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7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66篇
综合类   200篇
基础理论   62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91.
本文结合青藏铁路中小站区生活污水的特点,提出在自然条件恶劣的青藏高原采用生态大棚污水处理系统,利用青藏高原丰富的太阳辐射热作为热源,建立适宜于常规污水生物处理的半封闭人工小环境,为生活污水的处理提供必须的动态热平衡和O2-CO2平衡。通过前期实验室对2种生物处理工艺进行必选,确定采用4级生物转盘-土地处理相结合的工艺进行青藏铁路中小站区生活污水处理的现场实验。现场实验表明,污水经过该系统处理后,水质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该系统解决了高原污水处理和蔬菜种植两大难题。  相似文献   
392.
高寒地区道路工程的生态效应及其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寒地区道路施工等基础设施建设对高寒地区会造成巨大的生态破坏,生态恢复问题亟待解决.围绕目前的焦点问题:"道路施工对高海拔生态系统造成的显著变化将对区域环境产生何种影响?退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潜力如何?",本文介绍了道路施工建设对原生植被、植物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沿线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国内外学者关于高原道路生态环境效益的研究,对生态效应评价方法和水土流失研究规律进行阐述,分析了道路生态恢复治理措施的构建规律,指出目前需要加强的研究有:道路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恢复基础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恢复力在道路工程生态恢复中的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393.
《环境教育》2009,(1):86-86
野牦牛是家牦牛的祖先,曾经分布很广泛,现在仅存在青藏高原上。野牦牛体重可达1000公斤以上,身体呈黑褐色,体侧下方和腿部有浓密的长毛,适于严寒环境中生活。野牛一年四季住在山坡,喜欢吃柔软的邦扎草,夏季里用牙啃,冬天就用舌头舔。野牦牛通常20~30只在草原上游荡、觅食有时也会结成200~300头结成大群活动,据说为了保护牛犊。野牦牛一般不主动进攻人,它硕大的体格、从容不迫的风度,显示一副端庄、憨厚的模样。  相似文献   
394.
张波  景然 《绿色视野》2009,(3):30-32
没有它,天山不绿、河水不清.牛羊不肥。”是什么样的植物让《新疆风物志》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大约在4000万年前,恐龙遭遇灭顶之灾的时候,青藏高原的云杉树迁徙到新疆天山地区,神奇的物种——雪岭云杉冲破混沌尘埃,  相似文献   
395.
交通干线的建设和生物入侵的发生紧密相关,由于青藏高原环境的脆弱性,在该区进行交通设施建设更须警惕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围绕青藏高原这一特殊自然地理区域的铁路建设,初步分析了铁路建设和运行带来的环境变化,同时结合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分析了可能造成的生物入侵风险,并针对生物入侵的防范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96.
人獒情未了     
董传军 《绿色视野》2008,(11):32-34
今年35岁的高媛出生在河南开封市一个普通干部家庭,她从小就特别喜爱藏獒,并因此而演绎出一段美女与藏獒的动人传奇。  相似文献   
397.
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北段的石渠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规划为研究出发点,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指标要求,通过SWOT分析,对石渠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初步研判,明确了石渠县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为以石渠县为代表的川西北青藏高原地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8.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藏交通廊道将面临极其复杂的工程环境,全线复杂结构桥梁、超长深埋隧道众多、 长大坡道客货共线运行,使其安全高效建设和长期稳定运营面临巨大挑战。首先阐释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形地貌、 气候环境、新构造活动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特征与规律;深入分析高原东南缘独特自然地理对川藏交通廊道提出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最后提出如何改进和强化轨道结构来应对面临的挑战。研究结果表明:①沿线区域大地貌格局以高山峡谷为主体,具山高、坡陡、谷深的险峻地形和极致地貌景观;②沿线各地具有气候垂直分带明显和区域差异大等特点,灾害性天气如雷暴、冰雹、大风、大雪及暴雨频现;③沿线行经青藏高原周缘挤压转换造山带以及向东和南东方向“逃逸”的侧向挤出地体群,区域断裂构造极为发育,断裂活动性强,具有强构造应力和高地热;④ 沿线区域为高灾害风险区,尤以强震、地震滑坡、高位远程滑坡、冰湖溃决以及大型滑坡堵江事件等致灾因子危险性高;⑤建议采取增加钢轨重量和采用合金轨、强化无缝线路结构稳定性以及轮轨系统动力学性能合理匹配等措施改进和强化现行轨道结构。  相似文献   
399.
青藏高原中部海拔超过4000 m的中更世古人类手脚印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古环境、考古、人类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予以很高评价。众多评论文章中,《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上有一篇题为《西藏邱桑温泉手脚印遗迹及相关问题》的文章,对手脚印研究中的“年代”和“岩面艺术如何界定”这两个方面提出了质疑。因此特撰写此文,对这两个方面的质疑做出回应。本文将系统梳理Zhang et al.(2021)所发表的手脚印“岩面艺术”中有关“年代学”和“艺术界定”这两方面的内容,从U-Th测年在碳酸盐沉积中的应用和史前艺术的特征等方面来解答部分学者对此研究存在的疑虑和误导,并提出本文的看法:U-Th法是目前对邱桑温泉方解石泉华进行年龄测定的最合适方法,所测的年代是可靠的,并且“岩面艺术”一词是这些手脚印组合最适合的名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