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5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32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78篇
综合类   657篇
基础理论   88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85篇
社会与环境   124篇
灾害及防治   11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92.
利用河南1961~2006年50个气象站台站汛期(6~8月份)逐日降水量资料,定义95%降水分位数为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建立不同站近46年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采用趋势分析、最大熵谱分析等统计技术方法,对河南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空间变化上总体具有北多南少的特点,而且汛期降水量的比重与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高低存在着很好的一致性;空间分布上主要有全省一致型、西北 东南型、南阳盆地型和中部分布型等4种类型,其中全省一致分布型为最主要的空间模态;年际变化趋势各地有所不同,豫西、豫南区为减少趋势,而豫中、豫北、豫东和豫西南区表现为增加趋势,而且在振荡形态上各有同异,以2~8年和10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最为普遍。  相似文献   
93.
利用2009—2019年川藏铁路沿线四川段地质灾害数据、国家气象中心逐小时降水量资料,统计了地质灾害与降水的关系,发现研究区89%的滑坡灾害和96.6%的泥石流均发生在汛期,且地质灾害高发路段位于青衣江暴雨区,与四川地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相吻合。分析雨型、降雨强度、前期降雨等因子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发现快速激发,中速激发和慢速激发的地质灾害分别约占33.3%、25.9%、40.8%,表明降雨历时并不是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最直接因子,前期降雨的作用不可忽视;结合环境因子对地质灾害进行了分区,基于降雨历时-雨强(I-D)预报模型建立了川藏铁路沿线四川段引发地质灾害的降水阈值分布。利用该降水阈值的分布特征,检验了2019年引发地质灾害的降水量,发现阈值雨量的判别方法较为科学,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4.
四川盆地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其气候湿润,地势多变,是中国五大的粮食产业基地之一。通过标准化降水指数法对逐日降水量进行处理发现,50年间盆地夏季期间极端干旱频次呈上涨趋势,空间分布呈现出由局部向整体蔓延的势态;而极端洪涝发生频次基本保持不变,分布基本覆盖整个盆地地区,但是近些年发生强度大幅增加,盆地东部洪涝存在明显20年周期。  相似文献   
95.
本文研究了用火焰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降水中钙,进行了仪器工作条件选择实验,确定其最佳的工作条件,同时还做了不同浓度的钾、钠、铁、铝和无机酸对测定钙的影响实验,以及铝对钙测定的消除干扰实验,建立了火焰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降水中钙的方法。方法的相对误差在0.3%以下,最低检出浓度为0.028mg/L,加标回收实验在96~103%之间,能够满足于降水中钙测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96.
为研究长沙地区林地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基于2017年3月-2018年2月长沙地区樟树林土壤水分及0~130 cm土壤水、地下水和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监测数据,分析了土壤水中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与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土壤水分季节变化表现为丰水期(3-6月,土壤蓄水量大而稳定)、耗水期(7-10月,土壤水分以消耗为主)、补水期(11月-翌年2月,土壤水分以补给为主)3个阶段,土壤含水量由表层至深层呈增加趋势,稳定性增强,土壤含水量的垂向差异依次为耗水期 > 补水期 > 丰水期.②受到冠层截留和地表枯枝落叶吸持的影响,林地的有效降水为降水量(P)>3.3 mm,并且LMWLP > 3.3 mm(降水量>3.3 mm时的当地大气水线)较LMWL的斜率和截距显著增加,与各深度SWL(土壤水线)更接近.③由表层至深层,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受降水入渗、新旧水混合和蒸发的影响减小,0~40 cm土壤水中δ18O均表现为丰水期 > 补水期 > 耗水期,而40~130 cm土壤水中δ18O的季节变化不显著.④观测期间不同水体中lc-excess(δD与LMWL的差值)的平均值依次为降水(0) > 地下水(-2.80‰) > 土壤水(-5.00‰),土壤水中lc-excess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研究显示:土壤水下渗时新旧水混合是一个持续累积的过程,旧的土壤水逐渐被降水替代;受土壤结构、质地等性质的差异及不同降水事件的影响,土壤水分的补给在剖面上存在时滞.   相似文献   
97.
基于汉江流域63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辅以超阈值抽样、极端降水集中度(EPCD)和集中期(EPCP)、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分析方法,对1970-2015年汉江流域多尺度极端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旬尺度上,汉江流域EPCD较高,呈现出“西高东低”空间特征;汉江EPCP多年均值为七月下旬,空间呈现出“东部早,西部迟”的分布特征,不同流域表现出不同的年代变化规律。(2)在月尺度上,汉江流域极端降水各月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9月,同年10月至次年4月为极端降水少发期。(3)在季尺度上,汉江流域极端降水夏季占比50%以上,但近期全流域夏季极端降水比例下降,其中上游主要为春季占比增加,中下游为秋季占比增加,说明夏季是影响汉江极端降水非均匀变化的关键季节。(4)在影响因素上,当东亚季风和南亚II区季风偏强时,汉江流域夏季极端降水量整体减少;当东亚季风偏弱时,夏季极端降水增幅呈南北分异,而南亚II区季风偏弱时,极端降水增幅呈东西分异。  相似文献   
98.
为认识西安市大气降水主要化学组分的现状,对2019年西安市市区和郊区大气降水样品的pH值、电导率、水溶性离子和重金属的质量浓度、湿沉降通量和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冬季大气降水pH、电导率、水溶性离子和重金属浓度均高于其它季节.降水中主要的水溶性离子为Ca2+、 NH+4、 SO■和NO-3,其之和占总离子浓度的(88.5±2.8)%;市区和郊区主要重金属是Zn和Fe、 Zn和Mn,其之和分别占总金属浓度的(54.0%±3)%和(47.0%±8)%.市区和郊区降水中水溶性离子的湿沉降通量分别为(253.2±58.4)mg·(m2·month)-1和(241.9±61.1)mg·(m2·month)-1,呈现出冬季高于其他季节的特点;重金属的湿沉降通量分别为(86.2±37.5)mg·(m2·month)-1和(88.1±37.4)mg·(m...  相似文献   
99.
引言随着科学的进步、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森林在人类生存和生产中的多种功能,无论从理论上或实践中都愈来愈多地为社会所认识和重视。在它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尤其突出了森林的生态效益。据悉在1987年国际环境会议上,各国生态学家对森林生态效益都作了精辟论述。如西德、芬兰的生态学家提出森林自身的直接经济效益(木材、林副产品等)为森林生态效益的1/3,美  相似文献   
100.
2020年5—9月,共采集南昌前湖区域20个降水事件的88个分段降水样品,测定降水中3种低分子有机酸(甲酸、乙酸、草酸)和4种无机阴离子(Cl-、NO2-、NO3-、SO42-)浓度,分析讨论降水有机酸的分布、来源,定量解析云下冲刷、云水对降水有机酸的贡献.结果表明,降水中甲酸、乙酸、草酸占所测定阴离子总量的16%,降水有机酸与无机酸总量的月变化呈相反趋势;长降水事件的降水有机酸浓度在降水进程中呈现先逐渐降低,到降雨末期趋于平稳或稍稍反升的变化特征;降水进程中,云下冲刷对降水中3种有机酸的贡献率逐渐减小,而云水对其贡献率逐渐增大,降雨前期,云下冲刷为降水中有机酸根的主要来源,降雨后期,以云水贡献为主;前期降水中3种有机酸两两之间的相关性比末期降水中的弱,降水中草酸与SO42-的相关性较甲、乙酸与SO42-的相关性强,反映降水中草酸受二次污染影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