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7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253篇
安全科学   693篇
废物处理   53篇
环保管理   100篇
综合类   786篇
基础理论   120篇
污染及防治   87篇
评价与监测   61篇
社会与环境   46篇
灾害及防治   7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为了探究长三角区域大气细颗粒物中非极性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及来源特征,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采集了129个PM2.5样品,对其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非极性有机化合物(NPOCs,包括多环芳烃、正构烷烃和藿烷类)进行了分析,并用分子示踪物、特征比值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等方法探究了有机气溶胶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临安ρ(PM2.5)的年平均值约为(32.36±20.44)μg·m-3,ρ(NPOCs)年平均值约为(59.05±40.39)ng·m-3,呈现出冬高夏低的季节变化特征.正构烷烃主要源于化石燃料和生物质(草和木材等)燃烧等人为源,其次为高等植物角质层蜡排放;多环芳烃主要源于燃煤燃烧、机动车排放和生物质燃烧等非化石源的混合贡献;藿烷类物质主要源于机动车排放,其中冬季还受到燃煤源的影响.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和潜在源区分析表明临安主要受到外来气团输送的影响.结合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对采样期间观测到的NPOCs进行源解析,得到了燃煤燃烧源、交通排放源和生物质燃烧等...  相似文献   
992.
宝钢股份是我国钢铁行业首家发布环境报告的企业。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水平.采用德勤会计公司(DTT)制定的计分卡,以Tata钢铁公司为对照.对宝钢股份2004年度环境报告进行评价.表明最突出的问题在第二部分“识别相关性”.主要有:未识别和指明目标读者;未反映其参与的报告编制过程;未反映报告编制的参考依据;来确定报告事项的边界。报告的其他部分也相应地存在一定问题。提出的对策:一是加强环境管理;二是充实和完瞢报告。同时,为加强报告的可信性。还应考虑对报告进行第三方审核验证。  相似文献   
993.
在分析四川省某水泥企业两条新型干法生产线分别采用低氮燃烧技术、SNCR烟气脱硝工程技术特点的基础上,评估了综合采用控制NO X措施后的运行效果,脱硝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并从NO X控制技术、环境管理、环境标准以及环境经济等方面提出相关的配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4.
本研究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5个区域大气本底站:临安、金沙、龙凤山、上甸子和瓦里关,同步采集了PM2.5样品,分析了其中的非极性有机物:多环芳烃、正构烷烃和藿烷类化合物。结果表明,上甸子和龙凤山的多环芳烃平均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站点,分别为35.2±25.6 ng/m3和27.5±16.8 ng/m3;藿烷类物质的浓度在上甸子和临安出现高值,分别为2.72±1.78 ng/m3和2.47±0.990 ng/m3;正构烷烃浓度以临安最高,为86.7±40.6 ng/m3。对各站点多环芳烃和藿烷类化合物采用比值法,正构烷烃采用主峰碳数(Cmax)、碳优势指数(carbon preference index,CPI)和植物蜡贡献率(% Wax Cn),结合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PCA/MLR)综合进行源解析。结果显示采样期间除瓦里关外,其余站点燃烧源均以化石燃料源为主,贡献率分别为临安(94.9%) > 金沙(75.3%) > 龙凤山(74.7%) > 上甸子(62.5%) > 瓦里关(35.6%)。后向轨迹聚类分析(HYSPLIT)和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表明各站点主要受到外来传输气团的影响,并查明了各站点的潜在污染源区。对背景站点的研究表明,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地区PM2.5中非极性有机物来源相似,京津冀地区的生物质燃烧源贡献率高于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化石燃料贡献率显著高于生物质燃烧;华中地区燃煤和交通排放源排放贡献率均低于长江三角洲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生物质燃烧贡献率远高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995.
重非水相液体(DNAPL)污染场地中NAPL相污染物会持续溶解于地下水中,释放出溶解相污染羽,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准确评估DNAPL污染场地源区下游的溶解相污染通量至关重要.由于介质的非均质性常形成复杂DNAPL污染源区,其溶解相污染通量往往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目前溶解相污染通量计算普遍采用Christ等提出的双域升尺度模型,但该模型仅适用于弱非均质性的污染源区.本文基于大量强非均质性条件下的污染源区数值算例,修正了Christ双域模型中污染源区衰减指数的经验公式,将该模型的适用范围推广至强非均质性的复杂污染源区.通过蒙特卡罗数值算例及两个二维砂箱试验数据验证了修正模型的适用性和精度.对比结果表明:修正模型可广泛适用于不同结构的复杂DNAPL污染源区,与以往的计算方法相比,修正模型计算的溶解相污染通量精度提高了约35%.  相似文献   
996.
