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6篇
  免费   324篇
  国内免费   924篇
安全科学   454篇
废物处理   59篇
环保管理   195篇
综合类   2394篇
基础理论   374篇
污染及防治   300篇
评价与监测   235篇
社会与环境   32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303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232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365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floc aggregation, average floc size, floc size variance and floc growth velocity when ferric chloride (FeCl3) and polyferric chloride (PFC) were used to treat the simulated water samples. The factors including coagulant dose, ionic strength and solution pH, which affect the floc aggregation, were studie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a bench-scale reactor using photometric dispersion analyzer ( PD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loc aggregation of PFC and FeCl3. The average floc size and fioc growth velocity of PFC were much larger than those of FeCl3. Compared with FeCl3, PFC gave a better coagulation performance in wider range of pH, dosage and ionic strength.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coagulation efficiency of PFC did not depend on average floc size but on floc growth velocity.  相似文献   
62.
强化淋溶对煤矸石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柱状模拟实验研究不同粒径煤矸石在淋溶作用下其理化性状的变化规律,分别测定了煤矸石的物理特性、pH和硫酸根离子浓度等指标,揭示出不同粒径煤矸石中硫的淋溶行为规律,为煤矸石进一步微生物脱硫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3.
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形成原因;结合莆田市实例探讨了气象条件和污染源分布对PM10浓度的影响;研究了PM10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和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是决定PM10浓度时空变化的主要原因;PM10浓度的平均日变化规律呈现为典型的双峰双谷型,而年变化规律基本上与当地气候年变化规律相吻合。  相似文献   
64.
李耀 《云南环境科学》2006,25(Z2):51-52
介绍了啤酒生产废水处理工艺UASB系统,分析了pH值、污泥量对UASB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了保证出水水质达标的措施.  相似文献   
65.
针对重金属对难降解有毒有机物厌氧降解的影响问题,采用间歇试验法研究Ni2 对2-氯酚(2-CP)厌氧降解系统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ρ(Ni2 )<5 mg/L时,Ni2 对2-CP厌氧降解表现出轻度促进,当ρ(Ni2 )为5~500 mg/L,Ni2 以抑制作用为主,抑制作用随ρ(Ni2 )的增加而增强.Ni2 对原基质及关键中间产物苯酚和苯甲酸的抑制程度表现为:苯酚>苯甲酸>2-CP;ρ(Ni2 )低时的驯化能有效提高厌氧污泥对Ni2 毒性的耐受性能,300 mg/L Ni2 对2-CP降解的抑制从驯化前的65%降至驯化后的21%.Ni2 对2-CP厌氧降解的抑制作用与污泥中Ni的截留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抑制浓度CIP值和方程αC=[1-(I/I*)m]/[1 (I/I*)n)]能较好地表征厌氧生物处理过程受抑制程度.  相似文献   
66.
提出了用于电镀生产的废液无害化处理,采用黄原酸脂CnH2(n_1)Q(N_1)为高效还原剂,石灰与粉煤灰为复合稳化固化剂.可使Cr 6浓度由平均150g/1降为0.01mg/1以下,同时稳化固化后的废渣经浸出试验表明,为无毒无害安全固废.  相似文献   
67.
中国NOx控制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NOx污染呈现总量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内容.从NOx的控制制度、排放指标上对我国现行NOx控制体系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进一步完善NOx控制制度及标准提出了建议.主要建议有(1)降低NOx控制标准适应当前环境状况;(2)应用科学方法,制订合理的NOx总量控制标准和制度;(3)制订氮氧化物排放标准;(4)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结合.总量控制的实施要注意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的政策取向;总量控制法的基本原理和程序;总量控制结合排放标准控制.  相似文献   
68.
含溴水源水臭氧处理时溴酸盐的产生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南方某含溴水库水(溴离子浓度15~38μg·L-1),利用连续运行实验装置研究了臭氧氧化时溴酸盐的产生条件,同时初步考察了后续生物活性炭(BAC)对溴酸盐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单独采用预臭氧方式时,在臭氧消耗量控制为2.0mg·L-1以内的条件下,溴酸离子浓度低于6 μg·L-1;而采用预臭氧与后臭氧联合处理时,在总臭氧消耗量为2.0mg·L-1的条件下,出现了溴酸离子超标(10μg·L-1)情况.长期运行结果表明,尽管新炭对溴酸离子没有去除效果,但系统连续运行3个月后,BAC上的微生物对溴酸盐具有一定的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69.
以DO、ORP、pH作为两段SBR工艺的实时控制参数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在传统SBR脱氮工艺的基础上 ,开发的用于处理COD和氮浓度较高的工业废水的两段SBR系统 (TSSBR) .根据传统SBR工艺在反应过程中 ,当COD不再被降解 ,而硝化反应又没有开始时 ,DO迅速大幅度升高以及pH曲线上出现的拐点 ,可以将COD降解与硝化反应分割开 ,先后在不同的反应器内进行 ,分别命名为SBR1和SBR2 ,避免高COD浓度对硝化反应的冲击 ,提高处理效率 .利用在线检测的DO、ORP和pH参数实时控制SBR1、SBR2各个生化过程的反应时间 ,解决了两段SBR系统的自动控制问题 ,可以使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保证出水水质 ,节约能耗 .采用实时控制策略 ,并控制系统温度在 3 0℃左右 ,可将SBR2的硝化反应控制在亚硝酸型硝化结束 .采用该工艺处理石化废水 ,COD去除率达到 90 %~ 95 % ,3 0℃时的比硝化反应速率达到 0 3kg(NH4 N) (kg(MLSS)·d) ,出水已检测不出氨氮和硝态氮  相似文献   
70.
砷是一种有毒元素,自然界较常见的砷为三价或五价,三价砷有强毒性,五价砷毒性较弱.先进行前期处理将三价砷氧化为五价,以备下一步砷的去除.为此,试验用纯氧、双氧水使用2种氧化剂,将三价砷氧化成五价并比较不同温度、酸碱环境、氧化剂浓度、是否添加催化剂铜等参数.发现碱性环境较酸性环境有利砷的氧化,双氧水氧化效果比纯氧好,可能是它的反应活化能远小于纯氧的缘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