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8篇
安全科学   7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162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黄海春夏季降水中常量离子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黄海千里岩岛春、夏季(2002年3月至8月)降水样品20个,测定了H 、F-、Cl-、NO 3、SO2-4、K 、Na 、Ca2 、Mg2 、NH 4,并对常量阴、阳离子的含量及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应用相关性分析及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别对降水中常量阴、阳离子及常量阴、阳离子整体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常量阴、阳离子整体间具有较强相关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常量离子化学特征可基本确定为两个因子,F因子(FA1)及Na-Cl因子(FA2),在主因子FA1-FA2空间,绝大多数样本点聚类,部分结果水平远离平均水平,样本点异常可归为两类,分别受F因子(FA1)及Na-Cl因子(FA2)影响.  相似文献   
152.
南黄海海水中各种形态磷的分布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 1998年 5月南黄海大面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和相关的历史资料 ,对南黄海海水中P的现状及其分布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 :南黄海海水中P的含量底层略高于表层 ,且主要存在形式是DOP ;底层水中颗粒态磷和溶解态磷的形态间转化与表层不同 ,可能是通过DOP为煤介进行的 ;在南黄海海水中 ,溶解态磷酸盐的分布主要是受生物活动的影响 ,可以作为赤潮发生的一个预测因子 ;南黄海的大部分区域N、P供应充分 ,属于中等营养海区。  相似文献   
153.
利用WP2型浮游生物网于2012年5月在黄海采集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并结合环境因素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研究海域共记录浮游动物成体65种,浮游幼虫27类。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不含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为(8109.5±7585.0) ind./m3。与大型浮游生物网网采数据相比,WP2型网采浮游动物平均丰度约高1个数量级。优势种以小粒径浮游动物为主,主要包括夜光虫、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腹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克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桡足类无节幼虫(copepod nauplii)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等。根据CLUSTER聚类分析,本文将研究海区浮游动物划分为东海近岸混合水群落、沿岸群落、黄海中部群落、北黄海群落,群落划分结果与以往研究类似。  相似文献   
154.
蒋昊  赵亮  张晶 《中国环境科学》2020,40(9):3981-3991
为了解黄海氮营养盐的循环规律与收支情况,利用一个高分辨率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型(ECSECOM),模拟了黄海溶解无机氮(DIN)、颗粒有机氮(PON)的循环收支情况,分析了各源汇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及不同形态之间转化规律.结果表明:黄海DIN浓度在春、夏季较低,秋、冬季恢复至高水平.PON浓度在冬、春季较低,在夏、秋季有升高的趋势.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DIN最主要的汇和源,初级生产消耗的DIN中29.47%由水体内碎屑物质矿化分解提供,外源输入的DIN占总浮游植物生长需求的14.60%.浮游植物死亡是PON最大的源,沉积物为PON的净汇.大气氮沉降对黄海的影响范围全面,底沉积物释放和河流输入的DIN对黄海的影响是局地的.从PON与DIN之间的循环转化来看,PON中有48.50%转化为DIN,其余大部分都沉积到海底界面,而DIN向PON的转化率为38.85%.  相似文献   
155.
追踪研究南黄海6-1 级地震前,松散覆盖层巨厚地区形变电阻率异常特征。探讨形变电阻率在破坏性地震前兆跟踪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6.
对南黄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及其对环境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结果显示,Cu,Pb,Cd,Zn,Hg,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7.1×10-6,19.6×10-6,0.092×10-6,77.3×10-6,0.021 ...  相似文献   
157.
模型表明:潮流和波浪混合对南黄海水动力及生态特征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二者分别破坏上、下层水体的稳定,使上混合层和次表层加深,并促进水体内部的水交换;中部海域春季表层的浮游植物浓度最高,夏天次表层浓度则最高,秋季发生一次弱势水华;近岸海域夏天浓度高但不出现次表层最大化;近岸水域浮游植物生长主要受光照限制,而中部海域...  相似文献   
158.
南黄海冬季小型底栖生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7年1月~2月在南黄海23个站位的调查结果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34.88个/cm(2),平均生物量为38.58 μg/cm(2)(千重).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趋势大体相似,即高的数量值主要分布在45m等深线附近的站位,基本呈现"近岸低、中部高、远海低"的分布特征.共鉴定出15个小型底栖生...  相似文献   
159.
北黄海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季节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7年1、4、7和10月份对北黄海中部长海县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吸收系数及叶绿素a浓度实测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特征吸收光谱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冬季和春季吸收光谱蓝光和红光吸收峰较为平坦,夏季和秋季并未发现这一现象。此外,浮游植物吸收系数波段关系分析中,以440 nm为参考波段并采用二阶函数拟合的相关性最高。675 nm波段浮游植物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乘幂拟合的相关性高于440 nm。不同季节数据拟合得到的经验系数存在较大差别,与浮游植物生长区域的环境因子变化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60.
根据2006年夏季2、007年冬春秋四个季节分别对北黄海进行的大面调查,分析研究了四季氮氧化物(NOx)的季节变化和浓度分布。结果显示,大气NOx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北黄海空气中NOx浓度的平均值分别是春季的4倍、夏季的2倍和秋季的2.1倍。NOx浓度在北黄海的不同区域特征呈现为近岸向远岸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陆源污染物对北黄海NOx分布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