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28篇
基础理论   10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用苔藓组织硫含量、S/N比值探讨江西省大气硫沉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江西省"r"型酸控区19个采样点88个细叶小羽藓样品进行分析,发现在大气硫浓度高的地区苔藓组织硫含量也高,说明细叶小羽藓可以作为监测植物指示大气硫污染。江西省苔藓组织硫含量从南往北递增,赣东北苔藓组织有着高的硫含量。南昌市和贵溪市市区苔藓组织硫含量和其相应的郊区苔藓组织硫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市区苔藓组织硫含量明显高于郊区苔藓组织硫含量,说明这两个城市市区苔藓受到了点污染源的影响。对细叶小羽藓组织硫含量和大气SO2浓度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细叶小羽藓的组织硫含量(y)和大气SO2浓度(x)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y=6.09x+0.16,R2=0.95,P=0.003)。用S/N=0.15把江西省采样点分为两组,贵溪市贵溪冶炼厂周围有着高的大气硫沉降量(组Ⅰ),其它采样点均是硫缺乏或者说是氮过量(组Ⅱ)。  相似文献   
22.
23.
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和自然恢复演替系列的林地水文效应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通过对人工云杉林及自然恢复演替系列林地苔藓、枯落物和土壤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了川西亚高山森林恢复过程中的林地水文效应。结果表明:林地苔藓及枯落物蓄积量随林龄增大而增加,最大持水量也相应增加。10a、30a生人工云杉林苔藓、枯落物蓄积量和最大持水量都显著高于同龄的自然恢复类型;40a生人工云杉林苔藓、枯落物蓄积量显著高于同龄的针阔混交林,但二者最大持水量之间差异并不显著。人工云杉林苔藓和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均低于自然恢复演替系列。70a生人工云杉林苔藓与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之和已接近原始冷杉林。各类型林分土壤容重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则降低。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在各林龄人工云杉林之间差异显著,但与恢复阶段没有关系,并不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在自然恢复演替系列之间差异不显著。人工云杉林地水文效应的增强快于自然恢复过程,表现在人工云杉林苔藓与枯落物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的增加快于自然恢复过程。  相似文献   
24.
对未来50年的气候预测表明,北极与亚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是最明显的,在本研究中,我们分别观测了亚北极高山地区肥沃的草地和瘠的石南灌丛群落在不同的气温和养分水平因子作用下的反应,我们主要研究了不同处理方式对地衣和维管束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盖度的反应,我们认为,不同的藓,地衣和维管束植物及群落其反应不同,从而使得下层和上层的主要植物种类种盖度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苔藓的减退,相比之下,在所有的处理中两个群落中的地衣盖度都增加了,因此,气候变化可以使下层植物从以苔藓占优势转为以地衣占优势。  相似文献   
25.
以地衣,苔藓探测空气质量:香港与上海空气质量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香港与上海,均为闻名世界的闹市。根据地衣和苔藓对大气污染物反应较敏感这一特征,多次对香港地区作了考察与研究。分析其存在的地衣、苔藓的种类,并与上海地区出现的种类加以对照,由此,比较了两个城市的大气质量。一、地衣植物的种类比较地衣植物可分为枝状、叶状和壳状三大类。枝状、叶状地衣种类愈多,反映出空气质量愈好。其中,壳状地衣对空气质量的灵敏性略差。在香港地区发现了枝状和叶状地衣。大帽山郊野公园东侧,离地面约1.5~2.5m树上,采到了广生松萝 Usnea baileyi(Stirt.)Zahlbr.和另一种松萝 Usnea sp.;在课露的岩面上,有梅衣 Parmelia tinctorum Despr,黄腹雪花衣 Ana-pty chia hypochaea Vain.和分枝石蕊 chadonis  相似文献   
26.
