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6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93篇
基础理论   24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21.
湖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较高的生产力,在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湖泊营养元素的碳在湖泊水体中的赋存形态主要包括:碳酸盐系统(CO2,CO32-,HCO3-,H2CO3)、溶解态有机碳、生物死亡残体颗粒碳及生物体有机碳等。研究表明包括有机碳和溶解态无机碳在内的全世界湖泊总碳汇为0.077Gt/a,其中对大气的汇达到0.0532Gt/a。湖泊除从地表径流、地下水获得碳以外,还可从空气物质中获得碳。估算及测定水气界面CO2通量的方法主要有:①赖利估算法;②单侧扩散法;③同位素估算法;④涡度相关法;⑤静态箱式法。  相似文献   
122.
桂林盘龙洞土壤CO_2释放速率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桂林盘龙洞岩溶实验场为例,选择岩溶洼地里的坡地灌木丛和洼地灌木丛2个样地,通过长期定时监测土壤CO2释放速率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日动态变化。得知:⑴无论是坡地还是洼地,春季和夏季时土壤CO2释放速率表层土大于深层土,秋季和冬季时深层土大于表层土,且坡地大于洼地;⑵土壤CO2的释放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3.
本文以中国北方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以涡度相关法为主要技术手段,利用克氏针茅草原观测站2008年碳通量观测数据,探讨了干旱对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呼吸(Reco)、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的影响。研究发现:干旱是克氏针茅草原2008年Reco、GPP和NEE的限制因子。1)在半小时尺度和日尺度上,Reco均随干旱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呈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Reco最大值出现在降雨过后的7月3日,为3.58gCm^-2d^-1;2)温度适宜时,半小时尺度和日尺度上的GPP均随土壤含水量(SWC)的减小而降低,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GPP最大值出现在7月4日,其值为7.89gCm^-2d^-1;3)在干旱的影响下,NEE随SWC的减小呈减弱趋势,在半小时尺度和日尺度上同样呈现正相关关系,在水分不足时,NEE明显减小,降雨前10天NEE平均值为-0.33gCm^-2d^-1,降水后10天增大为-2.21gCm^-2d^-1,后20天为-2.46gCm^-2d^-1,之后随SWC的降低,NEE开始减小,最后降至一0.12gCm^-2d^-1。干旱通过影响Reco、GPP和NEE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碳循环,是2008年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24.
赵瑞一  吕现福  段逸凡 《环境科学》2015,36(8):2843-2848
为分析岩溶作用及岩溶碳循环的影响因素,设计了6个不同的处理以进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H2SO4含量、水动力条件以及土壤厚度对岩溶作用及岩溶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具有相同土壤厚度的3个处理,其Ca2++Mg2+浓度与SO2-4浓度均表现为:B20-2B20-1B20-3,B50-2B50-1B50-3,说明H2SO4的输入导致了岩溶作用增强,并且下渗水水量增加对水化学性质产生了明显的稀释作用.在煤铁残渣输入量及水动力条件相同而土壤厚度不同的条件下,Ca2++Mg2+浓度与SO2-4浓度表现为:B50-1B20-1、B50-2B20-2、B50-3B20-3.这说明较厚的土壤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另外,由于实验中H2CO3对碳酸盐岩的溶解量贡献较小,岩溶作用对CO2的净消耗量主要取决于H2SO4含量.但B50-2的SO2-4浓度最大,CO2的净消耗量却最高.这可能是由于煤铁残渣向土壤中输入了有机质或其它养分促进了土壤深部CO2的形成,并且B50-2上部较厚的土壤也导致了H2CO3对碳酸盐岩溶解量的贡献增加,因此B50-2的CO2净消耗量也比较高.  相似文献   
125.
<正>"十三五"是我国推动绿色转型的窗口机遇期,如何在环境与发展的新常态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促进绿色增长是未来一段时期的迫切任务。近日,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组织召开了中国绿色增长研讨会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管理分会2014年年会,旨在就我国绿色增长存在的机遇、挑战和优先领域进行研讨,为"十三五"期间的绿色增长战略与政策提供参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6.
以云南建水岩溶与非岩溶地区针叶林云南松、阔叶林桉树的根际土壤为样品,比较不同地质背景条件下不同林分岩溶与非岩溶地区可培养土壤微生物及其分泌的碳酸酐酶对碳酸盐岩溶蚀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岩溶地区的溶蚀速率均高于非岩溶地区,针叶林的溶蚀速率大于阔叶林,且岩溶地区云南松的溶蚀率最高为5.01%,说明岩溶地区云南松的土壤根际微生物对岩溶地区的溶蚀效应最大;加入碳酸酐酶抑制剂的处理组溶蚀速率较未加入碳酸酐酶的处理低3.6%-16%,表明碳酸酐酶对碳酸盐岩的溶蚀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表明岩溶地区针叶林根际土壤微生物有利于碳酸盐岩的溶蚀,加快成土速率,结果可为深入研究自然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对碳循环的驱动作用以及微生物对喀斯特地区的风化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7.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4):28-35
湿地是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界面,是陆地生态系统碳(C)、氮(N)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污水排放等人类活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N负荷增加,N输入的持续增强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湿地各种生态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该文总结了外源N输入对湿地植物生长、光合C固定、有机碳矿化、呼吸作用和土壤C库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对不同湿地植物生物量和光合速率产生负面影响的N输入临界负荷值,简要分析了国内湿地之间N负荷临界值存在差异的原因,深入理解N输入对中国沼泽湿地生态系统C固持和周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8.
耐盐碱水稻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特征及产甲烷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产甲烷菌在土壤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而种植耐盐碱水稻土壤中产甲烷菌群落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青岛市稻作改良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中耐盐碱水稻(YC1703)、普通水稻("临稻10号")及荒地土壤中产甲烷菌的丰度特征、群落组成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种植"临稻10号"土壤中的产甲烷菌丰度和群落丰富度显著高于种植YC1703的土壤,种植YC1703土壤中产甲烷菌具有较高多样性.产甲烷菌群落受水稻品种、水稻生育期和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两种水稻土壤中H2/CO2还原型产甲烷菌占优势,由此推测这些土壤中生成甲烷的主导途径均为H2/CO2还原途径.  相似文献   
129.
陆地植物系统对大气CO2浓度影响的模拟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现有的植被对大气CO2浓度影响模型——地球化学模型和生态学模型的主要技术特征;针对较为有前途的生态学模型,就模型的基础数据,模型的结构和模型内的函数参数等三方面,讨论了现有模型的技术缺陷和可能的改进措施;最后,进一步研究了发展新的生态学模型的两条途径,并提出一种新的机理型生态学模型的构架。   相似文献   
130.
俄罗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传清 《环境科学》1997,18(3):86-87
简要地介绍了俄罗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状况,在俄罗斯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冻土,泥炭沼泽和土壤有机质是碳的重要贮存库,绿色植物是主要的CO2吸收器,土壤是CO2的主要释放源,俄罗斯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地表最大的CO2吸收和贮存库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