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78篇
安全科学   58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473篇
基础理论   214篇
污染及防治   123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1.
以核桃壳生物炭为载体,通过吸附法和包埋法固定从黑臭水体底泥中分离出的具有降解功能的枯草芽孢杆菌N3,考察固定化体对模拟黑臭水中NH■-N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效果并研究降解机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检测手段发现,吸附法制备的固定化体(XF-K)比包埋法制备的固定化体(BM-K)的表面形态及官能团更有益于吸附微生物和降解污染物。在90 h内,XF-K对NH■-N和COD的降解率分别达到88.46%和82.41%,降解效果明显优于BM-K。XF-K的最佳作用条件为pH=7、温度35℃、投加质量浓度0.01 g/mL。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XF-K对NH■-N和COD的吸附过程;XF-K对NH■-N的吸附更符合L型模型,对COD的吸附更符合F型模型。  相似文献   
912.
为探究煤尘对甲烷爆燃火焰的直观影响,在定容燃烧弹(Constant Volume Chamber, CVC)内利用激光纹影技术获取了甲烷球形火焰纹影图像及含煤尘甲烷火焰纹影图像,分析了不同体积分数甲烷火焰(6.5%、8.0%、9.5%)的不稳定性,对比了不同质量浓度煤尘(5 g/m3、10 g/m3、15 g/m3、20 g/m3、25 g/m3)对甲烷火焰的影响,分析了含煤尘甲烷火焰传播机理。结果表明,定容燃烧弹内球形火焰发展经历了层流火焰、胞状不稳定火焰。煤尘对甲烷火焰的影响呈明显的阶段特性:在层流燃烧阶段,煤尘因吸热抑制火焰传播,且煤尘质量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散布的煤尘可对火焰锋面产生扰动,使火焰加快发展为胞状不稳定火焰,且甲烷体积分数越接近化学当量比,煤尘质量浓度越高,火焰可更快发展为胞状不稳定火焰;随着化学反应速率提高,火焰温度上升,煤焦开始参与反应并增强流场自发光及反应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913.
为了从黑臭水体中发掘高效有机物降解菌株资源,用于低浓度有机污染黑臭水体中,采用富集、分离、纯化的方法,从沈阳市仁镜河黑臭段底泥中分离获得1株具有较高有机物降解率的a菌株。结合形态观察及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鉴定其为东洋芽孢杆菌(Bacillus toyonensis)。由单因素试验可知,菌株a的最佳生长条件为:pH=7.0、装液量25%、温度32℃。在最佳生长条件下测定生长曲线确定最佳接种点为培养12 h。有机物降解特性研究表明,在30℃、120 r/min摇床中,反应进行4 d时a菌株对黑臭水有机物去除率达到64.75%。相同试验条件下,初始菌量增加,CODCr去除率先升高后降低,初始菌量为1%(体积分数)时CODCr去除率较高;a菌株对不同碳源利用情况不同,对小相对分子质量碳源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914.
正据新华社华盛顿电中美科学家17日宣布在降解聚乙烯废塑料方面取得突破,不仅为解决被称为"白色污染"的废塑料污染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途径,而且降解产物还可用于生产清洁柴油,促进碳资源循环利用。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黄正课题组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管治斌课题组合作完成。相关论文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  相似文献   
915.
为了解植物沙丘形态及植物功能性状特征对坡面泥沙拦截的作用机制,以干热河谷典型区蒋家沟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典型样地调查、野外实地观测和室内试验处理的方法,测定失稳性坡面42个植物沙丘(包括扭黄茅20株、拟金茅13株、丛毛羊胡子草9株)的形态特征、植物功能性状特征和沙丘土壤的颗粒组成,并运用分形理论计算分形维数,分析分形维数与植物沙丘形态特征及功能性状特征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3种植物沙丘的形态特征及植物的功能性状特征均无显著差异性.(2)3种植物沙丘间、沙丘与上方30 cm处的土壤各粒径百分比含量和分形维数均无显著差异.(3)干热河谷植物沙丘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D)与植物含水率、根系深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 <0.01),与沙丘长度显著正相关(P <0.05),与植物其他形态、功能性状特征和沙丘其他形态特征间均无显著相关性.上述研究表明不同植物沙丘各类特征间均无显著差异;沙丘未改变坡面原有土壤颗粒的分布特征;沙丘土壤分形维数可表征植物含水率、根系深度及沙丘长度的大小.结果有助于加深植物控制土壤侵蚀效应的认识,可为干热河谷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图5表1参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