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43篇
安全科学   27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238篇
基础理论   53篇
污染及防治   58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为明确垃圾渗滤液中四环素在矿化垃圾上的吸附规律,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孔径测试及N2吸附解吸测试表征了矿化垃圾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探讨了矿化垃圾对四环素的静态吸附规律及初始浓度、pH和不同阳离子类型等环境因素对其吸附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动态吸附实验模拟了实际动态条件下的吸附过程.结果表明,矿化垃圾表面含有大量的官能团及良好的孔隙结构;矿化垃圾对四环素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初始浓度和pH升高会降低吸附效率,K+对吸附性能的抑制高于Ca2+离子;动态吸附实验表明矿化垃圾对四环素的承载量为3.9 mg·g-1,动态吸附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432.
水环境中存在的微塑料能够显著地影响无机或者有机物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本文探究了Pb (II)和四环素(TC)在聚氯乙烯(PVC)和聚酰胺(PA)微塑料上的吸附特征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二元体系中,TC与Pb (Ⅱ)相互促进在PVC和PA表面上的吸附行为,呈现出协同效应.PA和PVC对TC的吸附等温线呈高度的线型,而PA对Pb (II)的吸附过程则符合Langmuir模型.溶液pH值显著地影响TC和Pb (II)在PVC和PA表面的吸附.溶液中NaCl的存在明显地降低了PA对Pb (Ⅱ)的吸附,但对TC吸附特征影响很小.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PVC主要通过疏水相互作用键合TC,而PA则主要通过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与TC作用,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与Pb (II)结合.本研究结果加深了对微塑料与污染物之间作用机制的理解,可为环境中微塑料风险评估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33.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6):50-57
该文使用K_2FeO_4活化法构建了环境友好的基于狐尾藻的新型多孔石墨化生物炭(PGMC)。以PGMC作为催化剂来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水中的四环素(TC)。不同热解温度条件(700、800和900℃)对制备出的PGMC(PGMC700、PGMC800、PGMC900)的物理化学性质影响很大。PGMC800展现出最好活化PMS降解TC的性能得易于其更大的比表面积。在反应温度为25℃、PGMC800的用量为0.05 g/L、PMS的加入量为0.5 g/L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对30 mg/L TC的高效去除(30 min去除82.2%)。化学淬灭剂、电子顺磁共振(EPR)和线性扫描伏安(LSV)测试揭示了TC的降解得益于非自由基路径(~1O_2和电子传导)而不是自由基路径(SO_4·~-和·OH)。  相似文献   
434.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7):173-179
铁基-有机框架材料(MIL-53)具有稳定性强、催化效率高且环境友好等优点。该文以典型抗生素-四环素(TC)为目标污染物,实验研究了可见光(Vis)条件下MIL-53对过一硫酸盐(PMS)的催化活化性能,以及MIL-53的合成时间和温度、材料投加量、溶液初始pH等因素对TC催化降解的影响。结果显示,以MIL-53为光催化剂,PMS为氧化剂和电子受体,Vis为激发光源建立的光催化降解体系(MIL-53/PMS/Vis),能高效降解TC;MIL-53的合成条件对TC的降解具有一定影响,温度过低(120℃)或过高(150℃),合成时间过短(12 h)时,会导致TC的降解不够彻底,而合成温度为150℃,时间24 h时,TC的降解将更彻底(95%)。MIL-53的最佳投加量为0.2 g/L;初始pH对TC的降解影响较小,在pH为3~9范围内TC的降解率均能达到95%以上。MIL-53/PMS/Vis有机物催化降解体系不仅绿色环保,pH适用范围广,而且降解效率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35.
以单一尿素为前驱体,通过热聚合制备了C3N4,并通过SEM、XRD、XPS、FT-IR、UV-Vis等分析表征了所制备的C3N4材料的结构、成分、光学性能和光催化活性.结果发现制备的C3N4具有花状的多孔纳米片结构和大的比表面积.制备的C3N4在氙灯320~780nm的照射下,对盐酸四环素(TCH)的降解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活性,60min内降解率达到99.60%.自由基淬灭实验的结果表明,·O2~ˉ、1O2和h+是TCH降解的主要原因.对比试验和DFT理论计算分析发现,以尿素为原料制备的C3N4比三聚氰胺为原料制备的M-C3N4光催化效果优异是归因于C3N4具有花状的多孔结构,更大比表面积以更多的...  相似文献   
436.
