。KZ滤波统计方法显示污染源减排措施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城市CO浓度贡献占比在85.79%~103.79%之间;WRF-CMAQ数值模型情景分析结果显示污染源减排措施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城市CO浓度贡献占比在79%~96%之间;综合表明源减排措施对2013–2017年北京市不同点位CO浓度的改善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9.
珠三角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厂汞的排放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OH法对珠三角8家垃圾焚烧厂(6家采用炉排炉工艺,2家采用流化床工艺)进行烟气采样,同时采集飞灰、底渣、煤炭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炉排炉焚烧烟气平均总汞(THg)排放浓度为(51.4±28.3) μg·Nm-3,流化床为(19.5±13.6) μg·Nm-3.炉排炉飞灰THg含量为6674 μg·kg-1,流化床飞灰THg含量为2135 μg·kg-1,底渣中炉排炉THg含量为70 μg·kg-1,流化床为30 μg·kg-1.飞灰中的汞含量要远远高于底渣.垃圾焚烧过程中炉排炉70.8%的汞由烟气排放,26.3%存在飞灰中,底渣中的汞仅占2.9%.流化床工艺烟气汞排放占总汞排放的33.2%.利用质量平衡法计算珠三角垃圾中汞含量平均值为0.293 mg·kg-1,流化床工艺因添加燃煤所产生的汞排放占到垃圾焚烧总汞排放的31.6%.  相似文献   
150.
珠三角地区广州麓湖公园等13个典型监测站的监测资料为基础,结合地图资料、人口资料、疾病发病率、健康影响函数、价值衡量函数等,运用BenMAP模型评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空气质量管理计划(2002-2010年)》实施后PM1o污染的变化对公众健康的改善情况(选取2006年和2010年为基准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2006年到2010年通过减少PM10改善空气质量可以挽救346条生命,使1 092人免患慢性支气管炎;其经济影响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0.66%降低到2010年的0.45%,说明了该地区减排措施的健康有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