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3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55篇
基础理论   29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报道了霸螨灵在苹果上残留动态的研究情况。霸螨灵在苹果果实中的原始沉积量 1995年和 1996年分别为 0 .4 70和 0 .761mg/kg,消解半衰期分别为 2 .5和 3.5d。两年试验结果消解趋势基本一致。按推荐剂量 2 0 0 0倍液和高剂量 10 0 0倍液分 2次和 3次施药 ,14 d后测定 ,霸螨灵在苹果中的残留量分别为 0 .0 98m g/kg和 0 .132 m g/kg,不超过 FAO/W HO关于霸螨灵在苹果中残留限量 1m g/kg的规定 ,因而对人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2.
黄娟  马华  刘艳  潘雨  黄丽萍 《环境科学学报》2019,39(5):1489-1496
碳质纳米材料(Carbon Nanomaterials, CNMs)因具有独特的电学及光学等性质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从而被大量使用并释放到环境中,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环境及生物化学过程,但目前有关CNMs与环境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鲜见报道.因此,本文研究了枝孢菌KR14(Cladosporium sp.)与3种CNMs(单壁碳纳米管(SWCNTs)、石墨烯(Graphene)和氧化石墨烯(GO))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NMs的加入促进了3种非特异性酶(漆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其中,对锰过氧化物酶(MnP)活性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18 d最高增加26.1%.在3种类型的CNMs中,SWCNTs对MnP活性刺激最佳,GO最弱.木质素降解实验和电化学分析表明,CNMs可作为电子导体提高真菌胞外电子传递效率,进而提高KR14对木质素的降解.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除GO外,SWCNTs和石墨烯的氧碳比(O/C)均上升,二者表面发生变化.拉曼光谱(Raman)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果表明,SWCNTs的I_D/I_G显著提高,无序性增加;石墨烯出现2D峰,即与KR14相互作用后有一定程度堆叠;KR14可引起CNMs结构转变.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评价环境中CNMs与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CNMs对真菌降解木质素和环境碳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岩溶露石是石漠化生态系统要素之一,它对岩溶环境具有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岩溶露石的加热效应成为石漠化治理的一个障碍,开展岩溶露石生态修复对石漠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有柄石韦(Pyrrosia petiolosa)是岩溶环境典型的石生耐旱药用植物,穗枝赤齿藓(Erythrodontium julaceum)是岩溶环境开拓土壤的先锋植物,穗枝赤齿藓结皮的成土、保水、固氮等生态功能改善岩溶露石表层恶劣环境,为有柄石韦殖居提供条件,它们与岩溶露石环境契合程度高,表明穗枝赤齿藓和有柄石韦在岩溶露石生态修复中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梳理了岩溶露石的积极作用和不利影响,归纳了有柄石韦生理耐旱性和穗枝赤齿藓的生理生态功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有柄石韦和穗枝赤齿藓在岩溶露石生态修复中应用的可能性和途径,旨在为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提供新思路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4.
对分离得到的一株产耐热木聚糖酶的真菌CAU521进行鉴定,并对其产纤维质降解酶系进行研究.通过菌落形态、显微镜产孢结构以及18S rDNA序列同源性比对等分析,鉴定该菌为樟绒枝霉(Malbranchea cinnamomea),其最适生长温度为45℃,为一株嗜热真菌.该菌能以农业废弃物玉米芯为碳源液体发酵产耐热木聚糖酶,50℃下培养7 d,木聚糖酶的最高酶活力达到173 U/mL.SDS-PAGE和酶谱分析表明该菌株能同时分泌多种纤维质降解酶:4种木聚糖酶、2种纤维素酶、3种葡聚糖酶和1种甘露聚糖酶.结果表明樟绒枝霉CAU521在降解和利用纤维质材料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5.
刘智卓  秦旭  徐应明  孙有光  孙杨  王倩 《环境化学》2012,31(7):1094-1100
研究了苹果和土壤中丙森锌残留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并在天津、山东烟台和陕西咸阳进行了苹果和土壤中丙森锌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残留消解动态和残留规律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0.05—2 mg.kg-1的加标水平下,苹果和土壤中丙森锌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7.12%—92.85%和9.24%—94.68%,变异系数分别为3.30%—6.56%和3.29%—5.29%;在0.05—1 mg.kg-1的加标水平下,苹果和土壤中乙撑硫脲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0.91%—97.47%和84.11%—99.97%,变异系数分别为3.23%—3.82%和2.80%—3.40%.苹果和土壤中丙森锌和乙撑硫脲的最小检出量分别为5.0×10-10g和1.0×10-10g,其中苹果和土壤中丙森锌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25 mg.kg-1,乙撑硫脲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05 mg.kg-1.按1.5倍推荐剂量600倍稀释液在苹果上施用65%戊唑醇.丙森锌可湿性粉剂1次,丙森锌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0—6.8 d和8.7—10.1 d.按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在苹果上各施用65%戊唑醇.丙森锌可湿性粉剂3—4次,2次施药间隔为10 d,距最后一次施药21 d时,丙森锌在苹果中的最高残留量低于我国农业行业标准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2 mg.kg-1.  相似文献   
66.
在2012苹果开发者大会上,苹果发布了SEFM(免视系统),主要针对汽车客户。这一技术将车辆控制和苹果Siri语音功能结合。兼容Siri服务的车辆将在方向盘上设置一个按  相似文献   
67.
为了解群落水平下荒漠河岸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 Ledeb.)灌丛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黑河下游荒漠河岸3 800 m范围内,沿垂直河道方向上设置9个采样点,采用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RDA)和偏冗余分析(pRDA)方法,对多枝柽柳群落的碳氮磷化学计量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河下游荒漠河岸多枝柽柳群落TC、TN、T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80.27、30.42和1.54 mg/g,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12.98、257.09和20.04.与全球和区域尺度物种水平研究相比,黑河下游荒漠河岸多枝柽柳灌丛群落具有较低的TC含量、较高的TN含量和N:P以及相对稳定的TP含量.多枝柽柳灌丛群落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内稳性较强,相对较高的N:P(14.55~27.20)表明群落水平下多枝柽柳灌丛更倾向于受磷元素的限制.在沿河梯度上,多枝柽柳群落TC含量和TN含量均随沿河距离的增加呈显著下降的变化趋势,而C:N随沿河距离的增加呈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TP含量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而C:P和N:P大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多枝柽柳灌丛群落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理化属性存在一定相关性,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土壤pH是影响多枝柽柳群落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的关键因子,三者共同解释了总变异的57.7%,其中土壤含水量解释了总变异的32.8%.研究显示,土壤水盐与多枝柽柳灌丛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关系密切,土壤含水量在解释多枝柽柳灌丛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变化方面比土壤pH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8.
实验材料是采用新疆野苹果、新疆的栽培苹果红肉苹果、白油果、海棠果、黄元帅,以及日本的栽培品种GoldenDelicious、富士、红玉等为对象,共7个品种23个个体,参考日本农林水产省果树试验场的苹果遗传资源描述手册,选择了苹果叶片外部特征中的8种主要的性状,加以数值化进行比较,并采用了统计学的方法—主分量分析(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试验,探索7个品种的种问及种内亲缘关系。结果为新疆野苹果同红肉苹果在叶片形态、叶基部形状表现出相近的亲缘关系,新疆野苹果与海棠果、G·D、红玉之间在叶先端形状表现关系相近。新疆地方品种中海棠果同红肉苹果在叶片形状表现根相似。  相似文献   
69.
世事多棱镜     
美好与丑陋往往在一念之间。最近发生的几件事让我对世事的无常与无奈一声叹息。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