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2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506篇
安全科学   111篇
废物处理   32篇
环保管理   62篇
综合类   1091篇
基础理论   218篇
污染及防治   202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91.
采用SBR工艺脱除苯胺废水中的总氮。实验结果表明:在废水温度为30℃、废水pH为7.8、COD为513.6mg/L、ρ(NH3-N)为75.95mg/L、总氮质量浓度为521mg/L、m(C)∶m(N)为1∶1、不补充碳源的条件下,停曝搅拌时间需8h,废水的总氮去除率为22.0%。以甲醇作为补充碳源,当m(C)∶m(N)为3∶1时,总氮去除率较低,停曝搅拌时间需10h;当m(C)∶m(N)为5∶1时,总氮去除率较高,达46.5%,停曝搅拌时间需12h。补充碳源为甲醇时,所需停曝搅拌时间最短,总氮去除率最高,优于以葡萄糖和有机废水为碳源。  相似文献   
992.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有机物积累及去向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防治湿地堵塞、改善湿地处理效果,初步探讨了湿地中有机物的积累规律,并估算湿地中有机物不同去除途径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中基质间积累的有机物主要是不可溶有机物,且粒径主要集中在5.00μm以上,分析是不同粒径有机物凝聚积累的缘故;垂向沿程基质间有机物的积累量受进水水力负荷影响明显;进入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中的有机物绝大部分都被生物(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和利用而得以去除,该途径贡献率可达99.9%以上。  相似文献   
993.
二维单体同位素分析在有机污染物转化研究中的运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体同位素分析(CSIA)作为一门新技术日渐应用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研究。降解过程中,同位素分馏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导致CSIA技术应用存在一定的不足。多维同位素分析通过对不同元素同位素分馏的相关性分析,可消除有机污染物降解过程中环境因素变化对同位素分馏行为的影响,因而对有机污染物降解的评价更为准确。主要总结了二维单体同位素分析(2-D CSIA)技术在有机污染物降解、转化机制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4.
微生物技术在烟气脱硫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微生物烟气脱硫原理和工艺.讨论了硫酸盐还原茵(SRB)的代谢途径、作用效果和关键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微生物技术应用于湿法烟气脱硫产物石膏的转化及脱硫废水中重金属的处理现状,提出了利用SRB生物还原技术,将烟气脱硫废水中的重金属转化为难溶性或不溶性盐类而得以去除的设想.同时展望了利用SRB生物降解硫酸钙,从而实现湿法烟气脱硫吸收剂重复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995.
以超磁分离后初沉污泥作为研究对象,在维持初始pH在7.4~7.8的条件下,分别控制温度在20、25、30和35℃,探究温度对超磁分离初沉污泥厌氧水解酸化产物及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的升高加速了超磁分离初沉污泥的水解酸化。35℃时,SCOD在第3天即达到峰值970.32 mg·L~(-1),VFAs也达到峰值295.9 mg·L~(-1),此时,VFAs中含量最高的为乙酸217.1 mg·L~(-1),乙酸占比为73.3%;而25℃时,其占比为68%。超磁分离初沉污泥水解酸化获取内碳源的同时还伴随着N元素的释放,且温度越高,TN和NH_4~+-N的释放越明显。由于系统中聚合氯化铝((Al_2(OH)_nCl_(6-n))_m,PAC)的存在,所以并没有P元素的释放。在30℃的反应温度下,超磁分离初沉污泥水解酸化即可以获取更多的碳源,又可以避免产生过高的N、P负荷。  相似文献   
996.
为了考察高进水ρ(C)∶ρ(N)时连续流间歇生化反应器(CIBR)中反硝化过程释磷现象,以NaAc为碳源,采用进水ρ(C)∶ρ(N)为800∶30和1 200∶30进行缺氧实验,探究反硝化过程释磷规律、机制和pH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2种进水ρ(C)∶ρ(N)下反硝化和释磷作用均同时发生,且先慢速释磷后快速释磷;碳源质量平衡分析得出反硝化过程中实际释磷量远小于理论释磷量,表明聚磷菌活性被抑制,部分碳源能被其他异养菌利用。反硝化过程出现释磷现象是菌群竞争碳源能力差异和反硝化中间产物抑制聚磷菌活性2个方面作用的结果;异氧菌群竞争碳源的能力顺序为反硝化菌聚磷菌其他异养菌,且进水碳源浓度越高,对缺氧阶段碳源利用效率越不利;pH曲线的"凸点"可指示反硝化结束,但pH无法指示释磷发生过程。该研究可为反硝化过程除磷提供初步的碳源控制依据。  相似文献   
997.
