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23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针对高含硫气田酸化废水的恶臭污染问题,先通过气相色谱(GC)—质谱(MS)联用仪及便携式挥发性有机物(VOCs)检测仪对酸化废水液相及气相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关键臭源;然后通过正交氧化实验、活化氧化除臭实验,优选氧化除臭的氧化剂及活化剂种类、投加量、反应时间、pH等条件。结果表明,最佳组合条件下,过氧化氢-硫酸亚铁体系对二甲基二硫、二乙硫醚的去除率分别为97.81%、97.01%,过硫酸钠-过氧化氢体系对二甲基二硫、二乙硫醚的去除率分别为97.28%、96.53%。针对酸化废水特点进一步构建双活化氧化除臭体系,该体系具有显著的除臭效果,能有效去除高含硫气田酸化废水的恶臭气味,经处理后可将酸化废水嗅味等级从5级降至1级。  相似文献   
32.
利用吹扫捕集-GC/MS法对引起南宁市竹排冲河道水体黑臭的嗅味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导致竹排冲水体黑臭的嗅味物质主要为苯系物、硫类化合物和氯苯类化合物,其中甲硫醚(相对含量1.70%)、二甲基二硫醚(相对含量3.19%)、甲基丙基二硫醚(相对含量6.11%)等挥发性有机物为竹排冲水体中的主要致嗅物质,是竹排冲水体嗅味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3.
采用两级生物滴滤塔处理甲硫醚废气,研究进气量对甲硫醚去除效果的影响,并考察塔内压降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甲硫醚的进气量由15 L/min增加到35 L/min,一级生物滴滤塔对甲硫醚的去除率先由27%升高至50%后下降到35%,而二级生物滴滤塔对甲硫醚的去除率则由99%下降至76%。一级和二级生物滴滤塔的压降均随着进气量的增加而不断升高,其中一级从80 Pa提高到160 Pa、二级从100 Pa提高到180 Pa。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塔内的群落结构,发现当进气量为15 L/min时,一级生物滴滤塔的优势菌种门类是Proteobacteria(63%)、Planctomycetes(12%)、Bacteroidetes(11%)。进气量加大到35 L/min,一级生物滴滤塔的优势菌种门类变成2种Proteobacteria(77%)、Planctomycetes(8%)。但是二级生物滴滤塔的优势菌种门类在进气量为15 L/min和35 L/min时变化较小,分别对应为Proteobacteria(69%、74%)、Planctomycetes(10%、8%)。  相似文献   
34.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及硫化学发光检测气相色谱法(GC - SCD)定性和定量测定炼油厂二硫醚类恶臭污染物二甲二硫、乙基甲基二硫醚和二乙基二硫醚的方法.当进样体积为0.1mL时,GC - SCD法的二硫醚最低检出限为0.1~0.2 mg/m3,二甲二硫和乙基甲基二硫醚的RSD不超过2.4%(n=5),二甲...  相似文献   
35.
吸附回收法处理甲硫醚废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平树水 《化工环保》2003,23(1):22-24
采用吸附回收法处理高浓度小排放量的甲硫醚废气,以活性炭不吸附剂,废气中甲硫醚的质量浓度可从处理前的151g/m^3降至0.06g/m^3,甲硫醚的去除率大于99%,处理后的废气可达标排放,将吸附饱和后的活性炭用水蒸气解吸再生,解吸得到的甲硫醚回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36.
二甲基二硫醚废气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玲  张所信 《化工环保》2003,23(1):32-35
研究了二甲基二硫醚(DMDS)废气的处理技术,先将废气冷凝成废液,废液经蒸馏回收二甲基二硫醚,利用双氧水将废残液中二甲基硫醚(DMS)氧化为二甲基亚砜(DMSO),考察了反应溶剂及其用量,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双氧水滴加速度等反应的影响。确定的适宜工艺条件:以丙酮为溶剂,二甲基硫醚,双氧水,丙酮的体积配比为0.75:1:1,双氧水的流量为2.0mL/min,反应时间为3.0-3.5h,反应温度为20-30℃,在此工艺条件下二甲基亚砜的产率为90.7%。  相似文献   
37.
