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38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111篇
基础理论   83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王聪聪  颜天  周名江 《海洋环境科学》2015,34(6):801-805,818
剧毒卡尔藻(Karlodinium veneficum)是一种有毒甲藻,近年在我国沿海已经爆发过藻华,值得关注。本文研究了剧毒卡尔藻对不同粒径、不同营养级的几种海洋生物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卤虫(Artemia salina)、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存活及摄食的影响。研究发现:该藻对轮虫、卤虫存活影响较大,对黑褐新糠虾存活的影响较小,对中华哲水蚤存活几乎无影响。48 h,对轮虫的半数致死密度LC503400 cells/mL;96 h对卤虫的半数致死密度为LC504800 cells/mL;对黑褐新糠虾的半数致死密度为LC5089000 cells/mL;在89000 cells/mL的藻密度下,中华哲水蚤存活率约为80%。该藻不同组分对实验生物的影响是不同的,细胞破碎液对轮虫、黑褐新糠虾的影响最大;细胞外液对卤虫的影响最大。该藻对生物的摄食影响则发现,24 h内,轮虫、卤虫、中华哲水蚤均摄食该藻,且3种生物的摄食率随着藻密度增高而增加。可见,剧毒卡尔藻对不同生物的影响不同,其现场藻密度一般可达到104cells/mL,对轮虫、卤虫存活影响很大;该藻对生物有不同的致毒机制和致毒途径。结果表明:该藻藻华爆发,可能会对浮游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研究有害藻对不同粒径、不同营养级生物的影响,才可以更全面的反映出它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相似文献   
92.
烯啶虫胺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烯啶虫胺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烯啶虫胺在棉叶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9.41%-101.54%,变异系数为2.88%-5.76%;棉籽中烯啶虫胺的平均回收率为79.42%-94.19%,变异系数为1.06%-6.30%;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6.68%-105.58%,变异系数为1.40%-4.81%.烯啶虫胺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以及最终残留结果表明,烯啶虫胺消解较快,在山东省和河南省两地棉叶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75d和5.58d,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1.45d和1.35d.在棉花上使用10%的烯啶虫胺水剂,按照最高推荐剂量和最高推荐剂量的1.5倍,施药3次,收获期距最后一次施药21d,烯啶虫胺在棉花和土壤中最终残留量均小于0.006mg·kg-1.  相似文献   
93.
新农药氯虫酰胺在醇液中的光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氙灯和紫外灯为光源,对氯虫酰胺在甲醇和乙醇中的光解动力学及降解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氙灯和紫外照射下,氯虫酰胺在甲醇和乙醇中的光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在模拟太阳光氙灯辐射下,氯虫酰胺在甲醇和乙醇中的光解半衰期分别为1.58h和2.57h,而紫外光辐射下分别为1.49min和1.60min。采用LC-MS对氯虫酰胺光解产物进行分离和鉴定,推断氯虫酰胺在醇中的光解途径主要涉及到分子环合和重排生成光解产物A[2-(2-溴-4H-吡唑并[1,5.d]吡啶并[3,2-b]B,4]恶嗪-4-基亚氨基)-5-氯-N,3-二甲基苯甲酰胺]和B[2-(3-溴-1-(3-羟基吡啶-2-基)-1H-吡唑-5-基)-6-氯-3,8-二甲基喹啉-4(3H)-酮1。  相似文献   
94.
晁敏  伦凤霞  王云龙  沈新强 《生态环境》2010,19(5):1020-1024
以Ⅱ-Ⅲ龄卤虫幼体(Artemia salina)为受试生物,开展生物检测试验,研究长江口南支沉积物的毒性效应。生物检测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部分站位的沉积物对卤虫幼体已产生毒性效应,其中,2、5、8三站沉积物对卤虫体长和体内SOD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1号和2号站沉积物对卤虫体内LDH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对多个毒性效应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到长江口南支各站因子得分F,F值大小可表征各站沉积物对卤虫综合毒性的强弱,各站F值排序为:2号(-1.59)〈5号(-0.76)〈8号(-0.42)〈1号(0.06)〈6号(0.62)〈7号(0.78)〈3号(1.31),2号站沉积物毒性最强,3号站毒性最弱。经逐步回归分析,因子得分F与沉积物中Cu、Cd含量具有显著相关关系(R=0.91,p〈0.05),表明长江口南支沉积物中Cu和Cd是对卤虫产生毒性效应的关键污染物。  相似文献   
95.
