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4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257篇
安全科学   271篇
废物处理   103篇
环保管理   163篇
综合类   943篇
基础理论   95篇
污染及防治   177篇
评价与监测   74篇
社会与环境   62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A novel method based on the selective pressure of particle size (particle-size cultivation method, PSCM) was developed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operation of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in a continuous-flow reactor, and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based on the selective pressure of settling velocity (settling-velocity cultivation method, SVCM).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erobic granules could be cultivated in continuous operation mode by this developed method within 14 days. Although in the granulation process, under particle-size selective pressure, 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MLSS) in the reactor fluctuated greatly and filamentous bacteria dominated the sludge system during the initial operation days,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profile was found between the aerobic granules cultivated by PSCM and SVCM. Moreover, aerobic granules cultivated by PSCM presented larger diameter, lower water content and higher specific rates of nitrification, denitrifieatio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but lower settling velocity. Under long term operation of more than 30 days, aerobic granules in the continuous-flow reactor could remain stable and obtain go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NH4^+-N, total nitrogen (TN) and total phosphorus (TP) remova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SCM was dependent on the cultiv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stability of aerobic granules in continuous-flow bioreactors.  相似文献   
122.
石墨-活性炭纤维复合电极电吸附处理含盐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盐废水是目前水处理领域的难点,作为一种新型的除盐技术,电吸附技术具有众多优点.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碳基复合材料,石墨-活性炭纤维复合电极,并考察了其应用于电吸附的影响因素和除盐效果.在电压为1.6 V,停留时间为60min,极板间距为1 cm时电吸附装置的除盐效果最优.用其分别对精制棉黑液和叶绿素铜钠废水进行了处理.电极对数为8对时对经酸析处理后的精制棉黑液的电导率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8.8%和75.6%;电极对数为6~8时对叶绿素铜钠生产废水的电导率的去除率能超过50.0%,COD的去除率约为13.5%.  相似文献   
123.
王龙  汪家权  吴康 《环境科学学报》2014,34(11):2798-2805
本实验采用钛网作为基体,利用电沉积方法制备了纯PbO2电极和Bi-PbO2电极,通过SEM、XRD、XPS对电极的表面形态进行了表征,利用循环伏安法对Bi-PbO2电极电化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以氨氮模拟废水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Bi-PbO2电极的电催化活性,探讨了氨氮电化学氧化降解机理.结果表明,Bi-PbO2电极的形态表征、电催化活性明显高于纯PbO2电极,氨氮的去除效率随电流密度的增加而提高,碱性条件下氨氮的去除效果明显好于酸性条件,适量浓度的Cl-的引入在碱性条件下提高了氨氮的去除效果.当氨氮初始浓度为50 mg·L-1、电流密度为40 mA·cm-2、pH=12、Cl-浓度为600 mg·L-1时,电解120 min后,氨氮100%去除.氨氮的降解机理为:体系中无添加氯离子,酸性条件下氨氮主要是通过间接氧化去除,碱性条件下通过直接电氧化和间接氧化共同完成;体系中添加氯离子,氨氮的去除主要是通过溶液中生成的有效氯间接氧化去除.  相似文献   
124.
电絮凝去除废水中多种重金属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以铁作为电极,研究电絮凝法处理含多种重金属废水的影响因素及效果。方法通过控制pH、停留时间、电流密度、电导率、废水初始浓度等因素至不同水平,考察处理效果、能耗及极板消耗的变化。结果随着停留时间、pH值及电流密度的升高,处理效果越好,但升高至一定程度后,处理效果提升并不明显;电导率对处理效果影响并不显著,但过低的电导率会增加能耗;废水初始浓度越高,要达到处理目标所需的能耗及极板消耗均越高。结论当pH为8.5~9.0、进水电导率为1500~2000μs/cm、停留时间为3~4 min、废水初始质量浓度20 mg/L、电流密度为13.2~19.8 A/m2时,处理效果最理想,对总铜、总镍、总铅、总锌、总镉及总铬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且能耗与极板消耗均为最低,电絮凝法更适合于重金属废水的深度处理。  相似文献   
125.
合理地选择排水体制,是城市和工业企业排水系统规划和设计的重要问题.环境保护应是选择排水体制时所考虑的主要问题.排水体制的选择问题一直是学界和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不同排水体制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不同排水体制的优劣,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排水体制.回顾国内外已有的对不同排水体制的比较研究,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6.
内涵解析何谓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是指通过化学、物理学、数学等方法定性或定量识别环境受体中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来源。这是一项长期复杂且系统的技术性工作,涉及多种技术方法、模型选择、样品采集与分析、化学成分谱的科学构建、模拟运算以及解析结果评估与应用等,是科学、有效开展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和前  相似文献   
127.
采用Solex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蛋白定量方法,分析了碳化纤维素纸板制备的层状波纹碳(LCC)电极与石墨板(GP)电极在生物电化学系统运行过程形成的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差异.结果表明,LCC电极良好的生物电化学性能不仅取决于其良好的导电性能,还与其表面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关;LCC电极表面生物膜微生物量高,且对产电微生物的富集效果好.LCC电极与GP电极表面生物膜分别得到16S rRNA基因V3区优化序列12643条和12837条,经97%相似度归并后获得的OTUs数量分别为2786和3130;α多样性分析显示,GP电极生物膜微生物多样性相对更丰富.Proteobacteria、Firmicutes和Bacteroidetes在两种电极生物膜中含量最为丰富,这3个门细菌序列数分别占总序列数的76%(LCC)和85%(GP).在属分类水平上,LCC电极生物膜由383个属的细菌构成,而GP电极生物膜则有456个属.深入分析电极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助于进一步认识LCC电极提高生物电化学系统产电效率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8.
电极的制备工艺及参数直接影响电极材料的活性。主要考察了C/PTFE质量比、碾压压力、煅烧温度、造孔剂NH4HCO3及稀土掺杂等因素对电极产出H2O2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电极最佳制备条件为:石墨和PTFE质量比为2∶1、石墨、造孔剂和稀土元素质量比为6∶1∶1、碾压压力10 MPa、煅烧温度330℃。在pH=3、电解质Na2SO4浓度为0.05mol/L条件下,电解2 h后,改性电极产生的H2O2从95 mg/L提高到350 mg/L,提高了268.4%。  相似文献   
129.
电化学工艺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春红  王宝辉 《化工环保》2011,31(4):327-331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在二维电极和三维电极的开发和改进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电化学氧化技术和电极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提出为解决电化学水处理技术中提高电催化效率和延长电极寿命的问题,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应集中在阳极材料、反应器结构和处理工艺方面.  相似文献   
130.
将碳纳米管固定化制成多孔疏水性导电薄膜构建电化学阴极还原体系,实现过氧化氢在阴极的原位产生。电极特性研究表明,电极在较宽的电压范围内均具有较好的活性。考察了阴极电位、电极成分、氧气流量和电解质浓度对过氧化氢原位产生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经过120 min后过氧化氢达到66.17 mg/L,并探讨过氧化氢原位产生的机理。在此基础上考察原位过氧化氢氧化工艺下对亚甲基蓝的脱色效果,并分析其脱色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