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6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293篇
安全科学   99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636篇
基础理论   136篇
污染及防治   85篇
评价与监测   55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81.
王延华  杨浩 《环境科学研究》2011,24(10):1136-1141
CH4(甲烷)的逸出量与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数量密切相关.采用FISH(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定量解析芦苇和香蒲混栽土壤-植物生态系统基质,探讨CH4的产生机理.结果表明,植物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甲烷氧化菌主要聚居在植物根区,产甲烷菌数量高于甲烷氧化菌.气温变化和系统ORP(氧化还原电位)对土壤-植物生态系统CH4排放通量的影响很大,芦苇和香蒲混栽土壤-植物生态系统CH4年均排放通量为22.9 mg/(m2·h),最高达185.6 mg/(m2·h),排放峰值出现在夏季.表明芦苇和香蒲的生长促进了根际分泌物的产生,为产甲烷菌提供了较多生长所需的底物,从而刺激系统CH4的排放.   相似文献   
182.
耕种方式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田2种土壤耕作强度(深翻耕和浅旋耕)和3种水稻栽培方式(直播、抛秧和插秧)下的CH4排放规律,以探讨稻田土壤耕作强度和水稻栽培方式对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水稻栽培方式下,深翻耕和浅旋耕稻田CH4排放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土壤耕作强度对稻田CH4季节排放总量的影响受水稻栽培方式的制约:抛秧方式下,浅旋耕与深翻耕处理相比,稻田CH4排放量减少31.37%(P0.05);而直播和插秧方式下,2者CH4季节排放总量相当。水稻栽培方式显著影响稻田CH4排放季节变化规律:直播稻田CH4排放大致呈现"双峰型"模式,且水稻生育前期CH4排放水平较低;而移栽稻田(抛秧和插秧)CH4排放大致呈现"三峰型"模式,且水稻生育前期CH4排放水平较高。与深翻耕抛秧相比,深翻耕直播和深翻耕插秧稻田CH4排放分别减少23.31%和42.51%;而浅旋耕方式下,3种水稻栽培处理CH4季节排放总量相当。降低土壤耕作强度,以浅旋耕代替深翻耕,可以减少耕作对土壤的扰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稻田CH4排放。与水稻移栽相比,水稻直播能够显著降低水稻生育前期CH4排放,具有一定的CH4减排潜力,但仍需加强中后期田间水分管理。  相似文献   
183.
(上接第8期)9月2日12时55分.江西煤业集团公司萍乡矿集团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死亡15人.受伤11人,其中重伤6人.轻伤5人。事故暴露出该矿采用已经明令禁止的单体液压支柱支护.且未能及时监测发现瓦斯超限并采取措施:违规设置专用排瓦斯巷。巷道内未安装甲烷传感器:回风巷内安装电器设备,但未设置甲烷断电仪:现场管理混乱,回采工作面工程质量很差,巷道高度仅1.2~1.5M,且浮煤、煤尘堆积严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4.
氯化对二级处理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爽  赵庆良  魏亮亮 《环境科学》2008,29(4):925-930
以哈尔滨市W污水处理厂污水为研究对象,利用XAD树脂对二级处理出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OM)进行分级分离.按照DOM在不同树脂上的吸附特性将其分为5个部分:疏水性有机酸(HPO-A)、疏水性中性有机物(HPO-N)、过渡亲水性有机酸(TPI-A)、过渡亲水性中性有机物(TPI-N)和亲水性有机物(HPI).考察了二级处理出水中有机组分的组成分布、三卤甲烷生成势、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结果表明,二级处理出水中的主要成分是HPO-A和HPI,两者含量之和达70.8%.HPO-A是加氯消毒时产生三卤甲烷的主要有机组分,其三卤甲烷生成活性(STHMFP)为232.9μg/mg.而HPO-N、TPI-A、TPI-N和HPI的STHMFP介于100~125μg/mg之间.氯化反应后,HPO-A、HPO-N、TPI-A和HPI的紫外-可见吸光度均降低,而TPI-N则相反.并且HPO-A、HPO-N、TPI-A和TPI-N中的O-H、C=C和苯环的含量降低,而C-O的含量升高,还生成了C=O和C-Cl.  相似文献   
185.
186.
本研究以藻华水体甲烷释放为对象,利用模拟柱培养实验,探究了沉降除藻和沉积物覆盖复合技术对富营养化甲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沉降除藻结合沉积物覆盖处理可有效改善水环境,实现对甲烷释放的控制,但不同覆盖材料的效果存在差异;活性炭效果要优于土壤和沸石.相比于对照体系水体溶解氧(DO)2. 5 mg·L-1和氧化还原电位(ORP)100 m V,沉积物界面ORP -125 m V,沉降除藻协同活性炭覆盖体系中水体DO和ORP分别升高至3. 1 mg·L-1和174 m V,沉积物界面ORP逆转为168 m V,实验期间甲烷释放量相对于对照组减少90. 2%.研究结果在富营养水体甲烷减排方面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7.
