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99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介绍了环保疏浚底泥堆场和强化自然沉淀的设计方法,并针对环保疏浚工期短、产生的余水量大及其悬浮物含量高的特点,对不同余水处理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选择了加药促沉法余水处理工艺,在太湖环保疏浚示范工程堆场进行了生产规模试验.结果表明,在堆场中设置溢流堰和导流墙,改善堆场的水力条件,延长水流路径,有利于颗粒的自由沉降,提高了颗粒在堆场中的沉淀效率.向输泥管投加絮凝剂,使其在输泥管中快速混合,在堆场中反应、沉淀;向堆场出水投加絮凝剂,通过隔板混合池快速混合,折流反应池反应,在沉淀池中沉淀,这2种投药方式都能保证余水达标排放,其中向堆场出水投加絮凝剂的方式加药量少且容易控制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52.
用沉淀技术处理炼油厂的碱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正刚  余政哲 《化工环保》2005,25(4):298-300
用沉淀技术对炼油厂的碱渣进行再生处理,考察了影响再生效果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在沉淀反应温度20℃、反应时间超过30min、沉淀剂CuO与Na2S的摩尔比为1.4的条件下,S^2-的去除率可达98%以上,沉淀剂CuO再生后可以循环使用,并且再生后碱液的物理性质与新鲜碱液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53.
分析了简易垃圾场封场技术路线,针对徐州铜山二堡简易垃圾堆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工程建设和实际出发,结合环保要求,制定了适宜该简易垃圾堆场的封场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54.
用盆栽试验研究碱渣及其用量对小白菜(Brassica chinesis)产量、镉吸收量,土壤pH及有效态镉含量的影响,以期为碱渣的利用提供新的途径。结果表明:碱渣对小白菜生长有促进作用,用量3 g/kg时增产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增加了48.1%,继续增加用量小白菜产量增加幅度降低;施用碱渣显著提高土壤pH,且pH与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R=0.792,P<0.05)关系,但土壤有效态镉含量随着碱渣用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与对照处理相比,用量为6 g/kg时增加22.0%,达显著水平;碱渣促进根系对镉吸收累积,与对照相比,碱渣处理根系镉含量增加了29.7%~61.0%,达显著水平,并有增加小白菜地上部镉含量的趋势。这说明碱渣能提高土壤镉有效性,促进植物对镉吸收,可用来强化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相似文献   
55.
建立了开放性露天堆场周围空气流动的三维数学物理模型,选择应用标准k-ε紊流模型进行了静态流场的数值模拟;分析了典型棱形堆迎风面、平顶面和背风面周围空气的湍流结构和表面受力特性;基于流场数据揭示了防风抑尘网不同孔隙率下空气动力学结构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物料堆平顶面剪切力随孔隙率增大而增大;料堆迎风面在孔隙率较小时出现局部涡流,表面剪切力方向向下,孔隙率较大时,网后空气垂直方向压差作用显著,表面剪切力方向向上;背风面始终处于回流区,表面剪切力和回流点数随孔隙率大小变化不显著.综合流场结构和受力分布可得最佳孔隙率为0.2~0.4.该研究中对物料堆逐个表面进行空气动力学模拟可以避免由于剪切力方向不同产生矢量抵消而带来的计算失真.  相似文献   
56.
开放性露天堆场的散尘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来流空气在棱形物料堆的上部绕流,使其表面的空气流动结构逐点不同,而料堆表面的空气动力学结构又决定着堆场的散尘机理及散尘量. 分析了典型单一棱形料堆周围空气湍流结构,并应用三维标准k-ε紊流模型对其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了来流方向抑尘网前后不同断面处风速的垂直分布;分析了不同孔隙率(0、0.2、0.3、0.4、0.5、0.6和1.0)抑尘网后料堆迎风面和背风面沿高度方向、平顶面沿水平方向的剪切应力特性和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抑尘网前3倍网高距离处的风速较无网工况(孔隙率为1.0)略有减小,降幅随孔隙率增大而减小, 孔隙率为0时最大降幅为5.1%;网前2倍网高距离处与抑尘网之间区域的风速廓线与无网工况相差甚远,孔隙率为0时近网区域风速最高降幅达92.8%. 抑尘网和料堆迎风面之间区域,从地面至网顶高度,不同孔隙率抑尘网工况下的风速均较无网工况小,最小处为无网工况风速的18.5%;抑尘网以上区域的风速较无网工况的大,最大处为无网工况风速的128.0%,并且差距随抑尘网孔隙率的减小而增大. 料堆剪切力分布显示,其迎风面和平顶面为主要散尘面,背风面被涡旋卷起的扬尘量较前两者小得多. 防风抑尘网的设置改变了料堆周围空气的流动结构和受力分布,对不同孔隙率的抑尘网数值模拟结果可知,0.2和0.3为最佳孔隙率.   相似文献   
57.
唐国建 《化工环保》2012,32(5):436-439
天津莱特化工有限公司采用生物强化技术独创了莱特生物反应器(LTBR)技术预处理液化气(LPG)碱渣.COD为60~150 g/L、S2-质量浓度为10~25 g/L的LPG碱渣经LTBR技术预处理后,废水中S2-质量浓度小于1mg/L,COD小于500 mg/L,各主要污染物去除率均在95%以上.LTBR技术预处理LPG碱渣的成功应用为LTBR技术在其他高浓度废水预处理领域的推广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8.
探索催化双氧水氧化去除间甲酚对开发炼油厂碱渣废水处理新技术意义重大。采用钛硅分子筛催化双氧水氧化水中间甲酚,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双氧水加入量、催化剂加入量和初始溶液pH对间甲酚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钛硅分子筛对双氧水氧化间甲酚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在反应时间为90 min、反应温度为80 ℃、n(H2O2)∶n(间甲酚)为4、催化剂加入量为1.5 g/L、初始溶液pH为1.0~11.0的条件下,间甲酚去除率约为94%,间甲酚溶液的BOD5/COD从氧化前的0.26提高到氧化后的0.38,可生化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9.
李涛  张志红  唐保荣 《环境工程》2006,24(4):48-51,55
荷兰由于高度的工业化、发达的航运以及特殊的地形条件,造成境内的湖泊与河流严重污染,为了从根本上治理这些受到污染的水域,必须对水底含有众多污染物的底泥进行环保疏浚。本文先简要介绍荷兰关于处置疏浚污染底泥的政策和法规、底泥填埋的处置技术研究和修建封闭式填埋场的指导准则,最后介绍了一个污染底泥用填埋场处置的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60.
以沸石和膨润土为基础材料制备阻隔屏障,该文通过力学实验、渗透实验、微观表征、吸附实验、离心实验和数值模拟实验,探究阻隔屏障对锰渣堆场氨氮污染的阻控效果。结果表明:阻隔材料的最佳质量配比为沸石∶膨润土=3∶2,水泥质量占整个体系质量配比的50%;沸石的加入提升了阻隔材料的抗渗性能和力学性能,使其最小渗透系数达到2.049×10-10m/s,最大抗压强度达到3.36 MPa;沸石让阻隔材料内部结构变得均匀且紧密,显著提升了阻隔材料对氨氮的吸附能力;阻隔材料对氨氮的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并且该吸附属于吸热过程;随着氨氮溶液的渗透,阻隔材料渗透系数呈现逐渐减小并稳定的趋势;利用Visual MODFLOW对氨氮在地下水中运移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经过5 000 d后阻隔屏障仍未被击穿。沸石-膨润土阻隔屏障对锰渣堆场氨氮污染表现出了优异的阻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