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5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104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70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成蟹资源现状(2007~2011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2011年在长江安徽段和江苏段的中华绒螯蟹成蟹汛期调查结果,研究了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的资源变动特征。中华绒螯蟹平均体重在空间分布上基本呈现由上游至下游逐步下降的趋势,在时间上各江段变动规律各有不同,最大平均体重出现于2010年的安庆江段,为0.25kg;最小平均体重出现于2008年的靖江江段,为0.05kg。安徽段总捕捞量为9.07~30.44t,汛末瞬时资源量为3.01~6.07t,总资源量为12.09~36.50t;江苏段总捕捞量为6.76~48.28t,汛末瞬时资源量为2.85~10.19t,总资源量为9.88~55.92t。近5a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汛期捕捞强度为0.75~0.86,捕捞压力处于高位,加之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幼蟹、蟹苗捕捞作业逐步恢复,中华绒螯蟹资源仍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为促进中华绒螯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议全江禁捕,建立中华绒螯蟹保护区,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加强科学研究及渔政管理。  相似文献   
62.
长江口低氧区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磷是长江口外邻近海域潜在的限制性营养元素,沉积物中磷的转化与保存对于指示区域环境变化和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长江口外低氧区和非低氧区柱状沉积物中磷和氧化还原敏感参数的分析,探讨了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及其环境意义.研究表明,Detr-P是沉积物中磷主要的赋存形态;其次是Org-P、Fe-P和Auth-P,Exch-P对总磷的贡献5%;磷的含量与分布受陆源输入和早期成岩作用的影响;活性磷组分在沉积-保存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形态转化,Auth-P主要来源于Fe-P和Org-P的转化.长江口低氧区沉积物中磷的保存与陆源输入和水体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磷的形态能够较好地反映区域环境变化.低氧区与非低氧区沉积物中活性磷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突出表现在低氧区沉积物具有更高的C/P值.研究区域内DRP的释放通量为0.90~1.13μmol·(cm~2·a)~(-1);磷的埋藏效率高于70%,其中Detr-P的埋藏效率约为100%,Fe-P和Org-P分别为38%和26%.Auth-P是活性磷最主要的埋藏形态,大约51%的Auth-P来源于Fe-P和Org-P的转化.长江口低氧区磷的埋藏效率低于东海内陆架海域,低氧现象降低了磷的埋藏效率,并可能对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产生深远影响.陆源输入的变异显著影响长江口沉积物中磷的组成,流域磷的输入与河口初级生产和低氧等一起深刻影响着长江口磷的循环模式.  相似文献   
63.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规模最大的经济区 ,上海市、江苏沿江的南京、镇江、扬州、泰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八市、浙江省的嘉兴、湖州、杭州、宁波、绍兴、舟山等六市都属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范围 ,土地总面积 996 87.5km2 ,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1%。 1998年全区人口 74 4 5 .6 9万人 ,GDP总量 12 70 1.39亿元。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 ,人口分布最密集 ,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阐明了长江三角洲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 ,开发区建设数量最多 ,类型最齐全的地区 ,它拥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农业现代化园区、旅游度假区和保税区等多种类型。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建设 ,长江三角洲开发区投资的基础设施环境和社会软环境都很好 ,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开发区已经成为了其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 ,新的制造业基地 ,高科技发展基地 ,外商投资和跨国公司的集聚地。通过对上海、江苏、浙江各种类型开发区的外商投资规模、产业经济结构、城市建设功能和外向型经济格局的比较 ,揭示了长江三角洲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区域差异。明确了上海开发区建设在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地位 ,分析了浙江省开发区建设落后于江苏省的主要原因 ,总结出了愈靠近  相似文献   
64.
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化综合评价——以长三角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组成的基础上,讨论了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化的内涵;采用层次结构模型构建了城市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采集了长三角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八城市2004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因子分析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经济、社会、环境子系统及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三角八城市的生态化水平排序依次为苏州、上海、宁波、南京、杭州、无锡、常州、扬州。  相似文献   
65.