采用ANSYS软件对不同工况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在失效部位,温度载荷应力远高于蒸汽载荷应力。通过金相分析发现珠光体中部分碳化物已分散,并且铁素体区域中有部分球形碳化物,材料已发生轻度球化。最后总结:环向褶皱、高温应力和材质劣化是炉胆顶板边起槽失效的主要原因,并为完善锅壳锅炉设计制造标准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6.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olystyrene nanoplastics, PSNPs)和溴酸盐(BrO■)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会对水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为了探究PSNPs和溴酸钠(NaBrO3)共存条件下对轮虫的联合毒性效应,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受试生物,探究了PSNPs(0.001、0.1 mg·L-1)、NaBrO3(0.001、0.1 mg·L-1)以及它们的联合作用对轮虫生命表参数、种群增长、个体及卵大小的影响。PSNPs和NaBrO3单一及联合暴露显著影响萼花臂尾轮虫的生命表参数,其中,内禀增长率是最为灵敏的参数。0.1 mg·L-1PSNPs和0.001、0.1 mg·L-1 NaBrO3联合暴露使轮虫个体显著减小,0.001 mg·L-1 PSNPs和0.001、0.1 mg·L-1 NaBrO3  相似文献   
97.
杨莉  刘颖  高婕  彭霞薇  白志辉  庄绪亮 《环境科学》2020,41(12):5609-5616
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是广泛使用且难以降解的主要塑料材料之一.在本研究中,选择大麦虫幼虫(Zophobas morio)对PS进行生物降解,发现大麦虫幼虫在为期50 d的培养时间仅摄取PS,能够保持较高存活率(73%).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大麦虫的虫粪,证实了虫粪中的PS形成了新的含氧官能团.凝胶渗透色谱分析表明,大麦虫摄入PS后其虫粪的重均分子量(Mw)和数均分子量(Mn)均向减小的方向偏移,表明大麦虫摄入的PS发生了降解.使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PS、麦麸和麦麸加PS这3种不同的饲喂条件下大麦虫的肠道细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摄食条件下,Z.morio的肠道菌群表现出显著差异.在PS饲喂条件下,大麦虫肠道中具有降解PS功能的优势菌群,例如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和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等显著富集.以PS为唯一碳源,对大麦虫肠道微生物进行为期90 d的体外培养实验,结果发现具有PS降解功能的肠道菌群显著富集.本研究证明了肠道细菌在大麦虫幼虫降解PS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PS的生物降解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98.
单克隆抗体间接竞争ELISA测定水体中氟虫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制备了氟虫腈单克隆抗体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水体中氟虫腈测定的间接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 .在优化条件下 ,氟虫腈测定的线性浓度范围为 1 0 -1 μg·L-1 ~ 1 0 3μg·L-1 ,最低检出浓度 (I1 0 )为 0 0 8μg·L-1 ,检测灵敏度 (I50 )为6 6 8μg·L-1 ;常见的几种与氟虫腈结构类似的农药的交叉反应率均低于 1 % ,不干扰氟虫腈的检测 ;2 0 %丙酮、5 %甲醇、2 %二甲基甲酰胺、2 %乙腈和 2 %乙酸乙酯基本不影响免疫测定 .利用建立的间接竞争性ELISA方法检测不同水样中氟虫腈 ,结果表明不同水样均可直接进行测定 ,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符合残留测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
针对褶皱滤袋的波形结构影响滤袋表面静压的均匀分布,脉冲清灰性能不明确的问题,选取8褶、7 m长的波形褶皱滤袋,首先通过物理试验研究滤袋沿袋长方向不同截面的壁面峰值压力分布规律,后在验证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模型优化和正交试验分析各因素对清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喷嘴直径22 mm、喷吹时间100 ms,不同喷吹压力和喷吹距离条件下,滤袋沿袋长方向上的壁面峰值压力的变化趋势与圆筒形滤袋相同;距袋口1~7 m,滤袋无明显变形,同一截面波峰、波中、波谷位置的压力相对偏差在±10%以内。等流通面积法优化的三维模型和二维轴对称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更接近,在对比壁面峰压、诱导气流的基础上,证明了其优化分析褶皱滤袋的清灰性能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正交试验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喷吹压力、滤袋长度、喷吹距离、褶数和喷吹时间;6~12褶为最佳范围,褶数增加,峰值压力呈下降趋势。研究成果可为波形褶皱滤袋的喷吹参数设计和结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0.
为了实现红斑顠体虫捕食污泥减量化,对不同条件下红斑顠体虫的污泥减量效果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红斑顠体虫的污泥减量速率随初始MLSS及温度的增大而增大,初始MLSS越高,污泥减量速率越大。污泥减量速率随红斑顠体虫密度变化率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当红斑顠体虫的密度增长率出现下降时,污泥减量速率也呈下降趋势。采用间歇曝气(12 h曝气,12 h停曝)方式,红斑顠体虫的污泥减量速率会显著下降。在污泥好氧消化时,红斑顠体虫能捕食污泥中的有机碎片和细菌,达到污泥稳定化的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