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7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363篇
安全科学   152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50篇
综合类   884篇
基础理论   147篇
污染及防治   103篇
评价与监测   32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基于AIS的数据基础运用动力法编制了2016年青岛市港口船舶废气排放清单,并分析了其空间排放特征、不同船舶类型排放特征及不同工况下的排放特征;基线内加基线外12海里以内船舶SO_2、NO_x、PM_(10)、PM_(2.5)、HC、CO排放量分别为1.56、2.34、0.21、0.18、0.09、0.17万t。船舶排放各污染物排放强度最高的区域集中在主航道、港口以及锚地。排放占比较大的船舶类型依次为集装箱船、渔船和油轮。船舶在巡航和停泊工况下的污染排放占比最高,分别为40%~44%和23%~46%;而机动操作状态时的排放占比较低,达到14%~37%。运用WRF-CMAQ模式模拟分析了青岛港船舶废气排放对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基线内加基线外12海里以内船舶排放对青岛市SO_2、NO_2、PM_(2.5)的贡献比例分别达到15.96%、12.47%、4.09%,贡献浓度分别为3.12、4.02、1.84μg/m~3。  相似文献   
992.
湿地甲烷释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近年来大气甲烷浓度显著增加,湿地甲烷释放量约占全球总释放量的21%,因而是大气甲烷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综述了湿地甲烷产生,释放和氧化过程以及影响因素,以便为国内湿地甲烷排放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3.
太湖沉积物磷释放对羊角月芽藻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研究了太湖沉积物中磷在不同条件下释放对羊角月芽藻类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沉积物在好氧与厌氧条件下的磷释放都对藻类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在沉积物-藻类-水体系中,沉积物磷释放可使藻类的比生长速率达3.7×10-2h-1(静态)和1.2×10-2h-1(动态);在磷形态与藻类生长关系的研究中,发现有机磷和铝磷是藻类存在时优先释放的形态,具有很好的生物可利用性,此外,铁磷与其它形态磷(主要是铝磷之间)存在着相互迁移转化的关系;模拟自然条件实验也证实了沉积物释磷对藻类的生物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994.
提出了HCl改性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控制底泥氮磷释放的新方法,利用摇床振荡试验和底泥氮磷释放控制模拟试验,设计了5种底泥处理方案,重点针对HCl改性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技术研究了其抑制底泥氮磷释放的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方解石覆盖层可以较好地抑制底泥磷的释放,而对底泥氨氮释放的抑制效果较差.天然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层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底泥氨氮的释放,而且可以有效地抑制底泥磷的释放.采用HCl对沸石进行改性,可以提高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层抑制底泥磷释放的效率,模拟期间复合覆盖层对底泥磷释放通量的抑制率由天然沸石的84%提高到HCl改性沸石的91%.采用HCl对沸石进行改性,降低了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系统有效控制底泥氨氮释放的持续时间,与天然沸石相比,相同投加量条件下HCl改性沸石有效控制底泥氨氮释放的持续时间缩短了1/3左右.采用HCl对沸石进行改性增强了复合覆盖系统抑制底泥磷释放效率的机理与HCl改性降低了沸石Na 的交换量并提高了沸石H 的交换量相关.  相似文献   
995.
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动力学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求了固、液两相中重金属释放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对渭河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Pb、Cd进行了释放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能够较为满意地描述沉积中重金属释放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996.
The concentrations and chemical forms of copper(Cu) and zinc(Zn) in surface soils directly influence the movement of Cu and Zn. In this study, thirteen sandy soil samples with a wide range of total Cu and Zn concentrations were collected for evaluat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u and Zn release and extraction time, ratio of soil to water, pH and electro;yte typ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u released in batch extraction that represents long-term leaching was mainly from exchangeable, and carbonate bound Cu fractions, and Zn released in the batch extraction was mainly from its carbonate bound fraction. However, the Cu and Zn leached from the soils using the column leaching that represents short-term leaching were mainly from their exchangeable fractions. Soil column leaching at different pH values indicated that the amounts of leached Zn and Cu were greatly affected by pH. The Cu and Zn release experiments with varying extraction times and ratio of soil to water suggest that long-term water-logging in the soils after rain may increase contact time of the soils with water and the release of Cu and Zn to water from the soils, and total amounts of Cu or Zn released from the soils increase, but the Cu or Zn concentration in the surface runoff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rainfall intensity. The increased Ca concentration in soil solution increased stability of organic matter-mineral complexes and might decrease the dissolu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thus decreased the release of Cu-binding component of organic matter. However, high concentration of Na in the soil solution increased the dispers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mineral complexes and increased dissolu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the release of Cu from the soils.  相似文献   
997.
MCR技术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目前国内外面源污染日趋严重的现状 ,研究提出将成熟的膜控制释放技术应用于农用化学物质的改良生产和施用 ,可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同时较大幅度地提高农用化学物质的利用效率和农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998.
南四湖表层底泥磷的化学形态及其释放规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对南四湖8组表层底泥样品中的总磷及6组样品磷的化学形态进行了测试,同时,进行了不同的温度、pH及扰动条件下底泥磷释放实验。结果表明:表层底泥中总磷含量较高,0.801~1.483mg/g,其中,南阳湖和独山湖河流入湖口附近总磷含量高;磷主要以铁结合态磷Fe-P存在,含量0.745~1.332mg/g,占总磷TP的89.81%~95.48%,铝结合态磷Al-P含量为0.3781~1.0046μg/g,占TP的0.042%~0.088%,碎屑态磷Ca-P含量为6.6439~72.1862μg/g,占TP的0.582%~4.868%,闭蓄态磷Oc-P含量为0.6914~3.2624μg/g,占TP的0.042%~0.332%,交换态磷Ex-P,含量为4.7541~19.3843μg/g,占TP的0.321%~1.049%。有机磷Or-P含量在0.5869~9.2546μg/g,只占TP含量的0.057%~0.811%。南四湖表层底泥中无机磷占绝对优势,说明南四湖底泥主要以无机相沉积,因此底泥中的磷极易释放进入水相。磷释放与多种因素有关,释放实验表明,温度的升高和扰动作用有利于底泥磷的释放,酸性条件下底泥磷的释放量要大于碱性条件。  相似文献   
999.
铊在黄铁矿中的相态分布及碳酸盐在其释放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级提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黄铁矿中铊的相态分布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黄铁矿中的铊主要以存在于硅酸盐相中和以酸可交换的形式存在于矿物结构中的铊为主,这部分铊分别占到58.3%和25.1%;以可氧化态形式结合在黄铁矿(FeS2)中的铊次之,占11.2%;以易还原态形式存在于铁氧化物相中的铊最少,为5.4%.自然条件下铊的释放主要是酸可交换态铊和可氧化态铊的释放迁移过程.漫反射红外光谱表征发现,黄铁矿在表面氧化过程中其表面羟基增多,表明存在表面溶解及表面酸化现象.进一步的释放机理探讨认为,铊在黄铁矿表面存在一种"溶解-吸附沉淀"平衡,这一平衡由碳酸盐中和作用和黄铁矿表面氧化共同控制,并决定了铊的释放迁移.  相似文献   
1000.
对中国贵州省不同类型的民用燃煤的CH4释放量进行了实际监测,得出了各自的CH4释放因子.并借此探讨了民用燃煤过程的CH4释放规律。根据民用燃煤情况;估算出1990年一年内中国和贵州省民用燃煤的CH4释放士分别为1.43Tg和0.06T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