链状亚历山大藻(东海株)对磷营养物质的需求与吸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长江口临近海域富营养化特征,设计实验研究了链状亚历山大藻(东海株ACDH)生长的最适N/P、对PO4-P的吸收能力,以及对有机磷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分析了ACDH藻株对P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吸收策略.结果表明,ACDH藻株生长的最适N/P在9~11,其生长需要相对较多的P.ACDH藻株对PO4-P的最大吸收速率(Vm)和半饱和常数(Ks)分别为0.23 pmol/cell·h和0.92 μmol/L,能够吸收较低浓度的PO4-P,但与该海域典型赤潮藻种中肋骨条藻相比,对低浓度PO4-P的竞争不占优势.ACDH藻株在PO4-P限制下具有强烈的碱性磷酸酶表达,有可能通过碱性磷酸酶利用有机磷营养物质,这在其赤潮的形成中应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6.
长江口污染物运动轨迹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长江口流域污染物排放较多,受地形和水环境过程影响其运动规律极为复杂。为保护近岸海域水质环境,须在洞悉该区域环境水动力基础上开展污染物运动规律的研究。基于ECOMSED三维数值模型和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技术,采用单个粒子以及粒子群模拟追踪了长江口的石洞口、竹园、白龙港三大污水排污口区域污染物质的运动轨迹,重点分析了水体表层、中层、底层污染物的运动特性及其影响范围,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水体的排污设置方式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67.
以长江感潮河段─南通段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逐月采集涨潮和落潮期间分层水体样品. 测定了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和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浓度,并同步进行了不同营养盐添加的室内模拟实验,测定了生物可降解溶解有机碳(biodegradable DOC, BDOC)的浓度. 研究结果表明,底层POC浓度最高,中层POC浓度最低. POC浓度与潮高呈显著负相关,与水温没有显著相关性. 表层、中层和底层DOC浓度没有显著差异,DOC浓度均值为(7.55 ± 1.50) mg·L-1. 涨潮和落潮DOC浓度没有显著差异,DOC浓度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 BDOC在DOC中的占比为40.88% ± 13.91%,不同营养盐添加处理的BDOC在DOC中的占比没有显著差异. BDOC浓度和潮高呈显著正相关.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与POC 不同, DOC和BDOC具有显著季节变化规律. 长江下游潮汐作用对有机碳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涨潮对POC产生稀释作用,但促进了DOC生物可降解性的升高.  相似文献   
68.
基于熵值法测算得到经济韧性指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多种面板回归模型探究我国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影响效应。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经济韧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表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格局。②二者协同关系呈现稳中有升态势,但核心城市和边缘城市的相对差异逐渐扩大。③经济韧性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边缘地区经济韧性对经济质量的作用效果更强。因此,长三角地区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城市内外产业联动发展,以推动经济稳定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9.
长江流域中游地区的治水策略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析了近年来长江流域中游地区洪灾频敏 提出了发生且愈演愈烈的原因,指出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是灾害形成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日益严生长江中游的江潮关系严重失调。提出了现阶段相应的治水对策措施,并强调了治水在区域可持可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0.
长江三峡巫山地区张家湾东周—汉代古遗址文化层中含有丰富的孢粉。孢粉数据分析 ,为研究本区东周—汉代时期人类活动的古地理环境提供了有利的资料。根据孢粉组合的变化 ,可把该区地层由上到下划为三个孢粉组合带 :带 1(生土层 )海金沙 (Lygodium)—卷柏— (Seleginella)—紫萁 (Osmunda)—松 (Pinus)孢粉带 ;带 2 (文化层 )菊科 (Compositae)—毛茛科的唐僧草(Thalictrum)孢粉带 ;带 3(文化层上部 )海金沙—紫萁—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 榆 (Ulmus)—小芘 (Berberis)—栗 (Castanea)—慈菇 (Sagittaria)—泽泻 (Alisma) 孢粉带。这种孢粉组合的差异 ,反映各阶段人类活动古地理环境的变化。该区古人类活动初期处于暖湿的气候 ,东周—汉代时期转变为温凉略干的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地景观 ,东周—汉代后气候逐渐由干变湿 ,植被由草原向森林转变 ,同时该区经历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洪水泛滥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