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9篇
安全科学   21篇
环保管理   108篇
综合类   229篇
基础理论   69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27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羊草草原碳循环过程的模拟与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内蒙古典型羊草草原碳通量和生物量观测数据,验证VIP(Vegetation Interface Proces-ses)模型,并模拟分析1958—2007年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VIP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地上生物量(R2=0.70)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R2=0.57)的变化趋势。羊草草原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净初级生产力(NPP)和生态系统呼吸(Re)在1958—1973年间下降,1973—1993年间增长,1993年后又出现下降的趋势。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GPP、NPP和Re随CO2和降水的增多而增大,随温度升高和降水的减少而降低,其中降水量与碳通量相关性最高,呼吸与温度、降水、CO2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NEP年际变化较大,主要受控于年降水量,以228 mm为界,年降水量大于此值时,NEP为正的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82.
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碳素生物小循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生物地球化学分室方法研究了内蒙古锡林河流域2个典型草原群落——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的碳素生物小循环,研究表明:①生长季禁牧的羊草草原植物分室碳素净固定量为165.50 gC.m-2,土壤分室碳素净排放量为174.36 gC.m-2,系统碳素净固定量为-8.86 gC.m-2,基本处于平衡状态,植物分室的碳输入和碳输出也近于平衡状态;②生长季禁牧的大针茅草原植物分室碳素固定量为130.04 gC.m-2,土壤分室碳素净排放量为128.28 gC.m-2,系统碳素净固定量为1.76 gC.m-2,基本处于平衡状态,植物分室的碳输入和碳输出在降水量大的年份以输入为主,在降水量小的年份近于平衡状态;③水热等生境条件较适宜的羊草草原碳素周转量比大针茅草原要大得多,水分是典型草原碳素循环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3.
风力发电项目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生态方面,生态环境的影响体现在项目地表占地带来的土壤、植被破坏、生物量损失、水土流失等问题。生态恢复是减缓生态影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4.
氧化亚氮在森林和草原中的地-气交换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采用箱式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测定森林草原土壤N2O排放方法,并对我国北方的自然环境中N2O排放作了观测,得出其最大排放通量为23μg/(m^2·h)。并发现森林草原土壤当温度低于15℃时对N2O有吸收行为,其最大吸收通量为18.984μg(m^2·h)。  相似文献   
85.
对宁夏沙坡头自然保护区不同沙化和人工固沙草地地段昆虫和植物群落特征参数、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按不同营养层类群、栖息型类群和重要目分别进行了昆虫多样性变化规律的研究,应用主分量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草原沙化和人工固沙草地生态演替中昆虫不同类群多样性间以及多样性变化与植物、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昆虫多样性随草地沙化的加重而降低,以直翅目、膜翅目和食叶类群的下降率最大;随草地的恢复昆虫多样性趋于增加,以鳞翅目、同翅目、半翅目、脉翅目及捕食类群增长率为大.寄生类群和捕食类群多样性取决于植食类群多样性;杂食类群与地栖性类群成显著性相关.影响昆虫多样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植物种类、层次结构、盖度和表土层厚度、坚硬度等.  相似文献   
86.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建群种为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优势种为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和碱韭(Allium polyrrhizum),3个种群地上现存量之和可达群落现存量的60%~80%,其数量消长、时空变化及结构的位移均会引起群落的巨大波动。为明确3个植物种群占有空间资源的能力、相互关系及其受放牧影响的变化规律,以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镇1999年建立的荒漠草原教学科研基地建群种和优势种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8月在围封区(CK)和自由放牧区(CG)按样带法和样地法进行取样,运用生态位宽度指数、生态位重叠指数及灰色关联度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下。受放牧影响,短花针茅和碱韭主要通过大幅度调节生态位宽度来保证植物种群存活及其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化幅度分别为0.429~0.813和0.235~0.828;而无芒隐子草生态位宽度变化不大(为0.556~0.761),其对放牧影响的耐受性较强。在生态位重叠方面,短花针茅与无芒隐子草受放牧影响后分别与其他两植物种群重叠程度增加,而碱韭植物种群表现相反;生态位重叠程度变化与种对间的竞争能力有关,也与种对间的亲和能力有关,且存在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87.
放牧与围栏羊草草原土壤呼吸作用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基于静态箱式法连续2a的测定资料,比较分析了内蒙古典型羊草草原放牧与围栏样地土壤呼吸作用及其与各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围栏内外土壤呼吸作用日、季动态差异不大,但围栏样地土壤呼吸速率明显高于放牧样地,其平均值分别是219.18 mg·(m2·h)-1和111.27 mg·(m2·h)-1,围栏样地土壤呼吸作用的升高可能与地下生物量增加和土壤水分改善有关;②对影响土壤呼吸作用的因子分析表明,放牧使土壤水分和相对湿度的影响明显降低,而对气温、大气CO2浓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并不大,且放牧使羊草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明显增加,而对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影响不大;③围栏样地土壤呼吸作用与各影响因子的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壤水分、净光合速率、气温、相对湿度、大气CO2浓度、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其中土壤水分和气温是影响土壤呼吸作用的主要环境因子,净光合速率是主要的生物因子.尽管放牧改变了土壤呼吸速率,但土壤呼吸作用各影响因子的排列顺序基本上没有改变,只是发生了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88.
恩和 《防灾博览》2005,(3):8-13
内蒙古草原曾经拥有十分美好的过去,但如今取而代之的是草原的大面积减少和日趋严重的荒漠化。对此,虽有不少草原学家、生态学家、经济学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多年研究,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本文拟从内蒙古草原变迁的历史反思人手,揭示其荒漠化形成及加剧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并提出其治理中的一些问题,对实现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起一些作用。  相似文献   
89.
研究高寒草地的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认识极端气候背景下的草地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选择羌塘高原高寒草地作为研究区,分析东西走向60个样点植物地上、地下部分的碳(C)、氮(N)含量与C:N的分布特征,及其各自的主要驱动因素. 结果表明:高寒草地植物地上部分C、N含量(38.22%、1.82%)均高于地下部分(31.11%、1.15%),但C:N(22.08)却小于地下部分(28.88),且地上部分C含量、C:N与地下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 干燥指数与植物地上部分C含量(R^2 = 0.072,P 〈 0.05)以及C:N(R^2 = 0.15,P 〈 0.005)呈负相关关系,却与植物地下部分C:N(R^2 = 0.53,P 〈 0.001)呈正相关关系;此外,年均降水量(R^2 = 0.13,P 〈 0.005)与地上部分C含量呈负相关关系,总生物量(R^2 = 0.13,P 〈 0.01)及植被总盖度(R^2 = 0.12, P 〈 0.01)与地下部分C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海拔与地上部分C:N亦呈正相关关系(R 2= 0.15,P 〈 0.005),而年均温却与地下部分C:N呈负相关关系(R^2 = 0.31,P 〈 0.001). 可见,水热条件是影响羌塘高原植物地上、地下C含量以及C:N差异的主要因素,而干燥指数可以作为较好的度量指标. (图7 表1 参46)  相似文献   
90.
我省西部地区是吉林省重要的生态屏障,但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投入,使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