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73篇
基础理论   5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了揭示黄土丘陵区大型露天煤矿采剥、排弃、复垦过程中地形时空的演变规律,本文以平朔安家岭露天煤矿为例,通过构建矿区2000—2016年五期DEM,提取地形演变因子参数,并对地形演变特征及其阶段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露天煤矿采、排、复地形演变过程中因子指标值呈现5种不同的变化趋势;根据累计贡献率达到93.94%以上,确定了地形演变相关的两个独立的新指标,即起伏因子、扭曲因子,并得到这两个因子的主成分值;将露天矿区地形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矿坑与外排土场形成时期、矿坑推进与内排土场形成时期、内排土场推进时期、内排土场稳定时期,研究了不同阶段地形指标变化的差异性和阶段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52.
露天煤矿资源开采技术的可靠性,是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保证,煤矿生产的事故经常会导致重大的人身财产损失。本篇文章从煤矿安全管理出发,阐述了煤矿安全生产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53.
本文对黑岱沟露天煤矿项目进行了后评价的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影响区生产总值为增长迅速,项目影响区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业所占的比重在2000年到2007年之间增长迅速.项目影响范围内的不同类型区在不同年份中的受影响面积和输沙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露天煤矿开采区的影响面积逐渐增大,但是输沙量降低,风蚀量也是在逐渐减小,沙漠化面积以及风蚀量显著增加.当植被盖度增高时,土壤侵蚀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4.
露天煤矿项目的评价是露天矿项目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后评价,特别是露天煤矿开采项目后评价还没有全面开展.本文研究了露天煤矿项目后评价的理论、方法,即分析了露天煤矿后评价的方法、构成、重点、内容和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55.
方瑛  马任甜  安韶山  赵俊峰  肖礼 《环境科学》2016,37(3):1121-1127
以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沙棘、紫穗槐、杨树和沙棘杨树混交林以及玉米这5种人工植被下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和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这3种水解酶的活性,并通过简单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酶活性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了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酶活性差异的驱动因子,为该区复垦植物的选择及复垦效果评价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与参考.结果表明:15种人工植被恢复下排土场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土壤酶活性有一定提高,但仍未达到天然草地的水平;2沙棘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最接近草地,达到草地的54.22%和70.00%,且其容重比最大容重紫穗槐的低17.09%,表现出复垦优势;与沙棘林相比,杨树林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比沙棘分别低35.64%和32.14%,容重比沙棘林高16.79%;3不同植被间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大,而土壤脲酶活性能更敏感地反映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性质的影响.4排土场复垦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提高,是排土场肥力恢复和生物活性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6.
本文根据露天煤矿环境问题的特点,探讨了露天煤矿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提出了露天煤矿环评工作应突出以生态破坏为主的行业特点,在防治对策上,重点阐述了区域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7.
抚顺西露天煤矿地质灾害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研究了抚顺地区的矿震活动,对抚顺西露天矿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状况以及产生这些灾害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合地质构造情况,提出了抚顺西露天矿可能发生的灾害的类型及规模,并对矿山开采停止后水系所受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8.
本文以胜利一号露天矿为例,通过解译近40年来矿区周边的遥感影像图片,对矿区周边的景观类型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表明:(1)目前胜利一号露天矿周边景观以草原景观为主,75.41%的景观为草原景观,其中以克氏针茅草原所占面积最大,占整个评价区面积的60.22%,其次为羊草草原景观(占11.58%)。(2)胜利一号露天矿周边景观类型在近40年来发生了明显变化,草原景观不断减少,而人工景观类型却在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人工景观增加幅度最大,2010年人工景观类型面积是2000年的3.54倍。(3)胜利一号露天矿周边土壤质地正逐步由低湿化向中生化和砾石质化转变,草原景观类型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与1973年相比2,010年克氏针茅草原面积增加了14.22%,而羊草草原面积却降低了53.6%。(4)人工景观的增加使得矿区周边整个景观更趋于多样化,景观分布也趋于均匀,而景观优势度指数降低,景观斑块密度逐渐增大,最大斑块指数、平均斑块周长面积比、最近邻体距离、蔓延度指数逐渐减小,景观斑块趋于小型化,使景观异质性增加,景观破碎化加大。(5)人工景观的增加使草原景观内部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正在遭受破坏;而且随着草原景观中克氏针茅草原面积的不断增加,草原景观的优势度指数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59.
为提高露天开采过程中高温钻孔爆破的安全性,加快高温区域剥离速度,采用现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液态CO_2对高温爆破钻孔的降温规律,证实了采用液态CO_2对高温爆破钻孔降温的可行性。试验同时向8个钻孔灌注液态CO_2,灌注时间为8 min,钻孔平均灌注量为0.32 m^3。试验钻孔深12 m,孔径为140 mm,初始温度在50~120℃之间。试验结果表明:液态CO_2对单个钻孔有明显的快速降温效果,降温后钻孔温度从0℃回升至50℃用时15 min以上,满足安全爆破的时间要求;多孔同时进行降温时,受钻孔初始温度及孔内形成干冰的影响,各钻孔温度从0℃回升至50℃的安全爆破时间段不重合,难以满足同时装药、起爆的要求。应针对钻孔的不同情况,进一步改进液态CO_2钻孔降温工艺。  相似文献   
60.
复垦排土场土壤的大孔隙、管状通道和植物根系是形成优先流的主要原因。论文采用野外染色示踪试验和室内理化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优先流的形态特征与变化规律,揭示排土场复垦植被恢复过程中优先流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排土场各样地土壤优先流多发生在0~40 cm土层,占整个0~60 cm土壤层的93%以上;不同样地土壤优先流特征存在差异,0~5 cm土层染色面积比依次为榆树林地(90.37%)>刺槐林地(79.84%)>混交林地(65.37%)>农地(44.36%)>灌木林地(41.54%)>荒草地(38.38%),均表现为乔木林地大于灌木林地和草地;2)各样地0~60 cm土层染色面积比大小依次为刺槐林地(26.48%)>榆树林地(20.12%)>混交林地(17.32%)>农地(15.06%)>灌木林地(13.97%)>荒草地(10.07%),染色面积比与土层深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3)选取土壤因子、水分因子、植物因子3大类环境因子与染色面积比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其染色面积比与砾石含量、大孔隙平均半径、饱和导水率、根重密度和<1 mm根长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容重和含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1~2 mm和2~5 mm根长密度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为认识排土场优先流的形成机制、完善优先流研究体系以及排土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