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97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斯笃克定律提取土壤胶体,连续提取法吸附土壤中的有机质,得到土壤矿质胶体,采用比表面积(BET)法和Zeta电位对原土、土壤胶体和矿质胶体进行了表征分析,考察了溶液pH、接触时间、U(Ⅵ)初始浓度以及温度等因素对3种样品吸附溶液中U(Ⅵ)的影响性能。结果表明:原土、土壤胶体和矿质胶体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分别为11.5,31.1,28.8 m2/g和18.76,35.55,17.5 nm。在pH为5.5,固液比在1.0 g/L,温度为20 ℃,U(Ⅵ)初始浓度为10.0 mg/L,土壤、土壤胶体反应时间为50 min,矿质胶体反应时间为40 min时,原土、土壤胶体、矿质胶体的对U(Ⅵ)吸附率分别达到76.67%、83.03%、48.87%,吸附容量分别达到8.53,9.24,5.43 mg/g。对比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土壤中的胶体对溶液中U(Ⅵ)有着明显的吸附能力,该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含U(Ⅵ)废水的处理及U(Ⅵ)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过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2.
复合胶体是通过有机高分子材料和无机物复配而成的新型灭火材料.主要以煤为实验对象,对于复合胶体防灭火材料吸换热性能、阻化性等进行测试,以证明其在灭火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33.
东江流域水环境中颗粒态和胶体态金属元素的分布和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连续流离心机和切面流超滤分离技术,从东江流域的水库、河流、河口3种水体中分离了大量的悬浮颗粒物(0.45μm)和胶体(1 nm~0.45μm),并用元素分析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有机碳和金属进行了表征.通过对比3种水体中颗粒态金属的含量(μg·g-1)和浓度(ng·L-1)发现,水库颗粒物有更高的重金属含量,与其在有机碳上的富集有关;河流颗粒物有更高的金属浓度,与地表径流和人为排放有关.另外,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湖泊水体中多种重金属的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关系,显示了生物富集和生物稀释的双重作用.从东江中游到河口样品,Mg、Ti、Co、Ni等元素在颗粒物中的含量依次升高,Cu、As、Cd、Sn、Sb等元素则依次降低,这与海水的稀释作用以及与盐度变化引起的絮凝沉降有关.河流中胶体态金属的含量与浓度均大于水库,显示了河流受到更多的人类活动影响.虽然重金属主要分布在颗粒物中,但对比各种重金属的含量在颗粒态和胶体态中的顺序变化,发现地表径流带来的地壳元素倾向于分布在颗粒态中,而人为排放来源的金属倾向于分布在胶体态中.  相似文献   
34.
采集了长焰煤粉并提取其中的胶体,用激光粒度仪、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和Zeta电位仪对煤基胶体的特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表征,研究了煤基胶体在石英砂的多孔介质柱中的运移特征及p H值、阳离子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煤基胶体的实测粒径与理论计算粒径基本吻合,煤基胶体表面具有丰富的褶皱和极其丰富的孔隙结构并呈片状,煤基胶体的化学组成以芳香烃为主,在试验范围内,煤基胶体的Zeta电位在-34.0~-21.2 e V,随p H值升高而下降。溶液p H=7时,煤基胶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能力最强,c/c0为0.664,增加p H值或降低p H值,运移能力下降。Ca离子对煤基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离子强度IS(Ca Cl2)由0.001 mmol/L增加到0.1 mmol/L时,胶体悬液c/c0从0.569降至0.129。  相似文献   
35.
水净化处理是我国城市污水的治理问题,兰州段黄河水污染问题一直受到普遍关注。采用混凝技术,确定出处理水中悬浮物及胶体等污染物的最佳条件。方法先采用单因素考察,然后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混凝剂的投加量、混凝剂的p H、搅拌时间、搅拌强度4个因素对降低浊度的影响,优选混凝技术处理兰州段黄河水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混凝剂的种类选择Fe Cl3,混凝剂的投加量为4.0ml,混凝剂的p H为6.03,快速搅拌强度为120r/min,快速搅拌时间为9min,中速搅拌强度100r/min,搅拌时间为20min,慢速搅拌强度50 r/min,搅拌时间为24min。结论在此条件下黄河水中的悬浮物及胶体等污染物的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结果符合国家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36.
SDBS/Na+对红壤胶体悬液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颖  李航  朱华玲  田锐  高晓丹 《环境科学》2014,35(4):1540-1547
土壤中普遍存在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离子与土壤胶体颗粒的相互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土壤中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选取红壤胶体作为对象,利用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了不同浓度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Na+作用下红壤胶体颗粒的凝聚过程,并结合体系的pH和Zeta电位分析了SDBS/Na+与土壤胶体颗粒相互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①相同浓度Na+作用下,随着SDBS浓度的升高,土壤胶体悬液稳定性增强.例如120 mmol·L-1Na+作用下,随着SDBS浓度从0 mmol·L-1升高到10 mmol·L-1,凝聚体有效粒径从702 nm下降至193 nm,总体平均凝聚速率从28.6 nm·min-1减小到3.36 nm·min-1;②相同浓度SDBS作用下,随着Na+浓度的升高,体系Zeta电位绝对值显著降低,凝聚体有效粒径逐渐增大,凝聚速率逐渐加快;③仅SDBS作用下,随着SDBS浓度的升高,体系Zeta电位绝对值从47.6 mV增加到62.2 mV,体系pH从6.17升高到6.76,但均小于土壤胶体悬液本身的pH(6.89).因此,SDBS通过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吸附于土壤胶体颗粒表面,增加了颗粒表面的负电荷数量,降低了作用于胶体颗粒表面的有效Na+浓度(SDBS疏水长链的空间阻碍和高浓度SDBS所形成的胶束结构对Na+的吸附),使得胶体悬液稳定性增强,需要添加更多的Na+才能发生凝聚.  相似文献   
37.
钻井污水是一种棕黑色的多组分复杂体系,含有大量粘土粒子、电解质、少量浮油和油田处理剂,基本上属于胶体体系。电势是胶体的一个重要性质,试验中研究测试了几种常用无机絮疑剂处理钻井污水时电势的变化.根据电势的大小厦等电点时絮凝荆的用量对其进行了筛选。  相似文献   
38.
39.
吸附胶体浮选法处理电解钴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龙  王德全 《环境工程》1997,15(2):11-12,28
采用吸附胶体浮选法处理电解钴废水。用十二烷基磺酸钠(SLS)作浮选剂,用FeCl3和Al2(SO4)3作混凝剂,浮选后废水可达到国家工业废水排放标准(3mg/L)。为实际废水的处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0.
胶体灭火剂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用水灭火时存在的明显不足,引入了可改善水灭火性能,提高水灭火安全性和灭火效率的胶体灭火剂。对作为实验用火源的木垛尺寸,水和胶体的实验流量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设计,设计和制造了可实现定量配比胶体火火剂的试验装置。利用自行设计的灭火实验装置,研究了胶体灭火剂和水对比的流动性能,抗燃性能和灭火性能。实验结果显示,胶体灭火剂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较好的流动性,不会提高胶体在管路中的流动阻力;与水相比,胶体灭火剂具有优异的抗燃和灭火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