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4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104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21.
阿特拉津和绿麦隆对赤子爱胜蚓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模拟污染实验,分析了阿特拉津和绿麦隆在单一和混合污染胁迫下对蚯蚓鲜重和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蚯蚓鲜重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与处理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两种除草剂在蚯蚓体内的代谢表现为低浓度时诱导了SOD和CAT活性的增加,而高浓度时则抑制其活性;阿特拉津对蚯蚓SOD和CAT的诱导效应和抑制效应大于绿麦隆.  相似文献   
122.
两种染料与阿特拉津在沉积物上的竞争吸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批量吸附实验研究了两种染料对阿特拉津(AT)在天然水体沉积物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刚果红(CR)和亚甲基蓝(MB)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均与AT发生竞争吸附,分别使AT的吸附率降低了14.29%和30.16%.共存体系的溶液化学条件发生变化时,AT的吸附有所不同.当体系pH值和温度升高时,AT的吸附量减小;而离子强度的升高,促使AT在沉积物上的吸附量增大.  相似文献   
123.
以CODMn、氨氮、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等为主要指标。对天津市一条典型的景观河流——津河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津河水质介于地表水环境标准(GB3838—2002)的Ⅳ和Ⅴ类之间,营养状态为重富营养。且在多个采样点出现蓝藻水华。水体中的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为,CODMn与叶绿素a都是在7月达到最高,随后逐渐降低。总溶解性氮夏季变化曲线呈倒“S’形。7月最低。8月最高。河道上游总溶解性磷一直比较稳定,而下游在8月上旬急剧升高。藻类演替过程大致为粉末微囊藻-皮状席藻-多种蓝藻。与改造之初相比。水质状况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24.
羟基氧化铁催化臭氧氧化去除水中阿特拉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实验室制备的羟基氧化铁(FeOOH)为催化剂,研究了其催化臭氧氧化去除水中痕量阿特拉津的效能,并对影响催化效果因素及降解机理进行了探讨。在本实验条件下,反应8 min时催化氧化阿特拉津的去除率比单独臭氧氧化高出63.2%,而FeOOH对阿特拉津的吸附量很小,结果表明,FeOOH对臭氧氧化水中的痕量阿特拉津具有明显的催化活性。探讨了催化剂投量、pH、阿特拉津初始浓度和重碳酸盐碱度对催化氧化阿特拉津的影响。催化剂最佳投量为150 mg/L,去除率随pH和阿特拉津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升高,重碳酸盐浓度为200 mg/L时催化作用受到明显抑制。通过研究叔丁醇对催化反应的影响间接推断了催化反应的机理,叔丁醇作为羟基自由基抑制剂有效地抑制了水中羟基自由基的生成和它对阿特拉津的氧化反应,间接证明这种催化作用遵循羟基自由基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25.
化学改性活性炭对水中阿特拉津的吸附去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5 mol/L HNO3,40%NaOH及5%H2O2对活性炭进行化学改性,采用序批式实验研究了活性炭改性前后对阿特拉津(AT)的吸附平衡特性,并以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了拟合。结合活性炭改性前后孔结构和表面化学的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改性方法对AT吸附去除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活性炭经5 mol/L HNO3改性后对AT的吸附性能显著降低;而5%H2O2和40%NaOH改性炭对AT的吸附能力较原炭明显增强,且40%NaOH改性炭的吸附能力大于5%H2O2改性炭。原炭及改性炭对AT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ir模型。HNO3改性炭对AT吸附的降低主要是由于表面酸性基团的增加引起的;H2O2改性炭对AT吸附能力的提高主要是由于比表面积的增大引起的;而NaOH改性炭对AT吸附能力的提高是由比表面积增大和表面碱性基团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几种改性炭和原炭对AT去除率的大小顺序依次为:NaOH改性炭>H2O2改性炭>原炭>HNO3改性炭。  相似文献   
126.
