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9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17篇
安全科学   31篇
环保管理   91篇
综合类   530篇
基础理论   67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70篇
社会与环境   37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831.
对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苔藓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共有药用苔藓植物18种,隶属11科15属,约占全国药用苔藓植物总数的31%;记述了纳板河保护区药用苔藓植物的分布及药用功能,提出了合理性开发利用的思路。  相似文献   
832.
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段和不同监测点环境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六股河水质污染特征。结果发现:2004~2010年六股河上游和中游符合Ⅱ-Ⅲ类标准,水质保持良好,但部分年份入海口处水质下降,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水期监测结果反映了六股河水质主要污染特征:入海口处个别年份丰水期和平水期主要污染物浓度突升是造成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高流量状态下水质下降反映出受面源污染影响特征。入海口小渔场断面污染物入海通量估算结果表明: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入海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氨氮入海量呈先下降后急剧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833.
2005年4月-2006年3月年间对军山湖河蚬进行了周年逐月采集,对河蚬的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Brey经验公式测算了军山湖河蚬周年生产量。结果表明,河蚬周年平均生物量为115.84 g/m2,平均密度为51.93 ind./m2。种群密度及生物量峰值出现在58、月5,月分别为90.67 ind./m21,87.39 g/m2;8月分别为72 ind./m2,170.67 g/m2。密度及生物量在次年3月份为最低值,分别为27.2 ind./m2,58.88 g/m2。河蚬周年生产量(AFDW)为10.86(g/m2.yr),P/B系数为0.52,结果较为合理。P/B系数较低,说明这一资源日趋贫乏,需要合理的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834.
模糊数学在海城河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糊数学理论,有针对性地建立评价模型,对海城河上、中及下游水质进行模糊评价,分析海城河水质变化的趋势;研究中将劣Ⅴ类水质拟为Ⅵ类进行评价,突出水质评价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并与传统的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比较,体现出模糊数学理论在洁净水体评价中采用多因子贡献率来判定断面水质隶属度更为科学和客观;为环境管理、流域治理和"十二五"环境目标远景规划提供了数据信息和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35.
总结了纳板河流域国家级保护区基本情况和社区经济现状及区域经济的特点,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建设的目标,提出了社区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36.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长周期水文效应及管理策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长周期水文效应作为不同强度暴雨事件的综合反映,对流域规划和管理决策非常重要。以太湖地区蠡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解译1984年、1995年和2000年3个时段TM/ETM获得土地利用分布地图,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并基于研究区30年的降水序列,应用长周期水文分析模型L-THIA(Long-Term Hydrologic Impact Assessment),计算3个时段土地利用特征对暴雨地表径流的影响,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文效应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减少流域水文效应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土地利用有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水田、旱田向建筑用地的转化,从1984年到2002年,城镇及居民地扩展占流域总面积的4.199 4 %,地表径流量增加了6.170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水文效应有较大差别,林地、湖滩湿地的敏感性最大,其次是水田和旱田。  相似文献   
837.
影响浑太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于2012年5~6月对浑太河流域66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采样.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72(属)种,其中水生昆虫51(属)种,占70.83%,环节动物7(属)种,占9.72%;节肢动物(属)4种,占5.56%;软体动物(属)10种,占13.89%.首先,采用相关分析从6类28个候选指标中筛选出EPT分类单元数、优势分类单元个体相对丰度、蜉蝣目相对丰度、毛翅目相对丰度、软体动物相对丰度、扁蜉科/蜉蝣目相对丰度、纹石蛾科/毛翅目相对丰度、寡毛类动物相对丰度、敏感类群相对丰度、耐污类群相对丰度、收集者相对丰度、黏附者相对丰度、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共13个指标用于表征浑太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然后,利用RDA方法分析了自然环境因子和反映人类活动压力的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异的影响.利用偏冗余分析(pRDA)比较了自然环境因子与人类活动压力因子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的大小,以及流域、河岸缓冲区和河段尺度人类活动压力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环境因子可解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变异的72.23%.纳入分析的人类活动压力因子解释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变异的48.9%,纳入分析的自然环境因子解释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变异的11.8%.河段尺度人类活动压力因子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异影响最显著.河段尺度人类活动压力因子可解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异的35.3%,其中,显著环境因子p H、栖息地质量、总氮、高锰酸盐指数、硬度、电导率、总溶解颗粒物和氨氮分别解释了4%、3.6%、1.8%、1.7%、1.7%、0.9%、0.9%和0.9%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异.河岸缓冲区和流域尺度土地利用对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异的贡献分别为10%和7%.最后,采用相关分析比较了流域和河岸缓冲区尺度土地利用与水质、水文、栖息地质量以及底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域尺度土地利用能更好地表征河流水质、水文、栖息地质量以及底质状况,也说明不同尺度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有联合效应.  相似文献   
838.
根据2011~2013年赤水河赤水市江段的渔获物调查数据,对该江段的鱼类资源现状进行了研究。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类58种,隶属于3目10科47属。唇(Hemibarbus labeo)、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蛇鮈(Saurogobio dabryi)、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吻鮈(Rhinogobio typus)、粗唇鮠(Leiocassis crassilabris)、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鲤(Cyprinus carpio)、鳜(Siniperca chuatsi)、切尾拟鲿(Pseudobagrus truncates)、鲫(Carassius auratus)和鲇(Silurus asotus)等13种为调查江段的主要优势种类,它们在渔获物中的总数量百分比和总重量百分比分别为92.61%和93.82%。从捕捞规格来看,目前赤水市江段主要经济鱼类均以小型个体为主,平均体长多在200 mm以下,平均体重多在100 g以下,与历史调查数据相比,捕捞规格小型化趋势较为明显。建议相关部门加快渔民转产安置工作,争取早日实现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并建立流域统一协调管理机制,切实保护好赤水河这一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最后庇护所。  相似文献   
839.
为了研究小水电站对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1年7月(丰水期)和2012年4月(枯水期)对云南景谷河底栖动物进行了两次调查,共采集底栖动物61种,隶属34科54属,其中寡毛类2科7属7种,软体动物7科7属7种,水生昆虫22科44属44种,其他动物3种。景谷河丰水期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1 1353 ind./m2,生物量为793 g/m2,枯水期的密度为1 2316 ind./m2,生物量为692 g/m2。河蚬(Corbiculafluminea)、纹石蛾(Hydropsyche sp.)和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均为优势种。功能摄食类群上收集者个体数量较多,约占50%,其余3个类群约占50%。景谷河梯级小水电站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小水电站的修建使景谷河生境分为库区、减水段、混合段等三类,分析表明库区底栖动物所受影响最大,减水段次之,混合段受影响较小。对景谷河与澜沧江干流的底栖动物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形成底栖动物分布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种河流生境恢复策略  相似文献   
840.
采用重组雄激素受体(AR)基因酵母法,结合健康风险评价技术,开展五常市傍河水源水雄激素干扰效应的检测及其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所有水样均未检出雄激素诱导活性,均检出雄激素抑制活性,最大抑制率为29. 3%,初步表明五常市傍河水源水中存在雄激素抑制化合物。傍河取水(RBF)工艺对上述化合物有较好的去除,经RBF处理的地下水样雄激素抑制活性显著降低,且随着与河岸距离的增加,岸滤系统的去除率进一步增大。河流水样雄激素干扰效应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丰水期和融冰期雄激素抑制活性高于枯水期;傍河地下水受季节变化影响有限。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五常市傍河水源水雄激素干扰化合物对不同人群的潜在健康风险水平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