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5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229篇
安全科学   79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36篇
综合类   935篇
基础理论   79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67篇
社会与环境   103篇
灾害及防治   5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对莆田市外度水库底泥中Fe、Mn、Cu、Zn、Ni、Cr、Pb、Cd、As的含量进行分析。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研究了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及其生态危害。结果表明:莆田市Mn、Cu、Zn和Cd的含量高于福建省土壤重金属含量背景值。底泥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外度水库底泥中重金属具有轻微的生态风险。各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为:Cd>Cu>As>Ni>Zn>Pb>Mn>Cr>Fe。外度水库底泥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主要是由于底泥Cd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过高所造成。在此基础上,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22.
对沈阳市重要水生态湿地辉山水库的工业、生活、农业、地面径流及明渠污染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结果显示,污染源最大分担率分别是:COD。是明渠输入源,为95.34%;总氮、总磷和固废入河量是生活源,分别为99.73%,99.20%和95.87%;污水是工业源,为91.74%;粪尿是农业源,为94.79%。  相似文献   
923.
模糊数学在引黄水库水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模糊数学模型评价济南某引黄水库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质,评价结果发现该引黄水库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属于Ⅳ和I类水;而根据单因子评价方法,进水口和出水口水质均属于V类,主要是由于化学需氧量超标导致。模糊数学评价法用隶属度来描绘模糊的水质分级界限,避免了传统水质分级不连续的缺陷,避免了在单因子评价中因某项参数超标而将水质定类的缺点,得到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24.
北运河源头区沙河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张伟  张洪  单保庆 《环境科学》2012,33(12):4284-4290
选取北运河源头区沙河水库为研究对象,建立沙河水库沉积物年代学序列,分析其中6种重金属(Cr、Cu、Mn、Ni、Pb、Zn)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从重金属富集系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等方面探讨其来源.研究表明,沉积物30 cm深度处对应年代为建坝时间1960年.库心区沉积物Pb和Mn的含量比较恒定,平均含量分别为30.6 mg.kg-1、735.1 mg.kg-1;重金属Cr、Cu、Ni、Zn则明显出现累积,与北京市土壤背景值相比均超过2倍以上.1960年至80年代中期,沉积中Cr、Cu、Ni和Zn含量随时间变化平缓,平均含量依次为51.2 mg.kg-1、36.0 mg.kg-1、31.5 mg.kg-1和121.6 mg.kg-1;而从80年代中期至2000年,其含量随时间呈明显增加趋势,该期间4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分别是80年代中期之前含量1.4、2.1、2.8和4.3倍,累积现象严重.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为水库中央含量及富集程度高于出、入水库口.对重金属的来源分析表明Cr、Cu、Ni和Zn主要是由人为源输入,而Mn和Pb是由自然源输入的.  相似文献   
925.
季节性藻类水华严重威胁供水安全,为探明北方富营养分层型水库藻类季节性暴发机制,以李家河水库为例,于2017~2020年开展长期连续高频监测,采用传统藻群和功能藻群分类法,并耦合局部加权回归法和边界分析模型,提炼藻华季节性(春季和夏季)演替规律及暴发环境因子阈值.结果表明:(1)春季和夏季藻华演替规律及响应机制不同,春季以绿藻、硅藻和甲藻为主,而夏季以绿藻、硅藻和蓝藻为主;其中,春季以低温、小型且高比表面积藻为主,而夏季以高温、大型或团状且低比表面积藻为主;藻类生理和形态特征差异是造成季节性藻华的主要内因;(2)春季和夏季藻华主要驱动因子不同,春季藻华主要为水温、混合层深度(Zmix)和光利用率(Zeu/Zmix)控制,而夏季藻华主要受水温、Zmix、Zeu/Zmix和总磷(TP)的共同影响;主驱动因子的变化差异是诱发季节性藻华的主要外因;(3)春季和夏季藻华暴发的水环境阈值不同,春季藻类暴发的水温、Zmix和Zeu  相似文献   
926.