揭示河口沼泽湿地围垦为水产养殖塘对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含碳温室气体产生的影响,可为评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滨海蓝碳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以闽江河口为研究区,对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湿地土壤(0~30 cm)和由其围垦成的养虾塘沉积物(0~30 cm)进行配对采集.通过室内厌氧培养实验,测定沼泽湿地土壤及由其围垦成的养虾塘沉积物的土壤胞外酶活性和CO2、CH4产生潜力.与河口沼泽湿地0~30 cm深度土壤相比,养虾塘0~30 cm深度沉积物4种土壤胞外酶活性均值降低27.3%.河口沼泽湿地转化为养虾塘后含碳温室气体产生潜力发生显著变化,芦苇沼泽、短叶茳芏沼泽、互花米草沼泽围垦成养虾塘后CO2产生潜力分别增加5.1%、38.5%、38.8%,CH4产生潜力分别降低24.9%、11.1%、21.1%,有机碳厌氧矿化速率分别增加4.9%、38.6%、38....  相似文献   
188.
消毒副产物(DBPs)因其潜在的致癌、生殖毒性成为饮用水安全的重要隐患.及时知晓供水系统中DBPs浓度是防控DBPs健康风险的前提.然而目前DBPs仪器监测存在过程繁琐、成本高昂、时间滞后等问题.利用常规水质指标建立高质量的预测模型是重要出路.基于此,本研究选择3个简单的水质指标pH、温度、UVA254,利用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ANFIS)建立了供水系统中三卤甲烷(THMs,最常见的DBPs)分布的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当隶属函数(MF)分别为”gaussmf”、“gbellmf”、“trapmf”,MF数量分别为3、3、3时,建立的总三卤甲烷(T-THMs)、三氯甲烷(TCM)、一溴二氯甲烷(BDCM)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其中,T-THMs、TCM模型质量较高: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r)为0.871~0.880,预测误差(MARE)为11%,预测准确率(NE<25%)为92%~95%;与T-THMs、TCM相比,BDCM模型的预测效果略差(r=0.775,MARE=16%,NE<25%=83%),但也在可...  相似文献   
189.
膜处理技术已成为大多数填埋场处理渗滤液的常用方法,过滤后产生的浓缩液通常采用回灌法进行处置。虽然回灌法投资少、操作方便、运行费用低,但浓缩液高盐低生化性的特点可能导致在回灌后对垃圾的产气和渗滤液水质产生负面影响。通过模拟生化反应器,将纳滤浓缩液周期性回灌至由实际填埋场采集的高、低有机质垃圾样本中,监测甲烷产量、臭气浓度以及渗滤液水质。结果表明:相比清水对照组,回灌浓缩液对产甲烷过程具有抑制效果,且对低有机质含量垃圾的抑制比高有机质垃圾更强;回灌浓缩液后NH3和H2S的释放量变大,主要在快速产甲烷阶段和产甲烷衰减阶段释放;随着浓缩液回灌次数的增加,COD、BOD5、NH3-N、TN、动植物油呈现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出水盐浓度将持续上升并超过浓缩液本身。  相似文献   
190.
采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法的环境空气非甲烷总烃(NMHC)连续自动监测设备之间的测量结果差异较大,影响光化学污染前体物的监测评价与管控.为探究测量差异原因,选取8套NMHC连续自动监测市售仪器,在不同色谱柱温度和不同标准气体条件下分析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柱温的改变对NMHC体积分数响应偏差影响较小.但在同样分析条件下,不同氢火焰离子检测器(FID)对卤代烃或含氧衍生物的响应因子不同,针对同一物质仪器之间的响应偏差较大,最大为170%. FID对物质响应的差异是导致测量结果差异大的主要原因.(2)环境空气中,各仪器现场获得的NMHC体积分数监测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仪器间数据的Pearson相关系数在0.8以上(P均小于0.01);但非污染时段仪器间NMHC体积分数监测值最大相差近10倍,数据可比性差.(3)针对甲苯、乙酸乙酯和三氯乙烯等代表性物质,本研究提出了响应监测值与理论值比值的范围,改进后不同设备测定值的平均标准偏差降至16%,满足监测评价要求.研究显示,分子结构及官能团极性差异是导致FID响应差异大的关键问题,经FID响应统一技术改进可提升环境空气NMHC连续自动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