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7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436篇
安全科学   103篇
废物处理   141篇
环保管理   93篇
综合类   914篇
基础理论   67篇
污染及防治   467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01.
印钞废水属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对环境污染严重。鉴于现有处理工艺出水普遍不达标的情况,通过对比实验确定了改进方案:超滤浓缩液离心出水在进入接触氧化池前,增加新的处理单元(Fenton氧化-混凝)。Fenton氧化最佳条件:FeSO4.7H2O投加量14 g/L,H2O2的投加量34 mL/L,初始pH值6.0,氧化反应时间1.5h,温度18.8℃;混凝过程最佳条件:PAC投加量4 g/L,PAM(5‰)投加量10 mg/L,pH值7。新增单元对废水中COD去除率接近80%,可生化性提高1.6倍,色度降低36%。  相似文献   
102.
Fenton氧化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年来Fenton氧化在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状况,对Fenton试剂氧化的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温度、pH、反应时间、H2O2和Fe2+的投加量、H2O2/Fe2+量比以及反应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探讨了Fenton氧化技术在废水处理领域现存不足之处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3.
高压脉冲电凝-Fenton-生化法处理制药废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高压脉冲电凝-Fenton对制药废水进行预处理,出水进入UASB-AO生化处理系统.研究表明:高压脉冲电凝-Fenton氧化法的最佳工况条件为进水pH值为4.0左右,高压脉冲电凝反应时间为45 min,H2O2投加量为4mL/L,Fenton氧化时间为60min.高压脉冲电凝-Fenton对CODCr去除率为36.5%~39.2%,ρ(BOD5)/ρ(CODCr)从0.13提高到0.32-0.34,废水的可生化性大大提高,UASB厌氧反应器去除率为81.4%~82.1%,AO系统去除率为88.0%~88.5%,而整个生化处理系统对CODCr去除率为95.4%~97.9%,最终出水各项指标可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04.
医药废水成分复杂、浓度和盐分高、色度和毒性大,往往含有种类繁多的有机污染物质,这些物质中有不少属于难生化降解的物质,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留于环境中.特别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的"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有机污染物,即使在水体中浓度低于10-9级时仍会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在此结合实际采用内电解-O3/H2O2-A2/O处理工艺对医药中间体生产废水进行处理,收到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5.
氧化亚铜(Cu2O)与H2O2组成的类Fenton体系能很好的氧化降解印染废水中的有机物.实验用Cu2O类Fenton氧化降解染料活性艳蓝KN-R,研究表明,Cu2O类Fenton能很好的氧化降解染料活性艳蓝KN-R.在KN-R的溶液初始pH值为2,水浴温度为50℃的条件下,用0.429 g Cu2O(0.3 mmol)和0.1 mL、质量分数为30%的H2O2处理50 mL、质量浓度为100mg/L的KN-R溶液1 h,其脱色率为95.09%,TOC去除率为56.38%.  相似文献   
106.
以某酶制品厂的废水为研究对象,确定了絮凝-SBR-Fenton高级氧化的试验方法.结果表明,在絮凝阶段,当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为0.6g/L,搅拌6 min,絮凝70min的条件下,预处理的出水CODCr效果最好,去除率为44.6%;再经过SBR工艺处理,停留时间为14 h时,CODCr去除率达到了89.2%;之后再进行Fenton高级氧化,氧化的最佳条件是:ρ(FeSO4·7H2O)为3 g/L,ρ(H2O2)为0.8g/L,反应时间2 h.最终出水达到了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07.
采用微电解-芬顿氧化的组合工艺处理末端焦化废水,考察静态实验中微电解填料的铁碳比、过氧化氢添加方式及加入量、曝气量、反应时间、pH值等不同条件因素对COD去除率的影响情况,确定最佳条件是铁碳质量比是2.5∶1,分批加入过氧化氢,且加入量为0.25 mL/L,曝气量为1.25 L/min,pH值为3,反应时间140 min.最终实现将焦化废水COD的去除率达88%以上的目的.按静态实验的各因素条件进行动态实验,试验结果COD去除率可达87%以上,处理后℃OD质量浓度为为91 mg/L,达到排放标准.同时处理后焦化废水的颜色变淡.  相似文献   
108.
采用有效容积88.7 L的上流式厌氧填料床反应器启动厌氧氨氧化工艺.结果表明,在反应器运行的第119天NH4+-N,NO2--N和TN的去除率分别达100%,97.40%和91.71%,3种氮素的比值ρ(NH;-N):ρ(NO2--N):ρ(NO3--N)为1∶1.35∶0.28.随后通过缩短水力停留时间(HRT)的方式提高客积负荷,HRT从开始启动时的35.5 h逐步下降至15.2 h,至反应器运行末期,TN的客积负荷达0.10 kg/(m3·d),获得的具有厌氧氨氧化活性的污泥镜检呈红棕色.  相似文献   
109.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odium dodecylbenzene sulfonate,SDBS)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电解工艺对其进行了研究,考察pH值、进水浓度、曝气量、空床停留时间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分析表明,在填料体积为500 mL,模拟废水初始pH为3的条件下,进水浓度为500 mg/L,曝气、空床停留时间(EBCT)为2 h时SDBS的去除率大于72%,反应出水投加石灰后可使SDBS去除率均保持在80%以上,此时且最短EBCT可达到5 min。通过成本运行估算表明,微电解处理SDBS废水运行成本低、效率高,可应用于此类工业及生活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0.
Ni was effectively recovered from spent electroless nickel (EN) plating baths by forming a nano-nickel coated activated carbon composite. With the aid of ultrasonication, melamine- formaldehyde-tetraoxalyl-ethylenediamine chelating resins were grafted on activated carbon (MFT/AG). PdC12 sol was adsorbed on MFT/AC, which was then immersed in spent electroless nickel plating bath; then nano-nickel could be reduced by ascorbic acid to form a nano-nickel coating on the activated carbon composite (Ni/AC) in situ. The materials present were carefully examin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X-ray diffraction,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electro- chemistry techniques. The resins were well distributed on the inside and outside surfaces of activated carbon with a size of 120 ± 30 nm in MFT/AC, and a great deal of nano-nickel particles were evenly deposited with a size of 3.8 ± 1.1 nm in Ni/MFT. Moreover, Ni/AC was successfully used as a catalyst for ultrasonic degradation of 2.6-dichloronhen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