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18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10篇
基础理论   1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报告背景我们选用了"我们正负责任地迈向未来"作为这份《大众汽车集团可持续性发展报告》的主题。这不仅说明了我们在生产创新的出行工具,也说明了集团在不断开拓和变革,以满足未来社会的要求。这包括采用开放、可靠及自我批评的报告方法。我们有责任透明、均衡地展示我们在经济、生态以及社会福利方面所做的一 切。我们是按照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指南编制这份报告的。  相似文献   
32.
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以长三角41地市为研究单元,运用熵值法测度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指数,进一步借助耦合协调评价模型计算协调度、发展度以及耦合度,并据此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划分及其空间关联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长三角41地市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整体趋势波动上升,但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社会福利随经济增长出现缓慢下降趋势。2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指数空间吻合度较高且格局相对稳定。相比社会福利,经济增长首位特征明显,市际差异相对突出。3耦合度具有明显空间分异规律,初步形成\"合宁沪杭甬\"Z字型耦合协调发展轴带。4安徽省多数地市属于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失调衰退类型,亟需平衡二者关系,寻求优化路径,推动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向更高层次耦合协调发展类型演进。  相似文献   
33.
为测算中国省际贸易下的碳排放转移,从排放责任的角度讨论排放结构、转移流向及福利溢出效应,该研究基于2015和2017年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构建碳排放转移核算模型,引入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作为社会福利的代理变量,并利用最小二乘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考察碳排放转移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2015—2017年,中国直接碳排放在总量上略有增长,整体表现出“西低东高”空间分布特征,但碳排放强度得到显著改善。②各省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在排放总量和排放结构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内需排放、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调入、调出是构成省域碳排放的主要部分,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碳泄漏”有所降低。③北部沿海和黄河中游地区是碳排放的主要流入地区,东部沿海、京津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以及广东是碳排放的主要流出地区,省际碳排放转移呈现自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的转移趋势。④碳排放转入对社会福利具有负向溢出效应,碳排放转出、外资规模和产业结构对社会福利具有正向溢出效应。碳排放转入的负向福利溢出效应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特征,且随时间变化不明显;碳排放转出的正向溢出效应从自南向北逐渐递减的趋势转变为自东、西向中部逐渐增强的趋势。上述结论对地区碳减排政策制定及碳排放权配额分配具有启示意义,应充分把握碳排放转移特征,从差异化制定地区减排政策、因地制宜推进区域节能降碳、考虑“责任共担”原则以及充分发挥碳交易市场作用等方面采取措施,为推动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4.
当今社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都是一项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最为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这项制度大至影响民心向背、社会稳定,甚至政权更迭,小到事关百姓的饥寒冷暖、衣食住行,乃至生老病死,因而备受政党和民众的关注。正因为如此,全球160多个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35.
《吉林劳动保护》2013,(8):28-29
<正>安责险是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简称,是国家在安全生产领域建立和推出的一种新的保险保障制度,是对生产经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负的法律责任提供的保险保障。工伤保险是指国家为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者及家属提供的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是对企、事业员工提供的一种社会福利制度。由于这两  相似文献   
36.
<正>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政府主导振兴经济的同时,还将继续加大公共基础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这对于安防行业乃至联网报警服务行业来说,蕴育着重要的发展机会。迈特  相似文献   
37.
9月7日,国务院发表了我国建国以来的首部《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白皮书”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住房保障、农村社会保障共十个方面,以丰富详实的数据全面介绍了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情况,并阐述了我国社会保障的有关政策。  相似文献   
38.
中国在经历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中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沿用了近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国民经济以超过年平均增长9.4%的高速度持续迅速发展;到2003年底,全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总体上中国人民过上了初步的小康生活,正朝着全面建设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39.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is currently a common social economic phenomen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ural urbanization in China.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is positively effective as far as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are concerned (Yang, 2002), but its negative effect is also evident, resulting in such problems as low efficiency of rural land configuration and loss of social welfare. Consequently, farmers should also have an equal chance to enjoy the social welfare enhanced by land conversion.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welfare econom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by discussing the welfare changes of various interest groups, builds the model of welfare distribution, and analyzes the conditions of maximizing social welfare. The absolute and opposite value of social welfare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speed of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and governments should give farmers and collectives fair compensation to make up for the utility loss caused by land expropriation, which are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is paper.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gulating targets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realizing the mechanism and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polices during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相似文献   
40.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is an inevitable phenomenon i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decision-making issue about this conversion is multi-objective because the social decision maker (the whole of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authority) has to integrate the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peasants, urban land users and the ones affected indirectly) and harmonize the sub-objects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outcomes) of this land alloc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established a 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 model for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decision-making and made some social welfare analysis correspondingly. Result shows that the general object of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decision-making is to reach the optimal level of social welfare in a certain state of resources allocation, while the preference of social decision makers and the value judgment of interest groups are two crucial factors which determin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decision-making obj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