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44篇
安全科学   30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231篇
基础理论   45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7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10Be是一种典型的长寿命宇宙成因核素,对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规律、迁移形式和赋存状态等地球化学行为特征的研究,是利用沉积物10Be记录进行定年和环境示踪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中明确10Be在不同沉积物中的赋存状态是研究10Be保存性的基础,而10Be在固相和液相介质中的分配系数Kd则主要反映了10Be在固相和液相中的迁移能力,对研究自然界不同沉积物中10Be的迁移性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沉积物中10Be环境示踪研究的有效性。本文尝试总结了大气成因10Be在海洋、河流沉积物和土壤中的赋存状态,分析了10Be分配系数Kd的分布范围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以土壤中10Be的分布特征、迁移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为参考实例,对比分析了目前已有对黄土-古土壤序列中10Be地球化学行为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建议未来应从地球化学机制方面进一步加强对黄土地层序列10Be分布特征、浓度变化规律及可能影响因素的综合研究,为黄土10Be示踪研究提供更全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
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和土地利用对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孙文义  郭胜利  周小刚 《环境科学》2010,31(11):2740-2747
研究地形和土地利用对深层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影响,对准确评估土壤固碳潜力和土壤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以3种地形(峁顶、峁坡、沟底)和7种土地利用类型(农田、果园、天然草地、人工与天然灌木林、人工与天然乔木林)为对象,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采集53个0~1m土壤剖面中6个层次,898个土壤样品,研究了地形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深层SOC含量和分布影响.结果表明,地形、土地利用方式、土层深度及其两两交互作用对流域深层SOC空间分布有极显著影响(p0.01).深层(10~100cm)与表层(0~10cm)SOC在3种地形的分布不同.对于表层土壤(0~10cm),峁坡SOC含量(10.7g·kg-1)最高,其次是沟底(8.9g·kg-1),峁顶最低(4.4g·kg-1);对深层土壤有机碳,沟底最高(5.6g·kg-1),峁坡次之(4.5g·kg-1),峁顶最低(3.2g·kg-1).深层SOC空间分布因土地利用方式存在显著差异.与农田相比,果园0~40cm土层SOC含量降低21%,但80~100cm土层SOC含量提高13%;天然灌木林40~100cm平均含量(5.3g·kg-1)较农田高66%(p0.05);但天然乔木林40~100cm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差异较小.沟底深层(20~100cm)SOC储量(5.04kg·m-2)最大,占1m剖面SOC储量的71.4%;峁坡占63.6%;峁顶占72.3%.深层(20~100cm)SOC储量天然灌木林最高,为6.01kg·m-2,占1m剖面SOC储量的64.7%,天然乔木林深层相对储量最小,仅占49.7%;农田和果园深层相对储量均达到70%以上.  相似文献   
23.
The adsorption behaviors of heavy metals onto novel low-cost adsorbent, red loess, were investigated. Red loess was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d loess mainly consisted of silicate, ferric and aluminum oxides. Solution pH, adsorbent dosage, initial metal concentration, contact time and temperatu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efficiency of heavy metals removal. The adsorption reached equilibrium at 4 hr, and the experimental equilibrium data were fitted to Langmuir monolayer adsorption model. The adsorption of Cu(II) and Zn(II) onto red loess was endothermic, while the adsorption of Pb(II) was exothermic.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red loess for Pb(II), Cu(II) and Zn(II) were estimated to be 113.6, 34.2 and 17.5 mg/g, respectively at 25°C and pH 6. The maximum removal efficiencies were 100% for Pb(II) at pH 7, 100% for Cu(II) at pH 8, and 80% for Zn(II) at pH 8. The used adsorbents were readily regenerated using dilute HC1 solution, indicating that red loess has a high reusability. All the abov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red loess could be used as a possible alternative low-cost adsorbent for the removal of heavy metals from aqueous solution.  相似文献   
24.
主成分分析法在窖水水质变化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北黄土地区集雨窖水水中的DO、浊度、NH3-N、高锰酸盐指数、TP、UV254、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等8个水质指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氨氮、高锰酸盐指数、UV254、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数指标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是影响窖水水质的主要因素。雨水进入水窖后,会使窖水水质变差,随着时间的增长,窖水水质会逐渐变好,分析结果与实际检测情况一致,证明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适用于西北黄土地区集雨窖水水质评价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5.
