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5篇
  免费   409篇
  国内免费   1537篇
安全科学   265篇
废物处理   235篇
环保管理   284篇
综合类   3070篇
基础理论   674篇
污染及防治   924篇
评价与监测   55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66篇
  2014年   347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85篇
  2010年   270篇
  2009年   281篇
  2008年   309篇
  2007年   359篇
  2006年   270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227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湖北省某砷-石油烃复合污染场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离纯化砷胁迫下石油烃降解菌,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进行菌种鉴定,分析降解菌的生长特性与降解特征,验证降解菌对复合污染土壤的实际修复效果。结果表明:从耐As高效石油烃降解菌株系列中筛选出菌株JYZ-03,其鉴定结果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菌株JYZ-03最佳生长和降解条件为pH=7、温度30℃、盐度0.1%和初始接种量2%;此条件下菌株JYZ-03对石油烃的降解效率为84.05%,对石油烃各组分降解能力存在差异,难易程度表现为长链烷(C26—C38)>多环芳烃>支链烷烃>中长碳链烷烃(C11—C25),石油烃降解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实际修复效果。该研究丰富了石油烃污染修复功能菌株库,可为复合污染场地修复提供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2.
淮河支流污染物综合降解系数动态测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确定河流污染物综合降解系数动态变化规律对提高水环境容量测算精度和水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现场模拟法,采用一维稳态模型测算了淮河支流洪河五沟营-塔桥乡河段COD、氨氮和总磷在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的综合降解系数,COD、氨氮和总磷降解系数在各水期的关系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提出了建议值并利用实测浓度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水期综合降解系数吻合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3.
臭氧降解乐果机理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生态环境》2004,20(3):70-72,76
  相似文献   
4.
搞好生态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闲置劳动力会造成巨大生态压力,加剧生态退化,但只要转移消化得当,便能化为强大的力量和优势。本文从区域→行业→企业→家庭→生态建设联合体五个层次和角度,对各种有效的和有可能的转移消化闲置劳动力生态建设途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以二溴硝基甲烷为研究,采用单一控制变量法研究了光照强度、初始物浓度、自由氯、溴离子、pH值等影响因子对二溴硝基甲烷光降解的影响,探讨了二溴硝基甲烷的光降解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二溴硝基甲烷在紫外光条件下的降解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其光降解效率随二溴硝基甲烷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随光照强度和pH值增加而增加;溴离子的存在能促进二溴硝基甲烷的光降解;添加自由氯能够显著加快二溴硝基甲烷的光降解效率,并且会使二溴硝基甲烷在光降解的过程中转化为以一溴一氯硝基甲烷为主的其他卤代硝基甲烷.此研究结果可为水处理过程中控制二溴硝基甲烷的形成、降低水质安全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Fas/FasL途径在氟暴露致PC1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采用含20、40、80、160mg/L NaF培养液处理PC12细胞.结果表明,所有剂量NaF处理12、24、36、48h,PC12细胞活性升高;上述不同剂量NaF处理24h后,与对照组比,PC12细胞的活性氧水平、细胞凋亡率、细胞内Fas/FasL信号转导通路Fas和FasL、Caspase8、FADD、Caspase3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呈显著上升(P < 0.05),而Bid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 < 0.05),且呈氟暴露剂量依赖性.结果提示Fas/FasL途径在氟暴露致PC12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其中FADD可能是Fas/FasL凋亡途径中的重要靶分子.  相似文献   
7.
厌氧发酵处理有机废物并合成高价值羧酸盐的技术日趋成熟。尤其是己酸作为产物之一,因其附加值高,易于分离,用途广泛,越来越受到关注。微生物合成己酸需要电子供体及受体。详细介绍了乙醇、乙酸分别作为电子供体、受体合成己酸的机理——逆β氧化反应,总结合成己酸底物以及影响合成的因素(温度、pH值、水力停留时间、竞争路径、氢气分压、底物比例、氮源等)。目前采用科氏梭菌以乙醇为电子供体来合成己酸的技术较成熟,探索了利用乳酸为电子供体合成己酸的代谢机理,并指出开发乳酸转化合成己酸的技术可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微塑料作为一种持久性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具有严重影响,土壤中微塑料的污染已愈加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当前关于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研究较少,针对当前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降解迁移、生态效应及污染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概括土壤生态系统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特点和迁移降解规律,确定了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状态;2)总结土壤生态系统中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的复合效应;3)分析了微塑料对土壤理化性质、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影响,并揭示了微塑料对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4)根据土壤微塑料的分布特点、降解迁移及生态效应提出污染防治措施。最后,对今后土壤微塑料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新兴污染物对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厌氧发酵产氢是污泥资源化利用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污水处理过程中新兴污染会通过各种途径转移至污泥中,影响污泥的后续处理。总结了抗生素、表面活性剂、工业添加剂、溴系阻燃剂(BFR)4种新兴污染物在污泥中的污染现状,阐述了新兴污染物对污泥发酵产氢的影响,并揭示了相关作用机制。同时,分析了新兴污染物在污泥发酵体系的降解转化规律。最后,对今后污泥中新兴污染物的研究做了展望,以利于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原位化学氧化技术修复土壤和地下水时氧化剂因释放过快而导致的利用率低等问题,通过熔化成型法制备过硫酸钠缓释材料,分析石蜡、硅砂和过硫酸钠不同配比对材料成型度和释放性能的影响,研究缓释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探讨其在水溶液中的缓释行为及其对2,4-二硝基甲苯(2,4-DNT)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当固定过硫酸钠质量为6 g、硅砂质量为18 g、蜡砂比(石蜡、硅砂质量之比)为1:4~1:8时,过硫酸钠缓释材料成型度适中,且过硫酸钠的累积缓释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第31天时过硫酸钠累积释放百分比为74.67%~88.40%,可实现过硫酸钠的持续可控释放.当硅砂质量为18 g、蜡砂比为1:1~1:6时,过硫酸钠累积释放百分比随着过硫酸钠质量的增加而增大,且溶液中的pH呈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规律.缓释材料缓释前后实物图和显微镜分析结果显示,过硫酸钠缓释材料的释放是一个由外到内、速率由快变慢最终趋于平稳的过程.过硫酸钠质量为12 g、硅砂质量为18 g、蜡砂比为1:4的缓释材料对2,4-DNT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第16次置换浓度为0.2 mg/L的2,4-DNT水溶液时,2,4-DNT的降解率为56.38%.研究显示,改变制备材料的配比可有效实现缓释材料中过硫酸钠的缓慢释放及对污染物的有效降解,可为原位化学氧化修复土壤和地下水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