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46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长江三峡工程一期蓄水自2003-06-01开始,到2003-06-10结束.为了研究长江三峡工程蓄水对长江口环境的影响,在2003-06-15~2003-06-25进行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综合调查.根据此次调查所取得的实测数据资料,计算了各站各层位的悬浮物浓度,结合相应水体的盐度值和温度值,分析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物浓度的分布特征以及蓄水前后悬浮物浓度与分布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物浓度自海水表面向海底逐渐增高,悬浮物主要分布在123°E以西的口门地区和近岸的狭长海区.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与蓄水前长江口多年平均含沙量相比,长江航道和南支地区悬浮物浓度明显下降,长江航道徐六泾附近地区悬浮物浓度从蓄水前的400~500 mg/L下降到蓄水后的60.2 mg/L,南支地区悬浮物浓度从蓄水前的445 mg/L下降到蓄水后的148 mg/L;长江口邻近海域悬浮物浓度变化不明显,蓄水前后均为表层悬浮物浓度小于10mg/L,底层悬浮物浓度小于100 mg/L.蓄水前后整个研究区悬浮物浓度分布的总体格局相似.  相似文献   
52.
三峡水库蓄泄水过程对香溪河库湾水华影响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通过对比分析蓄、泄水期间三峡水库干流及支流香溪河库湾的水流、水温、浊度、营养盐等指标,研究了蓄、泄水过程中控制库湾水华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泄水过程中香溪河库湾叶绿素a浓度显著大于蓄水过程,水华暴发强度差别显著.蓄、泄水过程中以透明度的差异最大,其次依次为表层流速、表底温差、混合层深度、氮磷比、浊度、总氮、水体稳定系数、真光层/混合层深度比等.泄水期间各因子对叶绿素a浓度不存在单一限制作用,藻类生长受各因子的协同作用影响,在观测时段内泄水过程中各因子的变化对藻类生长的限制并不显著;而蓄水期间强烈的倒灌异重流作用加剧了库湾水体的垂向掺混,增大混合层深度,较小的真光层与混合层深度比对藻类生长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3.
通过湟中县几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在干旱、半干旱荒山推广汇集径流整地造林,即可最大限度地提高造林地的蓄水保墒能力,防止水土流失,又能提高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  相似文献   
54.
为探讨不同因素对边坡植被水土保持性能的影响程度,文章利用川渝地区常见的护坡乡土植物,参照常见配置模式,于2012年构建出乔木型(AAX_i)、灌木型(SSX_i)、草本型(HHX_i)和乔灌草型(ASH)4种生活型的植被类型,撒施0.5、1.0、1.5 g/m~2浓度的PAM(聚丙烯酰胺)与无撒施区对照,在2013-2016年进行连续4 a的观测,并探讨各因素对边坡植被水土保持性能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1)植被对护坡植被的水土保持性能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其中实验前2年(2013-2014年)草本型(HHX_i)的水土保持性能最强,后2年(2015-2016年)乔灌草型(ASH)的水土保持性能最强;(2)PAM对护坡植被的水土保持性能有增强的作用,在0.5~1.0 g/m~2浓度段作用最明显,特别是在前2年PAM对ASH型植被的蓄水性能提高尤为明显;(3)在各种植被中植物对其水土保持性能的增强作用都明显高于PAM。因此,多种生活型植物相互结合、施加适宜浓度的PAM能够增强护坡植被的水土保持性能。  相似文献   
55.
李跃群 《环境教育》2014,(10):38-39
正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余震1335次。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08.84万人受灾,8.09万间房屋倒塌,中央财政下拨救灾资金22亿元;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近万兵力抗震救灾。9月11日,英国《自然》杂志刊发文章说,自8月3日鲁甸发生地震后,"中国媒体和博客开  相似文献   
56.
2006年长江特枯径流特征及其原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长江流域出现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枯水,对长江流域用水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使用2006年长江干支流主要水文站水情资料和长江流域气象资料,并同时考虑了三峡蓄水的影响,分析了2006年长江径流过程特征及其原因。研究发现,2006年长江径流量减少主要是汛期径流量显著减少所致,表现出“汛期特枯”的特点。径流量和水位最大降幅都出现在8~9月份,各站径流量最大减幅都超过50%,水位汛期也有显著下降。洞庭湖、汉江与历史同期相比,汛期来水也明显偏小;而鄱阳湖来水略丰,对干流枯水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7、8月份长江上游区(特别是屏山至宜昌区间)降水少气温高是形成长江汛期特枯的主要原因。气象变化与径流变化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三峡蓄水使2006年10月宜昌站径流量减少了一半左右,而对10~11月大通径流减少影响率为187%。  相似文献   
57.
库区蓄水后大宁河神女溪富营养化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3年9月至2004年8月分别对大宁河与神女溪回水段水体进行了富营养化调查和监测,监测项目SD、TN、TP、CODMn和chla。并运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监测结果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三峡蓄水为富营养化的发生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在可预测的未来,富营养化有加重的可能。  相似文献   
58.
三峡库区蓄水期长江口底栖生物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三峡库区蓄水期于2004年在长江口区进行季节性(2、5、8、11月)综合调查.结果表明,该水域出现底栖生物种类依序为2月127种,5月为114种,8月和11月分别为83种和97种.在种类组成中,以多毛类占首位(42~70种)、其次软体类17~32种.甲壳类和棘皮类较少.底栖生物优势种有15种,其优势度(D2)值以多毛类丝异须虫(0.27~0.36)和小头虫(0.18~0.26)明显高于其他种类.底栖生物的平均总生物量以2月和5月较高,分别为19.7g/m2和23.4 g/m2.在生物量组成中,以软体类最高为5.6~12.2 g/m2.底栖生物的平均总密度以5月和11月最高,分别为623.0个/ m2和781.7个/m2.在生物密度组成中,多毛类的密度居首位(194.8~625.6个/ m2).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H')值最高为2月(2.94)和5月(2.76).生物种类丰度指数(D)值以2月较高为1.34.各月的生物种类均匀度指数(J)值均不足1.通过调查分析,长江口外水域及口北少数站的底栖生物量和密度,仍保持高于河口附近测站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59.
住宅小区雨水资源利用的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健  景星蓉 《环境保护》2002,(12):34-36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现状,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利用雨水资源的实例,提出了小区规划建设开发中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势在必行,并指出其利用途径,同时对未来我国小区规划建设开发中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提出了新的构思。  相似文献   
60.
三峡库区蓄水后支流回水段富营养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掌握三峡水库蓄水后支流回水段的营养特征及其变化情况,2004年4月分别对大宁河、神女溪、抱龙河与大溪河回水段水体进行了富营养化调查和监测,调查监测的项目包括透明度、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叶绿素a等重要指标。并运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监测结果进行了评价与相关性分析,初步研究了支流回水段水体的水质状况。结果表明库区支流回水段的营养盐浓度并不比长江干流高,但库区支流回水段的中下游区域已经发生了轻度富营养化;相关公式的建立有助于掌握支流回水段的水质状况;叶绿素a与氮、磷等营养盐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与透明度和电导率则呈较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