微波辅助光催化降解阿特拉津的表观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文超  徐苏  王蕾  严滨  宋一 《环境工程学报》2014,8(7):2719-2724
以内分泌干扰物阿特拉津为目标物,建立循环流化床微波辅助光催化体系,研究其微波辅助光催化降解规律。表观动力学研究发现,当阿特拉津初始浓度较低时,其在微波辅助光催化体系中的降解符合表观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降解反应速率常数与阿特拉津初始浓度呈负线性相关,与紫外光强呈正线性相关,与催化剂浓度呈抛物线性相关。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obs=3.95×10-4c-0.27030I1.2224W0.3283,该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平均相对偏差仅为0.5%,可用于预测微波辅助光催化降解低浓度有机污染物的反应规律。  相似文献   
127.
阿特拉津土壤污染修复菌剂载体材料的筛选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特拉津是长残留除草剂,其环境行为和生物修复技术已成为有机污染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廉价的高岭土、凹凸棒土和腐殖酸为载体材料,采用正交实验,把功能菌存活率作为目标性状,参考材料成球率,筛选出性能较好的高岭土、凹凸棒土和腐殖酸质量配比3种,分别为1∶0.5∶0.5(A3B2C1)、0.5∶0∶0.5(A2B3C1)和1∶0∶1(A3B1C2);在温度和紫外线耐受力实验中,A3B2C1材料配比更能够有效提升功能菌在高温和紫外线作用下的存活率,即载体中高岭土、凹凸棒土和腐殖酸质量比为1∶0.5∶0.5时效果最佳;利用A3B2C1载体材料配比制备菌剂,进行室内土壤修复实验,35 d时0.1%和0.5%载体菌剂添加量修复土壤中阿特拉津完全降解,而2个游离菌修复土壤中残留率均16%,0.1%载体菌剂添加量修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变化幅度较其他修复方式小,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0.1%载体菌剂添加量修复效果为最优。  相似文献   
128.
活性炭纤维对水中典型除草剂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了活性炭纤维对水中敌草隆、阿特拉津的吸附行为,考察了温度、酸碱度、流速对这两种除草剂的吸附影响,采用碱液进行了活性炭纤维的再生。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温度越高,吸附量越大,敌草隆最佳吸附pH范围在弱酸性区间,阿特拉津最佳吸附pH范围在中性区间。在动态吸附中,流速增大,吸附效果越来越差。采用浓度较小的碱液处理,活性炭纤维再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9.
O3/H2O2降解阿特拉津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O3/H2O2氧化去除水中内分泌干扰物阿特拉津,考察了反应条件及水质对去除的影响,并对反应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阿特拉津初始浓度2 mg/L,投量为7.5 mg/L的O3单独氧化去除率为27.2%;相同O3投量下,控制H2O2/O3摩尔比为0.75,5 min阿特拉津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6.5%;pH 值为7.5~8.5,温度在25~40℃的范围内,都维持了较高的去除率,表明H2O2/O3体系对阿特拉津的去除效果良好,降解速度快,反应条件温和。0.5 mg/L的腐殖酸,对阿特拉津的去除影响不大,腐殖酸浓度为1、2和5 mg/L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3.4%、50.7%和30.2%;碳酸氢钠的浓度为50和200 mg/L时,去除率分别为88.1%和73.8%,说明水质对阿特拉津的去除影响较大。叔丁醇的浓度为5和20 mg/L时,阿特拉津的去除率分别降低到44.7%和27.5%,去除率随自由基抑制剂叔丁醇增加而降低,说明H2O2/O3降解阿特拉津主要为该体系产生的羟基自由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0.
本文详细介绍了化学剂量法的工作原理,并推导了两种典型化学感光剂测定不同紫外反应设备内紫外强度的计算公式.其中,KI/KIO_3感光剂适用于测定包括准平行光束仪在内的紫外设备内的入射紫外强度,阿特拉津感光剂适用于测定环形反应器等紫外设备内的平均紫外强度,但不同透光条件下的平均紫外强度还需要结合全吸收感光剂(如KI/KIO_3)来综合计算得到.本文可以很好地增加研究人员对化学剂量法的理解,提高水处理紫外线技术研究过程中紫外强度及紫外剂量测定的准确性,从而获取可靠的目标污染物的紫外降解反应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