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7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89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102.
不同冬小麦品种镉富集转运及离子组特征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揭示影响冬小麦籽粒镉(Cd)含量品种差异的关键因素,通过大田试验种植3种Cd低积累小麦和2种Cd高积累小麦,研究不同品种各器官Cd的富集转运特征及离子组特征,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造成不同冬小麦品种籽粒Cd含量差异的关键器官、关键过程及关键元素.结果表明,颖壳、穗轴、节间1和节点1等器官的Cd富集系数,以及...  相似文献   
103.
城镇垃圾转运系统布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垃圾转运是城镇垃圾处理系统的重要环节,而转运系统布局所涉及的转运站选址、服务范围及半径设置、规模及数量的设定、与外部环节的衔接等问题均会对整个垃圾处理系统的投资效益和运营效率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证,并以中山市中心城区垃圾转运系统布局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104.
农田土壤镉(Cd)污染日益加剧,严重威胁着农村生态安全与居民身体健康,而微生物修复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Cd污染土壤原位修复方法.为了给Cd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提供功能菌株,采取平板划线从Cd污染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高耐性耐Cd菌株B-6,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对其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菌株对Cd2+的吸收转运特性.经鉴定,高耐性耐Cd菌株B-6为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 cepacia),其对Cd2+的耐受阈值为850 mg·L-1.通过单因素优化培养发现,菌株B-6对Cd2+的吸收量随着培养温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着培养液初始pH值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同时发现菌株B-6能够有效调控系统的终点pH值;随着转速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初始浓度为400 mg·L-1,培养温度为30℃,培养液初始pH值为5.0,转速为120 r·min-1,培养时间为72 h时,菌株B-6对Cd2+的吸收效果最佳,达到51 mg·g-1.通过分析亚细胞组分Cd2+含量发现,Cd2+被菌体吸收后主要赋存于细胞壁.  相似文献   
105.
嗜盐菌相溶物质合成与转运调节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嗜盐菌是极端环境微生物的重要类群之一,作为新型微生物资源,为微生物生理、遗传分类及生命科学和相关学科许多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课题.文章综述了嗜盐菌的嗜盐渗透压分子调节机理中,相溶物质胞外吸收转运与胞内生物合成途径涉及的结构基因、主要酶类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后续研究进行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6.
对垃圾转运系统的基本知识做了简要介绍,详细阐述了目前生活垃圾常用的转运模式,介绍了垃圾转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及控制技术,分析了现行主要的垃圾转运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7.
来利山锡尾矿区优势植物调查与生态修复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筛选用于锡矿区生态恢复的优势植物,对云南来利山锡尾矿废弃地进行实地调查,记录并采集了15种优势植物样本及相应根际土壤.测定其铜(Cu)、镉(Cd)、砷(As)、镍(Ni)、铅(Pb)和锡(Sn)含量,计算这15种植物对6种重金属的转移和富集系数,同时测定分析了植物根系菌根侵染率及根际土壤的化学性质,综合评估本土植物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废弃地土壤pH均值为3.13,呈强酸性;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有效磷均值分别为6.07 g·kg-1、5.74 g·kg-1、0.62 g·kg-1、8.66 g·kg-1、30.84 mg·kg-1和2.08 mg·kg-1,养分较贫瘠;土壤Cu、Cd、Ni、Pb、As和Sn含量均值分别为347.40、1.02、1.34、168.47、25.81和2299.02 mg·kg-1,其中Cd的含量已达到三级污染警戒值,Cu和Pb含量大且空间分布差异大,呈现Cu、Pb和Cd复合污染的风险.此外,木犀榄(Olea europaea L.)和柃木(Eurya japonica Thunb.)根系的菌根侵染率相对较高,桤木(Alnus cremastogyne Burk.)、小丝琴竹[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ex Schult.‘Alphonse-Kar’ R.A.Young]、灯心草(Juncus effusus L.)和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等对重金属有较强的吸收和转运能力,其余植物也适应锡尾矿废弃地的生长环境,具有修复该矿区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及转运中的应用.方法:对68例在院前急救及转运中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68例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全部一次性操作成功,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及转运中的应用,具有独特的优点和实用价值.表1,参4.  相似文献   
109.
目前缺少指导乡镇生活垃圾转运工程建设的标准、规范和研究,导致该类工程的可行性研究不能对关键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给后续的设计、施工和运营造成困难。根据乡镇生活垃圾转运工程的特点及工程实践经验,将乡镇生活垃圾转运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关键技术分为10个方面,并给出解决和处理这10个方面关键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0.
任肖敏  张连营  郭良宏 《环境化学》2014,(10):1662-1671
多溴联苯醚(PBDEs)和全氟烷基酸(PFAAs)是两类使用量大、环境污染广泛、人体暴露严重的新型有机污染物,2009年已纳入《斯德哥尔摩公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名单,但其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并不明确.本文综述了本课题组近几年针对多溴联苯醚PBDEs和全氟烷基酸PFAAs的分子毒理机制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这两类污染物对甲状腺系统、雌激素系统和肝脏脂肪酸代谢系统干扰效应的分子机制研究.本文分别从分子、细胞和活体三个层面,研究了污染物与核受体的直接结合作用、结合后受体的构象变化、细胞内受体的转录活性、以及活体暴露后受体调控基因的表达变化,由此阐明了污染物通过与受体直接作用导致细胞和活体生物功能改变的分子机制.同时结合计算模拟,探讨了污染物生物效应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污染物的受体活性取决于它们与受体结合的空间构型,而其活性强度基本与二者的结合能力一致,主要受疏水作用和氢键的影响.此外,还通过研究污染物与天然配体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明确了各个污染物与转运蛋白的结合能力,探讨了其构效关系,并评估了污染物对天然配体在体内转运过程的潜在干扰效应.通过上述研究工作,提出了多层面、多靶点研究环境污染物分子毒理机制的新思路,建立和引进了研究污染物与生物靶分子相互作用的新方法,发现了PBDEs、PFAAs与TR、ER、PPARγ核受体结合的新模式,为深入了解这些污染物的分子毒理机制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和有效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