正从未想过,那个生我养我,陪伴我童年快乐成长的村庄有一天也会青春不再,也会将生命的时间轴往前挪移上那么一大段的距离,如一片被风干了的秋叶般在风雨中了无生气,奄奄一息。一辈子生活在那里的父辈们不会相信支撑他们生命的村庄也会随他们的年岁一起老去,更不愿相信他们倾注了全部心血的村庄也会失去了生命的激情,不再为自己的儿孙们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粮与庇护。他们觉得,村庄有的时候过于沉寂,但  相似文献   
26.
伊犁地区位于我国新疆地区西北部,为天山山脉环绕。区内降水自西向东递增,而温 度则由于海拔高度的抬升而逐渐降低。上述地理环境有利于分析和探讨温度和降水与黄土沉积 物中次生细粒强磁性颗粒数量之间关系。本研究在伊犁河谷西部地区,对不同海拔高度黄土表 层沉积物进行样品采集。环境磁学分析结果显示:黄土沉积物中次生细粒强磁性矿物含量与降 水量之间存在很好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温度之间存在反相关关系。结合黄土高原的研究结果可 以发现:温度对黄土沉积物中次生细粒强磁性矿物的数量影响微弱,降水是控制其含量的主要 因素;即:在黄土古气候研究中,次生细粒强磁性矿物的磁化率可以作为古降水量的代用指标, 但对温度变化不敏感。  相似文献   
27.
为了探讨伊犁盆地风成沉积物质来源特征,对伊犁地区昭苏黄土剖面代表性样品各个 粒级全岩、酸溶组分和残渣组分中的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粒级组分全岩样品 的稀土总量(ΣREE)的变化范围为114.61~178.37 μg·g?1,剖面中各个粒级组分稀土球粒陨石标 准化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集,存在明显的Eu 负异常,Ce 无明显异常。各个粒级组分酸溶残渣 稀土特征与上述全岩特征类似。酸溶组分稀土的上部大陆地壳标准化呈现稳定的中稀土富集。 随着各组分粒级变粗,酸溶组分稀土占全岩比例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即从<2 μm 组分到 16 ~32 μm 组分比例渐次降低,而后从16 ~32 μm 组分到>63 μm 渐次升高,这主要反映了以西风 为代表的远源输送体系和以近地面风为代表的近源输送体系下两种来源的碎屑碳酸盐稀土的混 合。本文不同粒径和赋存形态下稀土元素的特征表明了利用风成沉积物稀土元素反映源区物质 特征存在一定复杂性。  相似文献   
28.
注浆法治理公路黄土暗穴病害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注浆法是公路工程中治理暗穴的一种新方法.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工程中大量发育的暗穴病害,通过室内浆液材料物理力学性能试验与工程现场模拟注浆效果试验,分析了以水泥为主剂的注浆材料在不同配合比情况下治理公路工程中暗穴的效果.室内外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浆液水灰比在2.5∶1~1.5∶1之间较为适宜;在不影响路基路面的正常压力下有效的加固半径是1.0 m~1.5 m;在特殊情况下为了使浆液快速凝结可以加入一定量的水玻璃作为速凝剂;可以采用二次注浆加强治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29.
1981年,笔者在泰皇岛市抚宁县山羊寨村小南山发现大量动物化石,经鉴定共有32种动物,其中绝灭种7个,时代为新生代第四纪中更新世,绝对年龄为(18±2)万年至(20±2)万年,相当于北京周口店动物群后期。研究发现:其生活在低山丘陵及其河谷;当时的气候是温和湿润的温带气候,但已向凉干转化;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相似文献   
30.
黄土滑坡稳定性评价的反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中兴 《灾害学》1994,9(4):19-22
本文根据黄土滑坡的变形监测结果,同时考虑了边坡的初期应变分布状况,通过有限元反分析法,反推出边坡地基的力学参数,为黄土滑坡的稳定性评价和预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