合成了4种不同长径比的SiO2颗粒调控水/NAPL界面,考察所形成的Pickering乳化效果和稳定性,结果表明:长径比(L/D)为2.3的SiO2颗粒分散的Pickering乳液液滴尺寸均匀,直径约10 μm,且10d内保持稳定,乳化指数高达63%.流变测试进一步证实所形成的Pickering乳化具有低剪切应变下乳液稳定的特性,利于地下水的原位修复技术的实施.同时考察胶体颗粒浓度,水中离子强度以及水/NAPL比例对Pickering乳化效果和稳定性的影响,为Pickering乳化技术在实际地下水修复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比Pickering乳化和未乳化条件下NAPL溶解和氧化降解动力学过程,发现Pickering乳化通过增大两相间界面积显著提高NAPL的溶解速率,进而实现NAPL相污染物降解速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97.
以黄土高原为例,基于Sentinel-2A影像和地表实测地物光谱与盖度数据,分别在模拟混合场景和野外实测混合场景中,评估4种NPV植被指数(NPVI):SWIR32(短波红外比值指数)、DFI(干枯燃料指数)、STI(土壤耕作指数)和NDTI(归一化差异耕作指数)估算非光合植被盖度(fNPV)的有效性,并利用优化法确定线性光谱混合模型的关键参数端元值,估算研究区光合植被盖度(fPV)和fNPV.结果表明,在模拟混合场景下,4种NPVI与模拟fNPV线性关系的R2是0.365~0.750;在野外场景中,其相关性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R2是0.147~0.211.研究构建NDVI-SWIR32像元三分模型,并确定了最优端元值:NDVIPV=0.80,SWIR32PV=0.60, NDVINPV=0.17,SWIR32NPV=0.77,NDVIBS=0.23,SWIR32BS=0.99.模型对fPVfNPV估算精度R2分别是0.817和0.463,NSE分别是0.806和0.458.利用该模型估算全区2019年4、8和12月的平均fPVfNPV,分别为20.3%和59.2%,48.6%和33.1%,10.7%和59.0%.随时间推移,fPV从东南向西北不断增加而后减小,fNPV与之相反. NDVI-SWIR32模型可以用于Sentinel-2A影像数据来监测黄土高原地区fPVfNPV的时空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998.
影响餐饮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浓度和组分构成的因素繁多。在餐饮实验平台上利用控制单一变量的方法,研究了食用油种类、烹饪方式和食材种类等因素对餐饮烹饪过程中非甲烷总烃(NMHC)、非甲烷的挥发性有机物(NMVOCs)和醛酮类化合物的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油烹饪产生的NMVOCs浓度低为434μg/m3,仅为调和油的1/10,其产生的NMVOCs组分种类最少,致癌风险较调和油和起酥油更低;油炸的烹饪方式相比炒生成更多的NMVOCs和醛酮类化合物,相同方式下烹饪肉类食材产生的NMVOCs组分种类数量比蔬菜类食材更多。  相似文献   
999.
1000.
利用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火焰-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对云南23个产地白花蛇舌草中Cu、Pb、Cd、Hg和As 5种金属元素质量比进行了测定;并通过靶标危害系数(THQ)和总危害指数(HI)对Cu、Pb、Cd和Hg 4种元素进行非致癌风险评价,用终生致癌风险(R)对As进行致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23个产地白花蛇舌草中Cu、Pb、Cd、As和Hg 5种金属元素平均质量比分别为9.65 mg/kg、5.14mg/kg、3.23 mg/kg、0.82 mg/kg和0.04 mg/kg。依据中国药典(2015版)和中国绿色行业标准,这些样品中Cu、As、Hg平均质量比未超标,而Cd、Pb超标,超标率分别为100%和43.47%;少量样品存在Cu、As超标,超标率分别为4.3%和8.96%。瑞丽市勐秀乡样品Cu质量比超标,文山市小街镇样品中Pb、Cd、As质量比远高于标准值,红河州个旧市大屯镇样品As质量比是标准值的4倍多。白花蛇舌草中Cu、Pb、Cd和Hg 4种重金属元素THQ从高到低依次为Cd、Pb、Cu、Hg,且THQ和HI均小于1,表明4种重金属元素中Cd的非致癌风险最高,且THQ/HI达64.58%。此外,23个样品中As的R为4.87×10-5,超出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致癌风险值(1.00×10-5)。研究表明:人体通过白花蛇舌草摄入Cu、Pb、Cd和Hg 4种重金属元素不会对人体造成非致癌伤害;除红河州个旧市和文山市小街镇样品外,云南其他产地白花蛇舌草摄入总As存在低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