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48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79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91.
康洁  郭蓓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2):51-53,102
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是城市环境卫生事业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依据,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定量分析了影响西安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因素,并通过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对西安市未来几年的生活垃圾产生量进行了预测,为西安市的城市规划提供了定量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2.
为研究西安市城市降尘和土壤尘PM10和PM2.5中碳组分污染特征,丰富大气降尘的成分谱库,于2015年4~5月收集了西安市城区5个点位的城市降尘和周边16个点位的土壤尘样品,通过ZDA-CY01颗粒物再悬浮采样器获得PM10和PM2.5的滤膜样品,使用Model5L-NDIR型OC和EC分析仪测定了样品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定量分析了西安市城市降尘和土壤尘PM10和PM2.5中碳组分特征及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不同站点降尘PM10和PM2.5中OC的占比差异较大,分别为6.0%~19.4%和7.6%~29.8%.不同站点降尘PM10和PM2.5中EC的占比较小,在城市站点的占比分别为0.6%~2.2%和0.2%~3.6%,而在多数外围土壤尘中几乎检测不到EC的存在.PM10中含碳组分的占比为:城市降尘>外部对照>河滩土>土壤尘,PM2.5中含碳组分的占比为:城市降尘>土壤尘>外部对照>河滩土.不同站点降尘含碳气溶胶均以OC为主,在城市降尘中相对较低,在PM10和PM2.5中OC占总碳(TC)的比值分别为85.2%~95.3%和87.9%~98.9%;在土壤尘中OC的占比较高,均超过99%.含碳物质主要集中在细颗粒物中.不同城市站点降尘中碳组分的分布具有一致性,不同土壤尘中碳组分的差异较大.城市和土壤降尘中碳组分主要受生物质燃烧、燃煤、汽油车和柴油车尾气等污染源的影响,PM10和PM2.5中含碳气溶胶的来源贡献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3.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扩张中热环境演变及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善城市热环境,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是创建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前提.目前对城市扩张与热环境关系的研究多基于遥感数据,多源数据应用较薄弱.选取西安都市圈核心区,基于2010年和2020年Landsat遥感影像测定城市扩张及热环境时空演变状况,利用兴趣点和百度热力指数等多源数据,通过地学统计分析方法对城市热环境响应机制进行多方面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建设用地共扩张200.84 km2,面积和强度呈现“中心和外围较弱,两者之间较强”特征,扩张模式以边缘式和填充式为主.(2) 2010~2020年间,研究区整体热环境恶化,热岛区面积增加282.65 km2,热岛区蔓延与城市扩张方向一致,分布格局由“东南-西北”向“东北-西南”演变;但城市中心区平均温度下降1.09℃.(3)城市扩张与城市热环境恶化表现为强正相关;城市空间规模扩大对热环境恶化的贡献率为60.40%;各社会经济因素作用程度较弱,总体贡献率为39.60%,植被水体降温作用明显,多因素共同影响下,地表温度共增加0.241个单位.城市扩张过程中地表参数和城市二维形态变化依然是热环境变化的主要因...  相似文献   
194.
城市地下水环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法、水化学和因子分析法对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钠离子、钙离子、硫酸根和碳酸氢根相对含量较高,承压水水化学组分比潜水稳定.潜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是HCO3-Ca·Mg和SO4·Cl-Ca·Mg·Na,承压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是HCO3-Na和HCO3-Ca·Mg.两种评价方法均显示,研究区潜水以Ⅱ类和Ⅲ类水居多,模糊综合评价法显示研究区承压水大部分为Ⅰ类水,而综合评价法显示研究区多为Ⅱ类、Ⅲ类水.水岩作用是水化学组分的主要控制因素.相较于承压水而言,潜水水质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潜水污染的原因主要包括原生地质背景污染和人为污染两大类.该研究为研究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5.
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坚持把群众参与和单位自查相结合;把重点部位检查和全面安全检查相结合;把发现隐患和整改工作相结合,同年终评比相结合,收到明显效果。最近,该公司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国家经贸委授予1999年度全国“安康杯”竞赛活动“优胜企业”称号。  相似文献   
196.
于2019年1月27日—3月18日及2020年1月27日—3月18日对西安市细颗粒物(PM2.5)的碳组分浓度进行了在线观测,对比分析了非疫情与疫情期间各常规污染因子、气象要素、PM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非疫情与疫情期间西安市的气象条件总体水平较为相近。疫情期间的二氧化硫(SO2)、臭氧(O3)浓度相对升高。重污染天气下,除PM2.5外,其他污染物浓度均降低,说明疫情管制对重污染天气污染物浓度的削弱作用明显。疫情期间,PM2.5中的OC组分浓度及占比有显著升高,与疫情期间的各类交通管制导致的机动车尾气排放量显著降低有关。另外,OC与EC的相关性较强,说明污染来源与人类日常生活有关。疫情期间西安市颗粒物中碳组分主要来自各类生物质燃烧,并且存在SOC污染,SOC在OC中的占比达到37.8%。疫情期间重污染天气下,SOC在OC中的占比达到87.5%,说明SOC对重污染天气OC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97.
摸清西安市碳排放底数并了解其演变规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基于《IPCC 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对西安市碳排放规律进行了动态分析和排放等级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在1995—2020年,西安市碳排放增长迅速,从899.12万t上升至4912.14万t,年均增长7.03%;其中能源消耗部门占比最大(77.38%~89.46%),汽车排放领域增长最快,年均增长20.07%。人均排放、单位面积排放和碳排放指数增长较快,年均增量率分别为5.28%、6.98%和6.22%,排放等级由很低(Ⅰb)升高至中下(Ⅱa)等级;单位GDP排放呈下降趋势,年均降低率为6.63%。从创新绿色低碳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激发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活力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8.
为研究西安环境空气中二噁英类物质的浓度变化特征,选择西安市采暖季和非采暖季开展持续22周监测工作,并使用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对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市采暖季和非采暖季二噁英浓度均低于国内其他城市;采暖季期间化石能源燃烧是二噁英毒性当量质量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17种二噁英同类物浓度在时间与空间上分布特征基本相同。在采暖季期间,二噁英主要存在于细颗粒物中;在非采暖季,低氯代二噁英及呋喃主要存在于气相中,高氯代二噁英及呋喃主要存在于颗粒物中。采暖季期间,可通过采用非化石能源燃烧和佩戴PM2.5口罩减少二噁英对人体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9.
采用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ingle Particle Aerosol Mass Spectrometer,SPAMS)对西安市大气矿尘颗粒物进行连续12 d在线分析,共采集到107 425个同时含有正负质谱信息的矿尘颗粒,矿尘颗粒物占PM_(2.5)样本数的8.44%。结果表明,矿尘颗粒物的正离子碎片成分以Na~+、K~+、Al~+、Ca~+、CaO~+、Fe~+为主,同时还含有Pb~+等,负离子碎片成分以NO~-_2和NO~-_3为主,另外还含有HSO~-_4、SiO~-_3、HSiO~-_3、H(NO_3)~-_2等。在西安市大气细颗粒物中,矿尘颗粒物中贡献较大的几类(如含钙、含铁、铁氧颗粒物等)大多是老化的成分。将观测阶段采集到的矿尘颗粒纳入本地污染源谱进行来源分析,其主要来源为扬尘源、工业源、燃煤源和汽车尾气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