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56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28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273篇
基础理论   101篇
污染及防治   43篇
评价与监测   39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12.
13.
研究了氯胺在铜管模拟输配系统中的衰减过程,并利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对氯胺衰减规律进行了模拟;考察了pH、初始氯胺浓度等水质条件与流速等水力条件对氯胺衰减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是影响氯胺衰减速率与金属铜溶出的重要因素,pH越低氯胺衰减越快;提高氯胺初始浓度可加快氯胺衰减速度,也可增加金属铜的溶出量;流速对氯胺衰减速率的影响不大.此外,衰减动力学过程模拟结果表明,采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不同条件下的氯胺衰减规律.从而对于工程中不同条件下消毒剂浓度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季铵盐复台型缓蚀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烷基卤化物与喹啉等原料合成的喹啉季铵盐.当算与有机胺、适当溶剂、表面活性荆复配后.可作为油井酸化作业的酸化缓蚀荆。该缓蚀荆时金属腐蚀的阴、阳极过程起抑制作用,因此使用的温度范围宽(60~150C),盐酸浓度高(15%~34%),该产品生产工艺简单,成奉低,是油田较理想的酸化缓蚀剂,  相似文献   
15.
在0.02mo1/L的六次甲基四胺(C6H12N4)缓冲液(pH 5.5)中,铜(Ⅱ)—6-苄基氨基嘌呤(6-BA)在KNO3存在下,于-0.50V左右(vs,SCE)产生一个尖锐、灵敏的二次导数极谱波,峰电流与铜(Ⅱ)浓度在1.0×10-5~3.0×10-7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10-7mol.L-1。该方法用于粮食中铜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当前,CO_2排放量急剧增加,空气中CO_2浓度正逐年增大.利用固体材料进行CO_2吸附可以实现CO_2减排的目的.CO_2吸附剂中,有机胺调控的固体材料因具有吸附量较大、对设备腐蚀性较小等特点而备受关注.然而,目前所报道的大部分有机胺调控的固体材料中N原子利用率较低,吸附速率较慢.在CO_2吸附体系中引入水分,使其参与CO_2捕集,有利于提高CO_2与氨基的反应摩尔比,增大N原子利用率,提高CO_2吸附性能.将含羟基的聚合物引入至有机胺调控的CO_2吸附材料之中,也可以获得相似的效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机胺调控的CO_2吸附材料的设计及"构-效"关系,具体包括有机胺调控的氧化物、多孔碳材料、硅基分子筛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及CO_2吸附机理.同时,展望了有机胺调控的CO_2吸附材料面临的科学挑战及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7.
高会杰  孙丹凤 《化工环保》2014,34(4):336-339
采用氨化—硝化—反硝化三段联合生物工艺处理分子筛催化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有机胺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在氨化过程中,当进水COD稳定为1 200~1 600 mg/L时,出水COD低于300 mg/L,COD去除率稳定在80%左右,当进水ρ(有机氮)为100~160 mg/L时,出水ρ(有机氮)均低于30 mg/L,有机氮去除率大于80%,在整个氨化过程中,出水ρ(氨氮)较进水ρ(氨氮)提高了35~200 mg/L;硝化过程中,当进水ρ(氨氮)小于等于300 mg/L时,出水ρ(氨氮)最终稳定在15 mg/L以内,氨氮去除率大于90%;在反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氮去除率基本稳定在98%以上,最终出水COD低于80 mg/L,出水ρ(总氮)低于25 mg/L。  相似文献   
18.
以CO_2为活化剂,甘蔗渣为原料制备甘蔗渣活性炭。探讨煅烧条件、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及CO_2流量对生物吸附剂吸附性能和得率的影响,并分析甘蔗渣活性炭的结构。结果表明,在煅烧温度700℃、活化温度850℃、活化时间40min及气体流量150 mL/min条件下制备的甘蔗渣活性炭性能最佳,其碘吸附值达到1089.76mg/g,得率34.27%;活化后甘蔗渣活性炭的中孔孔隙增加,吸附性能增强。该方法制得的活性炭性能优于化学法,且更为简单环保。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电力行业发展迅速,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控制取得很大成就。在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中,对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二氧化硫的削减仍占主要地位。本文就高硫煤地区实施有机胺脱硫工艺进行探讨,论述其应用情况、工艺原理,与传统工艺相比的优势、特点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SBR反应器中有机物去除与硝化反硝化过程INT-ETS活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军  王建辉  解艳萃  霍玉丰  王雪峰 《环境科学》2007,28(10):2255-2258
通过检测不同进水氨氮浓度和有机物浓度下的SBR工艺系统的INT-ETS活性,研究了SBR工艺去除有机物与硝化反硝化过程中污泥生物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INT-ETS活性可以有效地表征SBR工艺系统的生化反应进程;SBR工艺一个反应周期内,有机物降解、硝化和反硝化阶段生物活性依次降低;当进水COD为300 mg/L,氨氮为40 mg/L时,系统的INT-ETS活性从232.59 mg/(g·h)下降到190.65 mg/(g·h),最终降至113.88 mg/(g·h);伴随有机物的去除和硝化反硝化的进程,INT-ETS活性一般会出现特征点,预示着不同反应阶段的开始与结束;通过不同进水氨氮浓度(14.5 mg/L 和42.0 mg/L)和有机物浓度(COD为293 mg/L 和685 mg/L)的试验,发现运行条件的变化并未明显改变SBR系统的INT-ETS活性变化规律,但会影响INT-ETS活性曲线上标志不同反应阶段的特征点出现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