为研究沙源区大河口水源水库大气干沉降重金属的季节性污染变化特征,评价研究区周边潜在生态风险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于研究区布设8个代表性采样点,分季度采集大气沉降样品,对样品中的Cu、Pb、Cr、Ni、Zn等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测定,对研究区大气干沉降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并选用USEPA模型开展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大气干沉降重金属Cu、Pb、Cr、Ni、Zn的含量分别为研究区土壤值的21.34、17.13、3.94、3.76、1.56倍,年沉降通量分别为24.07、43.23、31.76、14.87、10.67 mg·m-2·a-1.除第三季度属于轻微生态危害风险状态外,其余3个季度均处于中等生态危害风险状态,且干沉降对农用地土壤存在污染风险.判断沙源区大风风沙及大规模的燃煤排放烟尘是造成春、冬季Pb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季节性风沙对Cr、Ni、Zn含量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各项非致癌风险指数(HI)均小于1,但儿童的非致癌风险指数是成人的7倍,Cr对儿童存在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927.
根据临安市环境监测站2006-2016年里畈水库的监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法对里畈水库水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趋势分析表明,pH和溶解氧的值总体呈上升趋势,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的值总体呈下降趋势,11年间里畈水库水质总体呈上升趋势;总磷是影响里畈水库水质类别的主要因素.对各参数突变次数及时间分析表明,总磷突变最为复杂;溶解氧和氨氮变化趋势最为简单;水质突变主要集中在2007年和2016年.  相似文献   
928.
黔江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城区的主要饮用水源依靠地震遗址水库小南海水库供给,小南海水库特殊的历史缘故,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地震遗址保护区,水库现为国家4A级风景区.根据水质评价标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评价要求,分析结果表明水质富营养化趋势有所上升,水环境质量由Ⅱ类下降为Ⅲ类,随着乡村旅游热的升温,为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水库限制性开展水库的科普教育,做好水库的饮用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29.
热分层导致水库内部水化学、水生生物分布等出现显著的分层特征,并影响了水库内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为掌握夏季热分层期岩溶水库水体理化性质和溶解无机碳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以岩溶地下水补给型水库广西上林县大龙洞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6月沿水库流程方向在8个点位开展分层采样及监测.结果发现:(1)水库夏季存在明显的热分层现象,水体pH、电导率(Spc)等理化性质出现分层结构;(2)水体溶解氧(DO)与叶绿素a(Chl-a)浓度从表层至底层并没有呈现单一的递减趋势,而是在水面以下2.5 m或者5 m处达到最大值;(3)由表层至底层水体溶解无机碳(DIC)浓度整体上呈增加趋势,表层水体DIC平均浓度为2.03 mmol·L~(-1),底层平均浓度为4.18 mmol·L~(-1);其同位素(δ~(13)C_(DIC))在表水层偏正,在温跃层随水深增加逐渐偏负.分析认为:(1)由于夏季热分层效应,水库水体温度、水生生物的分布及新陈代谢的强度和方向在不同水层存在显著差异,致使水库水体理化性质、DIC均呈现垂向分层性特征;(2)DIC浓度变化在表水层主要受碳酸盐岩沉淀过程及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影响,进而影响水中DIC稳定同位素的分馏;在温跃层则主要由生物呼吸作用及有机质分解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930.
以于桥水库上游河流33个子流域采样点的重金属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河流水体沉积物中Cd、As、Pb、Cu、Cr、Zn等重金属的含量及空间分异特征,探讨了重金属与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等景观格局的关系,解析了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于桥水库上游三条河流水体悬浮颗粒物中Cd、As、Cu、Cr的平均含量高于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表层沉积物中Cd、As、Pb、Cu、Cr、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2、30.39、33.49、58.20、90.16和94.80 mg·kg-1,Cd、As、Cu的平均含量和部分样品中Pb、Cr、Zn的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三条河流表层沉积物中Cd、Cr、Zn的平均含量是淋河沙河黎河,Cu的平均含量是淋河沙河黎河,As、Pb的平均含量是沙河淋河黎河.于桥水库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产生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林地和灌草地的分布决定了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自然分布趋势,园地和工矿用地对Cd、As、Pb、Cr等的分布产生影响,村镇居民用地和耕地对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总体分布未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