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8篇
  免费   217篇
  国内免费   478篇
安全科学   430篇
废物处理   981篇
环保管理   480篇
综合类   3238篇
基础理论   180篇
污染及防治   372篇
评价与监测   69篇
社会与环境   27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55篇
  2014年   394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310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31篇
  2009年   308篇
  2008年   374篇
  2007年   276篇
  2006年   249篇
  2005年   186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53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151篇
  1995年   124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97篇
  1992年   97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6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日益增长的电子废弃物具有高污染性和高附加值的双重属性,在“双碳”背景下高效回收利用电子废弃物成为我国必须面临的环境管理问题。从电子废弃物的基本特征分析入手,对回收、运输、储存和再生利用环节当前面临的现状与困境进行了剖析。并围绕“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提出通过发展基于大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强化监督,加强回收体系建设构筑社会化回收网络,发展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资源化综合利用率,通过技术的有效融合,推进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产业化,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992.
该文以不同碳源反硝化生物滤池(DNBF)出水可溶性微生物产物(SMP)为对象,研究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SMP对Cu~(2+)的螯合能力。结果表明,SMP螯合Cu~(2+)的过程符合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吸附等温曲线;在温度为35℃和pH为5时,以乙酸钠为碳源的DNBF出水中SMP螯合Cu~(2+)的能力最强,最大吸附量为0.574 g/g。采用冷场发射式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三维荧光光谱仪等表征SMP,显示SMP与Cu~(2+)作用前后的形貌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SMP与Cu~(2+)发生螯合作用主要依赖于蛋白质、多糖和腐殖质中富含的-COOH、-NH2和-OH等官能团。  相似文献   
993.
模拟电子垃圾热回收处理过程,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BS)、四溴双酚A(TBBPA)分别与4种金属(Cu、Fe、Zn和Ni)进行混合,在自制的加热装置内开展了不同气氛、不同温度条件下热解实验研究。对产物溴代二噁英(PBDD/Fs)检测显示,2,3,7,8-TBDF、2,3,7,8-TBDD及1,2,3,4,7,8-与1,2,3,6,7,8-Hx BDD为主要产物,其中2,3,7,8-TBDF含量最高,约占总PBDD/Fs的12%~90%。反应生成的8种2,3,7,8-PBDD/Fs浓度范围为0.05~2 082 ng·g-1。在同等实验条件下,温度升高有利于ABS塑料混合物中PBDD/Fs的生成。Cu、Fe、Zn和Ni四种金属都具有催化效应。空气、氮气气氛下热解实验显示,空气气氛下PBDD/Fs的生成量大,2种条件下生成的二噁英总量比值在0.8~99.6之间变化。无金属催化条件下此比值变化范围较小,为0.8~1.5;在金属参与条件下,此比值变化范围加大,为1.2~99.6;其中,在Cu和Fe参与下,此比值较高。各种热解条件下形成的PBDD/Fs都具有PBDFsPBDDs的特征。研究结果说明,虽然无金属参与条件下含TBBPA的ABS热解生成溴代二噁英浓度较低,但金属(如Cu等)存在时,此类污染物的浓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94.
黄河下游水体悬浮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黄河下游颗粒物的风化状况以及重金属变化规律及其污染程度,于2009年6~7月调水调沙期间(每日)及2010年4月至2011年11月(每月中旬)对垦利浮桥水体颗粒物进行采样调查.样品经消解后采用ICP-AES测定其中Al、Na、K、Ca、Fe、Mn、Cu、Zn、Cr、Ni、V的含量.采用化学风化指数(CIA)来衡量硅酸盐的化学风化程度,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颗粒物化学风化程度为中等,近30年来颗粒物化学风化程度没有明显变化.黄河下游颗粒物中重金属(Cu、Zn、Cr、Ni、V)浓度呈现出冬季高夏季低的变化规律,调水调沙期间重金属浓度降低后期略有回升,这一变化规律主要是受泥沙的稀释及颗粒物粒径等因素影响.重金属富集因子(EF)的计算表明,黄河下游Zn具有中等程度的污染,其他元素无明显污染.提取3个因子对黄河下游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因素进行分析,颗粒物主要受风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径流量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不同废弃线路板中金属元素含量及资源化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路板是电子废弃物的核心部分,每年产生的废弃线路板数量巨大,而典型线路板中约含金属30%。随机收集市场上不同品牌型号及生产年代的废弃电脑、手机、硬盘、工业控制器等进行粗拆,对其线路板进行系统的精细拆解,对比分析了拆除元器件线路板和元器件上的金属含量以及其潜在的资源化价值,发现不同线路板金属种类和含量差别明显,废弃工业控制器和硬盘线路板的资源化价值远大于电脑和手机,尤其是贵金属金含量高,价值高达80万元/t,普通金属尤其是铜的含量巨大,可达20 kg/t,集中分布在脱除元器件的线路板上。  相似文献   
996.
