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0篇
安全科学   14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82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为了解当岩体具有急倾斜构造和水平裂隙发育时,由该岩体形成顺层和逆层边坡情况下,不同坡角对该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使用基于颗粒流理论的PFC3D进行了模拟。利用PFC3D中的JSET和Bonds模拟了非连续性和连续性的岩体构造形式。构建了坡角为40°、50°、60°、70°和80°的顺层和逆层边坡,并对边坡稳定性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岩层的重力作用在逆层时有利于岩体外倾,顺层时抑制外倾。相同坡角时顺层较逆层更为稳定。大变形裂隙区的出现位置与岩体构造有很大关系。提出的修建边坡坡角建议为顺层时坡角不应大于60°,逆层时坡角不应大于50°。  相似文献   
72.
桑色素-吐温-20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铁(Ⅲ)与桑色素(Morin)的显色反应进行了研究。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20存在下,于pH4.1的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溶液中,铁(Ⅲ)与桑色素形成稳定的黄色配合物,其组成比为Fe(Ⅲ)∶Morin=1∶3,最大吸收波长为418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6.69×104L/mol·cm,铁(Ⅲ)浓度在0~16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方法简便、快速,选择性好。应用于环境水样和植物中微量铁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3.
苯及其衍生物在Pluronic嵌段共聚物胶束水溶液中的增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紫外光谱方法考察 35℃时苯、甲苯、二甲苯和氯苯在Pluronic嵌段共聚物F12 7和P12 3胶束中的增溶 .实验发现 ,当Pluronic嵌段共聚物胶束内核成分固定时 ,增溶量随内核体积 (对苯与氯苯系统 ,还包括栅栏层 )增大而线性增加 ,苯、甲苯、二甲苯和氯苯在每个胶束的最大增溶分子数分别为 4.4× 10 3、2 .3× 10 3、1.4× 10 3 和 7.1× 10 3 个 (F12 7)以及 11× 10 3、6 .8×10 3、4.2× 10 3 和 18× 10 3 个 (P12 3) ,这表明F12 7和P12 3是优良的芳香烃化合物增溶载体 .当苯环上增加甲基时 ,头一个甲基(甲苯 )对增溶量的影响比第二个甲基 (二甲苯 )的影响剧烈  相似文献   
74.
表面活性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着重阐述絮凝、石油污染消除、胶束强化超滤和液膜分离。  相似文献   
75.
通过对由逆电渗析(RED)技术与电絮凝(EC)技术结合构成由盐差能驱动的RED-EC耦合废水处理系统处理模拟乳化油废水的实验研究,探讨了电絮凝器电极材料、极板间距、支撑电解质浓度、废水初始pH及温度变化对乳化油废水除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采用铝阳极材料相比,采用铁阳极材料的耦合废水处理系统具有更高的除油率。极板间距和含油废水参数(电导率、初始p H和温度)变化会对耦合废水处理系统的除油率产生影响。过大或过小的极板间距均对系统的除油率不利,在所研究的系统中,电絮凝器极板间距为1 cm时最佳。当废水的电导率很低时,系统的除油率也较低,适当增加支撑电解质可以迅速提高系统的除油率。中性或微碱性条件下系统的除油率较高。温度越高,系统的除油率也越高。在实验范围内,对总量为2 L、质量浓度为1 g·L-1模拟乳化油废水经60 min絮凝处理后,除油率可达98.39%。  相似文献   
76.
采用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rhamnolipid,RL)构建RL/异辛烷/正己醇的逆胶束体系,并研究了该体系中纤维素酶后萃过程的影响因素.分别考察了后萃水相pH值、振荡时间、离子种类和强度以及添加短链醇对纤维素酶的后萃率和酶活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后萃水相最佳pH值为7.0,振荡时间以30 min为最佳,后萃水相中离子强度以0.15 mol·L-1KCl最佳,正丁醇的最佳添加量为2%.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纤维素酶的后萃率和酶活回收率分别可以达到76.22%和93.39%.生物表面活性剂RL构建的逆胶束体系对纤维素酶的后萃效果较佳,且RL具有高生物降解性,低临界胶束浓度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7.
针对逆断层错动易导致大口径薄壁埋地管道受压发生屈曲失效的问题,基于土弹簧壳耦合模型,考虑管土材料非线性及几何非线性,分析逆断层错动作用下大口径薄壁管道的力学响应,结合大口径薄壁管道的结构特点,研究了断层位错量变化时管道截面椭圆化变形与应变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断层位错量较大时,大口径薄壁管很快进入非线性状态;在断层错动作用下,管道不仅会产生弯曲变形,而且截面会产生椭圆化变形;大口径薄壁管抵抗逆断层压缩载荷的能力较弱,设计中应尽量避免让管道受压.研究所得结论可用于大口径薄壁管道抗灾设计与防治措施制定.  相似文献   
78.
江南造山带东端北缘皖赣相邻的鄣公山地区广泛分布一套浅变质强变形的新元古代早期火山-沉积岩系。区内自晋宁主造山期以来历经多期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沉积作用。本文着重对鄣公山地区陆内造山阶段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进行讨论,区内北东-北东东向展布的、自北向南多层次中高角度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为最显著的构造变形,由瑶里-鄣源-江潭为主逆冲-推覆断层的北部平里-凫峰逆冲-推覆系和以清华-官坑-五城断裂为主逆冲-推覆断层的南部鄣公山-漳前逆冲-推覆系,以及它们内部次级叠瓦状逆冲断层组合而成。逆冲-推覆构造主体形成于早燕山期。逆冲-推覆体自北向南增生,具前展式扩展方式,推覆体属未脱离"母体怀抱"的短距离运移。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印支-南海板块向北强烈推挤的区域动力学背景下。  相似文献   
79.
采用逆出水方向曝气措施对以无纺布构建的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动态膜进行在线反冲洗.当反冲洗曝气强度为5.6 m3/(m2·h)、反冲洗时间为5 min时,生物动态膜的恢复需要45 min,生物动态膜恢复后出水浊度保持在5 NTU以下.在该反冲洗条件下,反应器稳定运行2个月,反冲洗周期可以稳定在15 h左右.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逆出水方向曝气反冲洗能够有效破坏附着在膜基材上的生物动态膜.生物动态膜截留能力研究表明,新的生物动态膜形成后,反应器对相对分子质量3×104以上的有机物的截留率大于50%.逆出水方向曝气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动态膜反应器在线清洗方法.  相似文献   
80.
在穿越断层埋地管线原位足尺试验的基础上,借助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将有限元分析结果和试验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以确定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利用有限元模型对试验工况进行补充分析,通过对逆断层作用下管道和周围土体的反应模拟结果确定地震中管道变形对周围土体的影响区域。分析对影响区域可能造成影响的各个参数,从管径、管道埋深、断层面倾角、位错量、土体刚度5个方面研究了其变化对影响区域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