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7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105篇
安全科学   164篇
废物处理   41篇
环保管理   1116篇
综合类   1929篇
基础理论   302篇
环境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328篇
评价与监测   625篇
社会与环境   192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47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316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284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228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88篇
  2002年   175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200篇
  1999年   172篇
  1998年   147篇
  1997年   147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5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divide in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s and impacts on both science and policymaking.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of more than 6400 scientific papers published in 1993–2003 yield evidence for a growing divide in authorship, publication rates, and loc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nine environmental journals with high impact factor ratings. In addition to this severe imbalance in publication rates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we also find a research bias toward certain eco-climatic zones. More than 80% of papers are published in and about temperate and cold eco-climatic zones. Only 13% of the papers in our study are based on research in the dry sub-tropical and tropical zones, although these eco-climatic zones account for more than 52% of the world's land area. Based on these results, we discuss how the limited empirical source and focus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undermine the claims of universalit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what consequences this may have on policymaking processes at different levels. Finally, we briefly explore some short- and long-term strategies to address the knowledge divide.  相似文献   
992.
重金属的生物毒性不仅与其总量有关.更大程度上由其形态分布所决定,不同的形态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为了解城市大气降尘中的镉污染,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成都经济生态区内不同区域的24个大气降尘样中镉的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气降尘中的镉主要以残留态存在;各形态镉在总镉中所占的平均百分比含量的排列顺序依次为:残留态〉碳酸盐结合态〉交换态〉铁锰结合态〉有机结合态(78.907%、8.917%.6.420%、3.419%、2.365%);交换态镉、碳酸盐结合态镉具有较高生物有效性,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留态这3种形态镉的生物有效性很低。分析得出:汽油和煤的燃烧,以及工厂排放镉能加大城市大气降尘的镉污染。  相似文献   
993.
战略环境评价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阐述了战略、环境效应与环境影响、战略环境评价等基本概念,分析了战略环境影响发生机理,提出战略环境评价的三种类型,即预测型SEA、监控型SEA和回顾型SEA,并探讨了三类SEA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994.
论述了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必要性、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标准与边界条件.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讨论了污水处理厂的环境影响和防治对策、环境经济效益和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995.
从我国SO2大气污染情况出发,说明其治理重要性;重点阐述WL-NA法排烟脱硫技术.该技术脱硫率>90%,同时得到商品价值高的二氧化硫副产品,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6.
蓝绿藻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蓝绿藻在水中易形成水花,危害人群健康,各国学者对蓝绿藻进行过大量的生态不研究,近20年来的研究表明,蓝绿藻的生长和产毒,受光照、温度、氮磷、微量元素、溶解氧、叶绿素含量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蓝绿藻生长及产毒水平的波动,也造成了水体中优势藻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997.
多媒体教学在环境教育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冰 《上海环境科学》2001,20(7):347-348
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见,而环境教育是其重要途径。在分析了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和特点,以及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优势基础上,结合多媒体教学应用于环境教育领域的目的和意义,对多媒体教学在环境教育领域的应用作了探索,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8.
以水源中央空调GHP1000为研究对象,通过确定功能单元、清单分析,提出了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学模型,并对实际工作中发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9.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新近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家新近颁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为主体的一系列管理条例,办法、文件和通知识,导致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系的重大改进,标志着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在近期取得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000.
产品生命周期环境负荷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品在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都会对大气.水等造成污染。以产品为对象.利用现有的能源数据库对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的环境负荷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通过中型钢厂的实例可较为方便地计算产品生命周期中因使用燃料而造成的大气污染.为进行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