麦戈  肖潇  晏波  肖贤明 《环境科学研究》2015,28(10):1602-1609
液体吸收法应用于处理工业有机废气涉及到2个关键因素,即吸收剂的选择与吸收液的再生处理. 选择8种水溶性吸收剂——2种氟碳表面活性剂(FSO100和FSN100)、2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80(吐温80)和SP20(斯盘20)〕、2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钠(AEC)〕及2种类表面活性剂〔β-CD(β-环糊精)和SA(乙酸钠), 对模拟甲苯废气进行了动力学吸收试验,研究吸收性能和加热蒸馏法对甲苯回收与吸收剂溶液再生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吸收剂类型是影响甲苯吸收能力的最主要因素. 2种氟碳表面活性剂吸收液的甲苯吸收能力最强,其次是SP20与AES,而其他4种吸收剂溶液对甲苯的吸收能力很弱. 上述3类吸收剂对甲苯的初始去除率分别为80%~90%、75%左右与60%~70%,甲苯饱和吸收浓度(以w计)分别为0.58~3.45、0.38~1.44与0.14~1.01 mg/g. 除TW80吸收液热稳定性差、不宜采用加热蒸馏方法再生外, 其他吸收剂溶液经5次重复使用,甲苯回收率可达70%~85%,并能保持其原有吸收性能. 甲苯分配系数计算结果表明,FSO100和FSN100分别为0.41、0.62, SP20和AES分别为0.76、0.95, 其他4种吸收剂溶液在1.12~3.54之间;甲苯分配系数与饱和吸收浓度呈负相关、与体积传质系数呈正相关. 因此,2种氟碳表面活性剂吸收液对甲苯的吸收能力强,加热蒸馏法回收甲苯与再生吸收液具有经济性,用于处理甲苯废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7.
铅酸蓄电池由于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成分,属于危险废物,如果不进行妥善处理,将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但铅酸蓄电池又具有较高的回收利用价值,因此对废旧铅酸蓄电池的合理有效回收利用有着极大的必要性。比较了国内外铅酸蓄电池回收利用体制,提出我国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建议,为此类二次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8.
危化品易燃、易爆、易中毒、易污染,运输中一旦肇事就可能酿成重特大事故,后果不堪想象。同时,给施救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处理回收也极为棘手。值得指出的是,绝大多数伤亡者并非司乘人员,而是肇事地段无辜的村民和路人。  相似文献   
999.
近日,政和县安监局局长吴成埞带队来到岭腰乡,深入兴发金属制品厂、福建飞亚工艺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生产车间和项目施工现场,详细了解企业安全生产、消防设施配套及相关制度措施落实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对于吴成埞一行人的到来,企业老板很是欢迎:“他们是服务寓于检查中,上门给我们送服务,实实在在帮我们解决问题来了。”  相似文献   
1000.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职业危害(白伤)造成的损失和后果已经大于安全事故(红伤)。只有如防"红伤"一样防"白伤",落实"五个责任",构建"五大体系",才能切实保障一线职工的职业健康。图为某企业工作人员正在检查除尘器。(图片由大连冰山金属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当前,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职业危害(白伤)造成的损失和后果已经大于安全事故(红伤)。笔者认为,只有如防"红伤"一样防"白伤",落实"五个责任",构建"五大体系",才能切实保障一线职工的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