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20篇
安全科学   73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54篇
综合类   358篇
基础理论   53篇
污染及防治   57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01.
锅炉废气流化床污泥干化塔的热力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炜  楼波 《环境工程》2013,31(4):76-79
利用锅炉尾部废烟气(120~190℃)干化市政污泥,降低污泥含水率可达到后继合理利用。从三方面对污泥干化进行了分析:1)干燥后污泥含水率与污泥处理量关系;2)入口烟温、流量与污泥处理量关系;3)干燥后烟气相对湿度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入口烟温、流量,污泥出口含水率都可以提高污泥处理量,高入口烟温、流量下,污泥处理量受含水率的影响更大;污泥出口含水率高时,入口烟温提高使污泥处理量提高增大显著;入口烟气流量愈高,入口烟温提高对污泥处理量的增加愈大。干燥后烟气相对湿度与入口烟温有关,干燥之后的烟气的相对湿度离饱和状态较远,此温度范围内的出口烟气湿度还有较大的余量。  相似文献   
102.
污泥干化芦苇床是人工湿地和传统污泥干化床的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污泥处理技术。将湿地植物芦苇种植于人工湿地的填料层中,周期性地将污泥布向芦苇床表面,污泥中的水分经填料层以及后形成的污泥层渗透后,通过集水管排出;污泥中的固体物质被截留在床体表面,通过植物的蒸发蒸腾作用和水面蒸发作用进一步脱水和稳定。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运行,其使用周期可达810年,其后可清空稳定化污泥并进入下一个使用周期。经芦苇床稳定之后,污泥的脱水效果明显,含固率可达到20%10年,其后可清空稳定化污泥并进入下一个使用周期。经芦苇床稳定之后,污泥的脱水效果明显,含固率可达到20%65.7%,综合性能优于离心脱水和压滤脱水;污泥中有机质和营养成分氮磷等指标受污泥来源、运行方式和运行时间的影响,去除效率差异较大。污泥经稳定后,有机质去除率最高可达66.8%,氮去除从负去除到最高去除65.5%,磷去除从负去除到最高去除81%。经芦苇床稳定后,污泥中的有机有害物质多环芳烃可被有效去除,其去除率高出传统污泥干化床29.86%。在对相关文献的主要结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3.
太湖湖滨带林草复合带草本植物枯落物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减少湖滨带林带枯落物的产生,有效降低N、P随降水径流进入湖泊水体的风险,采用人工草坪替代林下杂草的方式,建立林草复合带.以5种草坪草为研究对象,设立3种种植密度,采用定位定期采集的方法,研究草坪建植后草本植物枯落物的变化以及不同种植密度对枯落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间距15 cm高密度种植易导致草坪枯落物的产生,以白三叶和红花酢浆草较突出;草坪种植后林下草本植物枯落物量大幅度减少,平均枯落物量减少66%~95%.②草坪枯落物量随生长时间变化无明显规律,7—11月植物生长期间,白三叶草坪10月枯落物量最高;麦冬草坪、红花酢浆草草坪以及与其混种的其他草坪枯落物量最高时期均出现于8月.③白三叶高、低密度种植单种草坪产生的枯落物量大于与红花酢浆草混种草坪,而中密度种植则相反,单种草坪小于混种草坪.   相似文献   
104.
土壤固化剂在尾矿干堆适用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类型土壤固化剂在尾矿干堆应用的可行性,选取了有机类(A:环氧树脂E51+环氧树脂固化剂W93与B:环氧树脂E51+环氧树脂固化剂T31)、无机类(C:水玻璃+氯化钙与D:水玻璃+五水硫酸铜+硫酸铝钾)与生物酶类(E:FRT与F:DS)固化剂开展室内试验,对固结后的硬度指标进行测试,并对固化剂的抗高温性能、抗风性能与抗水性能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喷洒固化剂的砂模表层会形成一定硬度的壳体;所有固化剂的抗高温效果良好;喷洒了C、D固化剂的砂模在风吹后的质量损失率较其余固化剂的大;B、F的抗水性能在所有固化剂中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5.