川西亚高山人工针叶林枯枝落叶及苔藓层的持水性能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亚高山针叶林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体 ,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作用 .本文作者对川西地区典型的不同恢复阶段的人工云杉林、迹地、次生林和原始林下苔藓与枯枝落叶层贮量和持水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人工云杉林在生态恢复过程中 ,苔藓与枯枝落叶层的贮量和持水性能均呈现出波动式递增 ,表现为 30a <4 0a <6 0a<5 0a,5 0a云杉林达到最大值 ,苔藓、枯枝落叶层的贮量分别为 10 .96× 10 3 kg/hm2 、76 .9× 10 3 kg /hm2 ,最大持水量分别为 4 4 .77× 10 3 kg /hm2 、182 .5× 10 3 kg /hm2 ,以后略有下降 .枯枝落叶层持水性能优于苔藓 ,说明枯枝落叶层在森林的水源涵养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人工林枯枝落叶层贮量和持水性能较天然林有所降低 ,反映了该地区在人工林的建设中应注意其生态功能的恢复 .图 2表 2参 8  相似文献   
27.
对贵阳市区到农村地区4个方向的石生苔藓氮含量和氮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对比分析.苔藓氮含量变化范围为0.85%~2.97%,并从市区(2.24%±0.32%)往外明显降低(1.27%±0.13%),表明贵阳市区氮沉降最高、往外逐渐降低,但在较远的农村地区(> 25 km)苔藓氮含量出现回升(平均1.33%~1.75%),反映了农村地区大气氮输入有所增加.苔藓氮同位素均为负值(-2.50‰~-1.39‰),并从市区到农村地区明显升高.市区苔藓较负的氮同位素比值(平均-8.87‰~-8.59%o)主要指示了城市排泄物和污水所释放的氨源贡献,而郊区和农村地区苔藓较高的氮同位素信号(平均-3.83‰~-2.48‰)主要反映了农业氨源的影响,苔藓氮含量回升可能与农业活动增强有关.此外,贵阳地区苔藓氮同位素的分布特征与受氧化态氮源控制的地区苔藓氮同位素变化相反,因而,贵阳地区大气氮沉降以铵(NHx)沉降为主,该结论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城市地区大气氮沉降的来源和变化.  相似文献   
28.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金发藓(Polytri-chum commune)3种药用苔藓进行温棚栽培,通过对3种苔藓在3种基质、4种光照强度下的生长状况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生长基质下,大羽藓、金发藓的净增长长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在25%和50%遮光率遮阳网覆盖下3种基质对大灰藓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在75%遮光率遮阳网覆盖下,3种基质对大灰藓的生长产生了影响;在环境温度和湿度相同的条件下,对照组无遮阳处理下3种苔藓在生长一段时间后都不同程度的出现枯萎死亡现象,光照强度为25%、50%、75%遮光率下3种苔藓的生长都有显著性差异.表2,参9  相似文献   
29.
南岭北坡苔藓中多环芳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加速溶剂萃取、凝胶色谱柱(GPC)净化和 GC-MS 测定,对南岭北坡两个垂直剖面上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ae)中的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灰藓样品中的PAHs 以菲的浓度最高,ΣPAHs 范围为 309.2~1342.4ng/g 干重.其组成与大气沉降PAHs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随着海拔高程的增加,大部分 PAHs 的浓度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通过与大流量采样器采集的气溶胶与气相PAHs 样品对比,发现苔藓更倾向于累积高环数的 PAHs,大气与大灰藓中 PAHs 的浓度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0.
森林采伐对地表藓类种群的发育具有重要影响,但很少有人评估这种影响后迹地上的藓类种群状况.本研究调查了四川壤塘县4个系列采伐迹地和附近原始云杉林下3种林地优势藓类种群[锦丝藓(Actinothuidium hookeri)、塔藓(Hylocomium splendens)和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的发生频率和盖度、生物量以及维管束植物盖度和凋落物盖度,通过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分析了3个藓类种群的盖度和生物量在不同采伐迹地及原始林之间的差异,评估了其自然发展趋势,揭示了维管束植物结构参数与藓类种群盖度和生物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1)3种藓类种群的盖度和生物量在采伐迹地和附近原始林间有显著差异,但在系列采伐迹地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证实森林采伐后林生地表藓类种群显著衰退,随着迹地自然恢复进程这些藓类种群并未能逐渐恢复;2)微环境尺度上的藓类盖度和生物量在系列采伐迹地之间有较大的波动,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乔木和草本层盖度是影响藓类种群生物量的主要因子.综合分析表明,采伐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藓类自身的牛态适应性和繁殖策略综合决定着藓类种群的自然恢复能力;如果仅仅依靠迹地自然恢复过程,顶极藓类种群(塔藓和锦丝藓)是难以自然复壮的.图6表4参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