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20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355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104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51.
采用标准血清瓶实验探讨了厌氧污泥对六氯苯(HCB)的降解活性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4d的HCB驯化,厌氧污泥具备了较好的降解HCB能力;反应温度对HCB的降解速率有很大影响,适宜温度为35℃左右;葡萄糖、甲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等有机碳源的存在明显促进了HCB的厌氧降解,其中甲酸和乙酸的加入极其重要;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出,产甲烷过程对HCB的生物降解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2.
孔雀石绿降解菌M3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鱼塘底泥中筛选分离出1株能高效降解低含量孔雀石绿(MG)的细菌M3.经16S 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鉴定为泛菌属(Pantoea sp.).30 ℃静止培养条件下,该菌株对0.5、1.0、2.0和5.0 mg·L-1孔雀石绿5 d的降解率分别为97.54%、97.1%、100%和77.8%.菌株M3不能以MG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和代谢.葡萄糖、NH4NO3、KH2PO4/K2HPO4均能影响菌株M3对MG的降解.20~30 ℃温度范围内菌株M3对MG有明显降解效果,且降解速率随温度上升而提高.  相似文献   
453.
好氧颗粒污泥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内循环气升式间歇反应器对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过程进行了研究,从污泥负荷率和碳源特性分析了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以蔗糖为碳源时,反应器在较低的曝气量下生长有大量的丝状真菌,而在较高的曝气量下有利于污泥形成表面光滑的颗粒,但当污泥负荷过低时,光滑的颗粒污泥表面开始迅速生长丝状真菌而导致颗粒污泥不稳定。试验表明以蔗糖为碳源物质形成好氧颗粒污泥速率快,但其操作条件难控制,容易引起丝状真菌的大量生长;以乙酸钠为碳源物质,形成颗粒污泥速度慢,污泥颗粒化程度不高;而以蔗糖与乙酸钠为混合型碳源进行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证明了形成的好氧颗粒污泥表面光滑,没有丝状菌的存在,并且颗粒污泥易于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454.
一株苯胺降解菌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了从自然界分离的一株能以苯胺为唯一氮源和碳源,同时降解苯胺的细菌4^#。该菌鉴定为节杆菌4^#(Arthrobacter.4^#)。该菌降解苯胺的最高浓度为2044mg/L。4^#菌株降解苯胺的最适pH值和温度分别为7.0和30℃,最适苯胺浓度为1022mg/L。在此条件下,48h苯胺的降解率可达94.7%。试验结果表明,重金属离子对4^#菌株降解苯胺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以Hg^2+、Ag  相似文献   
455.
DSF-1菌产生的絮凝剂及处理洗煤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絮凝剂产生菌DSF-1的最适碳源、氮源进行探讨,考察了培养过程中培养液的粘度、絮凝活性的相互关系。提取、纯化所产絮凝剂,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在洗煤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同时初步探讨了该种絮凝剂的絮凝机理。结果表明,蔗糖与葡萄糖是DSF-1的理想碳源,而无机铵盐类则可作为其氮源;粘度和絮凝活性呈正相关性;DSF-1产生的絮凝剂活性成分可基本判定是阴离子型多糖,当用量为O.5mL 500mg/L时,DSF-1产生的絮凝剂对pH=12.0、50mL 10g/L的模拟洗煤废水处理效果最好,低价( 1, 2)金属阳离子(Ca^2 、Mg^2 、K^ 和Na^ )可以增强絮凝活性。  相似文献   
456.
用甲醇、醋酸钠和消化污泥上清液作碳源 ,在序批式模式下进行高浓度硝酸盐的反硝化。实验发现 ,间歇曝气有助于提高反硝化污泥的沉降性能 ,而厌氧条件下 ,污泥的沉降性能差。污泥浓度 4~ 5 g VSS/ L下 ,3种碳源都能有效地进行反硝化。最大硝酸盐去除率为 0 .4 86 g NO3- N/ (g VSS·d)。开始阶段亚硝酸盐浓度增加 ,但用醋酸盐和消化污泥上清液作碳源 ,其浓度最终下降为零。  相似文献   
457.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1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E-9,初步鉴定其为大肠杆菌。首次发现大肠杆菌能产生微生物絮凝剂。该菌产生絮凝剂的适宜培养条件为:乙醇为碳源,大豆粉为氮源,初始pH值为6.5~7.2、温度为30℃。絮凝实验结果表明,该菌产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可达97%~99.5%,而絮凝剂投加量仅为通用发酵培养基的1/15,絮凝效果优于聚丙烯酰胺等常用絮凝剂。  相似文献   
458.
459.
采用"微曝气+缺氧"的两段式多级土壤渗滤系统(multi-soil-layering system,MSL)工艺,建立了在缺氧段模块中添加不同碳源的MSL系统并进行脱氮效率对比.其中,MSL1系统添加了传统碳源木屑,MSL2系统添加了一种基于PHBV(聚羟基丁酸戊酸酯)的共混固相碳源(GC-4).通过10个月的连续运行,深入探讨碳源、水温、表面水力负荷等条件对该工艺脱氮性能的影响.整个运行过程期间不同条件影响下,添加新型固相碳源的MSL2比MSL1表现出更好的强化脱氮性能.在相同表面水力负荷(1.0 m3·m-2·d-1)条件下,水温的降低会直接降低系统的脱氮效率.当水温从平均19℃下降到15℃时,MSL1系统对NH+4-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由91%、62%下降为81%、45%,MSL2系统对NH+4-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由88%、72%下降为80%、55%,但MSL2系统仍然优于MSL1系统.水力负荷的降低会提高2个系统TN去除率大约20%,证明了低水力负荷利于系统的脱氮效果.在各个运行阶段,MSL系统添加固相碳源均没有出现碳源过度释放现象,表现出较好的COD去除效果.分子生物学研究揭示了两段式MSL系统中微生物、硝化菌、反硝化菌的功能分区及其丰度,在生物量和反硝化基因数量上MSL2均大于MSL1,硝化菌(amo A基因)集中分布在微曝气段,反硝化菌(nir S、nir K)集中分布在土壤模块层,比较好的解释了不同碳源类型条件下MSL系统的脱氮效果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60.
碳源种类及其浓度影响污水处理反硝化过程中一氧化二氮(N2O)的释放。以往关于碳源对反硝化过程中N2O释放特性的研究多采用单一碳源驯化活性污泥,采用混合碳源条件驯化的研究尚少。利用序批式反应器,以蔗糖和乙酸钠为混合碳源驯化反硝化菌。采用批处理试验研究了不同碳源(乙酸钠、葡萄糖和两者混合)在不同碳氮比(COD/N)条件下,利用硝酸盐氮(NO3--N)或亚硝酸盐氮(NO2--N)进行反硝化时N2O的释放。以NO2--N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时,N2O释放量远大于以NO3--N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时的释放量。碳源种类影响N2O释放,其释放比从低到高依次为乙酸钠、混合碳源和葡萄糖。以乙酸钠为碳源且当COD/N较低时,由于NO2--N积累和内源反硝化,导致较多N2O的释放,而在碳源相对充足情况下释放量较少。以葡萄糖为碳源时,由于反硝化速率较低,N2O释放量大于利用乙酸钠时的释放量,同时释放量随COD/N比的增加而增加。在混合碳源条件下,反硝化菌优先利用乙酸钠进行反硝化,N2O释放量随COD/N比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