环境水体中的含硫有机物厌氧分解或藻类死亡腐烂后会产生硫醚类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毒害作用.建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是一种可以同时测定水中4种硫醚类的检测方法.4种硫醚类污染物的最佳固相微萃取条件:型号为85 μm CAR-PDMS涂层的纤维头,氯化钠加入量为4.00g,萃取温度为40℃,萃取时间25 min,萃取速度为20 mm/s,解析时间3 min.在此固相微萃取条件下,可以获得满意的4种硫醚类污染物的响应值和回收率.4种硫醚类的纯水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1.1% ~110%,地表水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0.1%~100%,地下水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0.0% ~ 103%,污水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0.3% ~ 103%,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检出限为0.001~0.020 μg/L,4种硫醚在0~ 20.0 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该方法简单实用、准确可靠,可用于地表水、地下水、污水中4种硫醚类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38.
赵三平  习海玲  王琦 《环境化学》2014,(9):1546-1552
以苯甲硫醚(PhSMe)为芥子气模拟剂,以NH3和NaOH为改性试剂,研究了改性H2O2溶液对硫醚的两阶段氧化产物、动力学与反应机制.改性H2O2溶液中,苯甲亚砜(PhS(O)Me)和苯甲砜(PhS(O)2Me)是仅有的两种氧化产物.随改性剂的加入和pH升高,PhSMe的初级氧化(PhSMe→PhS(O)Me)经历了质子催化氧化、溶剂辅助氧转移两种不同的催化氧化机制,表观动力学常数随pH呈"三段式"变化,两种反应机制的相对贡献取决于溶液的pH.PhSMe的次级氧化反应(PhS(O)Me→PhS(O)2Me)比初级氧化反应慢得多,其产物PhS(O)2Me的产率与改性H2O2溶液的pH呈指数相关.pH和反应时间相同时,NH3改性H2O2溶液的PhS(O)2Me产率明显低于NaOH改性H2O2溶液.超氧阴离子(O-2)是导致PhS(O)Me→PhS(O)2Me的活性氧,NH3通过抑制O-2产率而降低了硫醚类过度氧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39.
采用主波长367 nm的紫外-发光二极管(UV-LED)作激发光源,Degussa P25-TiO2薄膜作催化剂,在平板反应器中模拟了低浓度(8.3mg.m-3)典型恶臭气体甲硫醚(DMS)的光催化降解过程;研究了催化剂负载量、光照强度、温度、相对湿度、体积流速对DMS光催化降解过程的影响规律.甲硫醚的去除效率和反应速率随着催化剂负载量的增加(5.0—36.0μg.cm-2)而增大,其最大去除率可达到97.6%.在本实验条件下,室温21.6℃、相对湿度47.5%要比低温12.1℃、低相对湿度10.9%—29.8%更有利于反应的进行;DMS的反应速率随着体积流速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稳定的趋势,当流速小于3.4×10-7m.3s-1时,反应受传质控制,流速大于6.8×10-7m.3s-1时,反应受反应速率控制,流速在3.4×10-7—6.8×10-7m.3s-1之间时为过渡态.  相似文献   
40.
本文针对KMnO_4、ClO_2、NaClO、O_3、H_2O_2去除饮用水中戊基硫醚(diamyl sulfide,DAS)和丙基硫醚(dipropyl sulfide,DPS)进行了研究.在中性室温条件下选取KMnO_4、ClO_2、NaClO、O_3、H_2O_(2 )5种氧化方式氧化2000 ng·L~(-1) DPS、DAS,并探究其去除效果、氧化动力学及氧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5种氧化方式氧化2000 ng·L~(-1)的DPS、DAS 2 h后,DPS、DAS去除率大多数都达到了90%以上,DPS、DAS氧化后剩余浓度大多低于其嗅阈值;根据动力学常数计算,高锰酸钾与DPS、DAS的二级反应动力学常数分别为2.30×10~4、1.74×10~4 L·mol~(-1)·min~(-1);O_3、H_2O_2氧化结果表明,O_3氧化效果明显高于其他氧化方式,但单独使用H_2O_2效果不及其他氧化剂;ClO_2、NaClO在硫醚的氧化中效果显著,去除率接近100%;高锰酸钾在氧化中存在色度问题,当水体中DPS、DAS浓度水平较高时高锰酸钾适用性不强;高锰酸钾、次氯酸钠、二氧化氯等氧化剂会使DPS、DAS氧化成砜类物质,本研究中识别出二戊基砜(diamyl sulfone)、二丙基砜(dipropyl sulf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