浙江大气PM2.5污染问题突出。利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实时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2013年12月上旬长三角地区一次大气PM2.5严重污染前后浙江典型城市(杭州、湖州、金华、宁波和舟山)的PM2.5污染成因。结果表明,严重污染天(SPD)风速和大气边界层高度均较非污染天低,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而气温和相对湿度高,易于二次颗粒物生成。PM2.5/CO(质量比)的变化结果显示,SPD二次颗粒物对杭州、宁波、舟山PM2.5浓度的贡献高于60%,对湖州和金华PM2.5浓度的贡献略低(42%~54%)。杭州SPD时二次NO3-、SO24-、NH4+的增长幅度远高于PM2.5,且氮转化率和硫转化率随相对湿度的升高而上升,表明硫酸盐和硝酸盐的生成是PM2.5污染的重要来源。气团后向轨迹显示,SPD时杭州和湖州主要受江苏、安徽及浙江省内其他城市气团传输的影响,宁波和舟山主要受上海、江苏、安徽及东海上空气团传输的影响,而金华主要受本地及邻近的杭州、绍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鉴于氯酚废水在环境中的广泛存在及其显著的难生物降解性,采用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处理4-氯苯酚(4-CP)废水,探讨不同共代谢碳源降解4-CP对污染物去除和活性污泥中胞外聚合物(EPS)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以可溶性淀粉(DS)和乙酸钠(SA)为共代谢碳源时,4-CP可被有效降解去除;当两个SBR处于稳定运行阶段时,其进水COD、氨氮、磷酸盐和4-CP均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可达到85%以上,且在单个SBR运行周期中的去除趋势一致;两个SBR的活性污泥EPS中多糖和蛋白质无显著差异,以SA为共代谢碳源降解4-CP的活性污泥更易分泌胞外蛋白质。  相似文献   
999.
以聚乙烯醇(PVA)、海藻酸钠(SA)、玉米芯(Y)为原料制备了PVA-SA(基质Ⅰ)和PVA-SA-Y(基质Ⅱ),研究了缓释碳源净水基质的释碳性能、吸附性能、脱氮性能及机理。结果表明,基质Ⅰ、基质Ⅱ的释碳量分别为0.30~1.00、0.30~1.60mg/g,平衡吸附量分别为0.317 8、0.907 9mg/g,总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0.90%、32.40%,Y疏松多孔的结构特征是提高基质Ⅱ吸附、脱氮性能的关键,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基质Ⅱ中脱氮单胞菌属(Denitratisoma)、食酸菌属(Acidovorax)等与反硝化顺利进行相关的菌种比例较高。基于脱氮过程中COD、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浓度的变化情况,提出了缺氧条件下基质的脱氮模型。根据模型计算,基质Ⅱ通过同化和反硝化削减的COD量与基质Ⅰ相似,通过吸附途径削减的氨氮比基质Ⅰ高11.2百分点,通过反硝化作用去除的硝酸盐氮比基质Ⅰ高43.0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00.
以超磁分离污泥作为研究对象,用2种不同的剩余污泥作为接种污泥,维持温度在30℃,探究了剩余污泥对超磁分离污泥厌氧水解酸化产物及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剩余污泥接种量的增加,混合污泥SCOD的析出量也逐渐增加;接种剩余污泥量的增加促进了混合污泥VFAs的生成;各种污泥产VFAs中,乙酸均具有明显优势,并会促进丙酸的累积;混合污泥较之于超磁分离和剩余污泥具有快速、高效的产酸优势,且随着剩余污泥接种量的增加,加快了水解酸化的速率并且加深了酸化的程度,但会延长其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污泥产酸发酵获得内碳源的同时,还存在着N元素的释放,且随着剩余污泥接种量的增加,这种伴随现象更明显。对比2种剩余污泥(W1、W2)发现,W1作为接种污泥时,并没有明显的P元素的释放;当W2作为接种污泥时,伴随着比较明显的P元素的释放。综合考虑剩余污泥对于超磁分离污泥水解酸化效果的影响发现,当剩余污泥接种量W1为12.2%,W2为13.6%时,既可以为系统提供更多的SCOD,又可以避免过高的氮负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