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9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43篇
综合类   199篇
基础理论   62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50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4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GIS支持下的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态梯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斌  张金屯 《重庆环境科学》2003,25(7):35-36,42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对黄土高原地区257个样方的植被进行了研究。DCA分析较好地反映了植被的连续性变化及植被的生态梯度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分析的结果表明.植被组成和结构沿经、纬度变化明显,分异出森林、森林草原、温性草原、荒漠半荒漠植被等不同类型,优势种替代明显,植物种类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类型。植被的梯度变化与气候因子密切相关,较好地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环境与结构的空间变异特点。  相似文献   
82.
甘肃白龙江流域水源涵养服务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的主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对维系流域生态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基于参数本地化的InVEST模型对1990—2016年水源涵养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多年平均水源涵养深度为47.50 mm,呈现先减少后回升的趋势。空间上,其高值区主要集中于迭部、文县和舟曲的中高山阴陡坡林区(平均涵养深度在该三县2500~3500 m海拔段、阴坡和半阴坡、25°以上坡段和林地高于流域的平均涵养深度);低值区主要位于宕昌和武都的中低山阳缓坡农牧区(平均涵养深度在该两县 2500 m以下海拔段、阳坡和半阳坡、25°以下坡段和耕、草地低于流域的平均涵养深度)。气候背景下,人类活动驱动的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空间差异是影响水源涵养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退耕还林对减缓气候变暖背景下水源涵养深度的下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3.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由于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森林面积急剧缩小,现有林地多为人为破坏后形成的天然次生林。目前很难在该区找到适合树轮气候学研究的老龄针叶树种,在此背景下,寻找适合开展树轮气候学研究的替代树种尤为重要。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中部桥山林区的老龄麻栎林为研究对象,为该区建立了近一百多年的标准年表(1891—2016)和差值年表(1884—2016),评估其树轮气候学研究潜力。相关计算表明,麻栎差值年表与当年3—7月降水量相关最高(r=0.58,p<0.001),几乎达到了可以重建的水平。该年表还与陕西中北部旱涝指数和黄土高原西部树轮降水重建序列显著相关,共同反映了区域降水变化历史。空间相关分析也进一步说明了桥山麻栎差值年表对区域降水量变化具有较强代表性。本文首次利用黄土高原中部阔叶树种开展树轮气候学研究,发现了麻栎树轮宽度年表具有记录过去降水变化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84.
甘肃河西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及其防治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甘肃省河西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发生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其荒漠化主要类型有风蚀漠化、水蚀荒漠化和土壤盐渍化。全区现有各类荒漠化土地21.3万km^2,其中分布最广泛的沙质荒漠化土有17.59万km^2。荒漠化对当地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河西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有其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原因;河西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干旱、风大、沙多、植被稀疏;以及生产实践中、水、土、植被资源等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用是引起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为了防治和轻减河西地区的荒漠化,提出了几点防治对策;首先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其次是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第三是加大荒漠化防治的投入,尤其是防沙治沙中资金、科研、人才的投入,建设重点荒漠化防治项目,使河西地区最普遍的沙质荒漠化得到遏制;第四是加强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加强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85.
《环境教育》2010,(9):6-7
<正>受持续强降雨影响,8月,中国多地接连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目前,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已致1364人遇难,401人失踪;此后,四川、云南也相继发生泥石流灾害。灾情发生后,政府相关部门紧急启动应急响应,抢险救灾工作正在有序展开。  相似文献   
86.
黄土高原降雨径流调控利用潜力定量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雨径流的调控利用是缓解黄土高原干旱缺水与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研究区域降雨径流调控利用潜力的定量评价对黄土高原降雨径流合理利用的宏观决策与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为例,将可以调控利用的最大降雨径流量作为资源化潜力值,从宏观尺度上,系统分析了影响该潜力的各个因素,确定出黄土高原降雨径流调控利用潜力的各项评价指标,利用GIS技术,建立了降雨径流各个影响因素的专题图层,提取出各个影响因素专题信息.在上述基础上,引入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方法,建立了黄土高原降雨径流调控利用潜力BP网络模型,并利用实际资料对网络模型进行了训练和预测,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评价模型可供黄土高原降雨径流调控利用及其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87.
徐旺生 《绿叶》2012,(6):49-55
环境意识兴起于近现代,环境问题却始于人类生产活动出现之初。古代中国,为了缓解人口增长和农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文明中心由黄土高原先转至华北平原再转至南方湿地,从而缓解了环境所带来的发展瓶颈。到了现代,我们已然不再具有古人所具有的迁徙空间,但环境问题却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反思古代中国的迁都历程,关注环境压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8.
甘肃藏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面临自然环境恶劣、师资力量薄弱、经费不足、设备欠缺等困难,新课程开展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发校本实验课程,因地制宜、奇思妙想,一定能走出困境,并逐步显示出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89.
分析了节水灌溉和作物产量的关系,多角度探讨了地节水灌溉、地上节水灌溉、地下节水灌溉三种不同形式,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旱作农业补充灌溉进行了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可知节水灌溉已成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有效途径和粮食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90.
人工影响天气对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人工影响天气的概念、原理和作业方法。在论述了人工影响天气在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重视空中水资源的开发;(2)进一步增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有效性;(3)进一步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