研究了盐酸甲胺三氧化铬/氧化铝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醇氧化反应中的应用,该试剂制备简单,其制备过程和应用于氧化过程中均不产生含铬废液,并且性质稳定、易贮存,对醇类的氧化高收率地得到相应的羰基化合物,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提纯方便。实验结果为铬(VI)氧化剂用于清洁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37.
王婷婷  任刚  关健聪  余燕 《环境化学》2023,(7):2403-2410
本文以盐酸林可霉素(LCM)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UV/H2O2降解作用下的降解情况,探讨了H2O2浓度、初始pH值和有机物等影响因素对LCM的影响及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当H2O2浓度为50 mg·L-1,pH=7.3,LCM浓度为10 mg·L-1,反应30 min后,LCM去除率达到98%,且反应过程遵循准一级动力学.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LCMS-TOF 5600+)鉴别出其在UV/H2O2降解过程中主要产物的分子结构式,进而推导出可能的降解路径.利用TEST对降解过程中的产物进行毒性预测,结果表明,中间产物的毒性高于母体,对水质安全保障造成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438.
以广东水生型铺地黍(Panicum repens)为单一修复植物,人工模拟构建添加四环素(TC)的鸡粪养殖泥塘系统,探究TC在植物体内、水体及底泥中迁移转运动态变化规律及植物对TC的响应。结果表明:5 mg/L TC不仅对铺地黍生理特性未造成毒害作用,甚至实验前期(≤14 d)对铺地黍的形态生长有促进作用;TC残留量为植物根部>底泥中>水体中,随时间延长,根部与水体中TC残留量逐渐降低;TC在铺地黍体内分布为叶>茎>根,地上、地下部生物富集系数分别为5.67、0.62,迁移系数为9.17。  相似文献   
439.
吸附具有成本低、能耗小、操作方便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在污水净化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潜力。通过简单的溶剂热法制备了缺陷Zr基金属有机框架(UiO-66-NH2)吸附剂,并将其用于去除废水中四环素。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氮气吸附-脱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吸附剂进行表征。为获得吸附剂去除废水中四环素最佳条件,以四环素的吸附量为响应值,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BBD)响应曲面法(RSM)考察吸附剂投加量、溶液pH值、四环素初始浓度以及吸附时间等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结果表明,经实验修正后的最佳吸附条件:吸附剂投加量为10 mg, pH=3.80,四环素初始浓度为27 mg/L,吸附时间为3 h;此条件下,吸附剂对四环素的吸附量可达71.85 mg/g。此外,再生实验表明,经过5次循环吸附后,吸附剂仍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68.33 mg/g),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440.
利用聚多巴胺(PDA)与氮川三乙酸(NTA)接枝并螯合Fe3+,形成以PDA为载体、NTA为Fe3+螯合剂的芬顿催化剂NTA-Fe@PDA,采用NTA-Fe@PDA/H2O2芬顿氧化法去除废水中盐酸土霉素(OTC).材料表征结果发现,NTA-Fe@PDA属于典型的介孔结构,Fe元素与有机配体成功螯合,PDA的聚合效果良好.探讨了H2O2投加量、NTA-Fe@PDA投加量和初始pH值对OTC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TA-Fe@PDA浓度为200mg/L,H2O2浓度为5mmol/L,初始pH值为4.85的条件下,反应60min后,20mg/L OTC的降解率达到96.23%.自由基鉴定实验表明,·OH是OTC降解过程中的主要自由基.通过LC-MS分析结果推测了OTC降解的中间产物和可能的降解路径.NTA-Fe@PDA在反应体系中重复利用8次以后,OTC的降解率仍在86.80%以上. NTA-Fe@PDA/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