针对餐厨垃圾生物干化处理周期长、脱水效率低的问题,基于外源辅助加热的生物干化机,比较不同通风模式(温度控制通风设置4个处理:TFWD 45-50、TFWD 50-55、TFWD 55-60、TFWD 60-65;时间控制通风设置2个处理:TFSJ 20、TFSJ 60)对餐厨垃圾生物干化过程系统脱水能效及氮素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温度控制通风的4个处理相比,时间控制通风的2个处理的总氮(TN)和铵态氮损失较小、发芽指数(GI)较高;2)连续通风TFSJ 60的水分去除效率最低(66.78%),TN和铵态氮损失最小(分别为8.14%、12.96%),腐熟度最高(EC为2.72 mS/cm、GI为75.00%),单位质量水分去除能耗最低(1.10 kW·h/kg);3)TFWD 50-55的水分去除效率最高(达到99%以上),TN和铵态氮损失最大(分别为16.95%、57.83%),腐熟度较低(EC为4.28 mS/cm、GI为19.58%)、去除单位质量水分的能耗较高(1.74 kW·h/kg)。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TN、铵态氮与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温度、EC、耗电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因此,生物干化后的物料若进行好氧堆肥处理制成有机肥后回归土壤,则建议采用连续通风(TFSJ 60)处理餐厨垃圾;生物干化后的物料若焚烧或者填埋处理,则建议采用温度控制通风(TFWD 50-55)处理餐厨垃圾。研究结果为餐厨垃圾快速生物干化处理通风模式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6.
使用RBLM Chem模式,利用杭州市高分辨率城市建筑资料,通过敏感性试验的方法,定量分析城市植被的直接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城市植被对大气污染物干沉降速率总体上起增加作用。夏季城市植被使城区SO2、NO2、O3、PM25的干沉降速率分别增加015 cm/s、010 cm/s、002 cm/s、005 cm/s,冬季该作用不太明显。城市植被对大气污染物干沉降速率的增加作用白天显著大于夜晚。城市植被可以显著降低城市地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对不同大气污染物浓度的下降作用强弱在昼夜的分布依物种而异。  相似文献   
107.
为掌握冲击荷载下一定范围内地基土的应变发展、分布和变化规律,采用光纤布拉格光栅(FBG)技术,通过在级配连续的均匀密砂地基中水平埋设三层传感光纤,获得了不同落球高度条件下土体内部应变的动态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各组试验中土体应变经历了幂律增长、线性增长、幂律减小(回弹)和残余应变(稳定)的四个阶段。土体达到峰值应变的时刻存在高度一致性,试验中测得约为100 ms;冲击荷载的影响深度在20 cm左右,为钢球直径的4~5倍。在相同FBG埋深条件下,土体应变随钢球落高增加呈近线性增长;在相同钢球落高条件下,土体应变随FBG埋深增加呈指数减小。研究成果对揭示土体应变发展机理、估算地基土体强度参数和快速测定含水率的进一步探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8.
旱区经营人工植被对土壤干化过程的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植被在北方旱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干旱少雨的条件下开展建设,必须讲求水分平衡。基于此,作者通过考察长期的经营实践,从土壤水分角度讨论人工植被与环境之间的耦合匹配问题。阐述了普遍发生的人工植被作用下的土壤干化对植被自身的不利影响以及其可调控性,并进一步对调控途径和措施进行了分析。表明人为采取措施可以将土壤干化现象加以调节和控制,如局部带状或团块状种植、疏伐、轮作、休闲、灌溉等。在贯彻适地适种原则的基础上,还需选择耗水量少的抗旱节水植物和可维持土壤水库水平的密度或盖度,这是保证人工植被稳定持久值得重视的又一重要方面。预防土壤干化是首要的,需多途径相互结合进行调控。对土壤干化过程的调控实际上就是有效经营人工植被。需要结合经营目标评定人工植被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9.
急倾斜煤层开采过程中和开采之后,回采工作面及其采空区中的保护煤柱和煤层顸底板一旦发生垮落可能会造成特别重大的安全事故。如何防治急倾斜煤层开采过程中垮落事故,是急倾斜煤层开采矿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0.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再分析客观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产品资料,对2007年7月13日发生在江汉平原中北部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低槽东移是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大尺度环流背景;(2)低层低涡暖切变和低空急流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3)有利的热力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是强降水产生和维持的机制;(4)卫星云图上“人”字型、“V”字型云系和多普勒速度资料上的“逆风区”、风切变可作为判断强降水落区落点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