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9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83篇
基础理论   4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洱海流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2009年洱海流域62个样点的水质调查数据,应用聚类分析对洱海流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将样点在空间上分为4组,分别为无干扰的苍山林区源头溪流(A1)、受到一定程度人类干扰的流经农业区和城镇区溪流的中上游段及湖泊(A2)、干扰较严重的流经农业区和城镇区溪流的下游段(A3)以及干扰最为严重的洱海岸边带(A4),判别分析结果表明聚类准确率达95.2%。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影响洱海流域水质的4个主成分为:第1主成分,Alk、Ca2+、Mg2+、HS;第2主成分,TP;第3主成分,TN和NO3--N;第4主成分,DOC和TOC,这些主成分空间差异明显。在时间尺度上,Alk表现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Ca2+表现为枯水期高于丰水期;TP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TN在A1和A3组表现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  相似文献   
52.
Denitrifi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nitrogen(N) removal in freshwater ecosystems.This internal process regulates the fluctuations of N concentration, especially for lakes with high nutrients concentrations and long residence time. Lakes in Yunnan plateau(southwestern China) provide typical cases, while studies in this region have been rare.Therefore, we studied denitrification of two lakes(Lake Dianchi in hypereutrophic state and Lake Erhai in mesotrophic) in this region. We used acetylene inhibition technique to quantify potential denitrification rate(PDR) of these lakes in April and August, 2015 and 2016. PDR of the sediments ranged 0–1.21 μmol/(N·m~2·hr), and that of overlying water ranged 0–0.24 μmol/(N·L·hr). Then, we used Least Angle Regression to determine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denitrification. Nutrients controlled PDR from two aspects: providing essential nitrogen sources; and affecting the richness and metabolism of denitrifying bacteria. In April, both aspects limited PDR; while only nitrogen sources limited PDR in August, due to depleted nitrate and enhanced denitrifying bacteria activity. Ammonia was most significant to denitrification, indicating that nitrate from nitrification transported to the bottom of wellmixed lake provide major N source by denitrification. The high PDR and low nitrate concentrate in August were evidence of an enhanced internal N cycling by algal blooms.  相似文献   
53.
滇池、洱海、泸沽湖浮游植物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研究者们对云南滇池、洱海、泸沽湖三大高原湖泊的浮游植物调查研究成果,揭示了湖泊水质类型、富营养化程度与浮游植物的种类、优势种、数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4.
水华期间微囊藻毒素的释放会严重影响洱海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应用荧光定量PCR结合酶联免疫法快速检测洱海水华高发秋季(8—11月)主要旅游区和饮用水源地产毒微囊藻丰度和微囊藻毒素LR浓度.结果表明,荧光定量PCR方法能够快速定量洱海中总微囊藻种群和产毒微囊藻丰度,并且能有效预测洱海水体产毒潜能.洱海总微囊藻平均丰度为8.15×10~6copies·L~(-1),9月份均值最高,产毒微囊藻平均丰度为6.42×10~5copies·L~(-1),也于9月达到最高值,占总微囊藻的比例为1.0%~69.8%,水温和TP显著影响洱海总微囊藻丰度,低温、低P是洱海微囊藻水华的限制因子.洱海毒素峰值期为10月上旬,期间水源地微囊藻毒素和胞外微囊藻毒素全部检出,叶绿素a显著影响总微囊藻毒素和胞外微囊藻毒素分布,说明在一定程度上Chl a值能预测水体微囊藻释放的毒素风险.洱海总微囊藻毒素LR最高值达2.17μg·L~(-1),已超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对MC-LR的限值(1.0μg·L~(-1)),表明水华期间洱海饮用水水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5.
湖滨带是湖泊保护的重要屏障,其不同植被带中的细菌对入湖污染物降解起重要作用.为研究不同植被带中的细菌分布,以洱海沙坪湾湖滨带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其中AG(乔草植被带)、EP(挺水植被带)、SP(沉水植被带)和UV(无植被带)的土壤或沉积物中的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湖滨带植被带中细菌种类丰富,共有54个门、106个纲、192个目、334个科和503个属被检测到,细菌的OTUs从高到低依次为EP(3 162个)、AG(2 926个)、UV(2 709个)和SP(2 427个),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EP(10.14)、AG(9.75)、SP(9.44) 和UV(9.26);湖滨带植被带中主要细菌类群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AG,48.55%;EP,47.83%;SP,40.36%;UV,44.00%)、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AG,19.30%;EP,5.31%;SP,5.67%;UV,6.30%)、厚壁菌门(Firmicutes)(AG,6.01%;EP,8.24%;SP,3.96%;UV,13.13%)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AG,3.98%;EP,8.91%;SP,8.95%;UV,7.59%),主要类群在不同植被带中占比不同;植被带类型对细菌的群落结构特征影响不大,但对细菌种群的多样性影响较大.典型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w(TP)、pH和w(OM)(OM为有机质)是影响不同植被带细菌种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56.
洱海富营养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6年9月,洱海蓝藻暴发,水质恶化,湖泊从8月以前的中营养突变为富营养化湖泊。洱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引种太湖银鱼,导致酷渔滥捕,大力发展网箱养鱼、围湖滩养鱼等,导致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  相似文献   
57.
洱海蓝藻水华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报道了洱海水华发生时间,优势种群,现存量和分布状况。分析认为,高浓度营养物质的积累,生态功能的退化,生态结构的改变,以及高水温,强光照的物理条件是洱海蓝水华发生的原因。应采取控制磷污染,优先解决水资源,恢复生态系统良笥循环和提高森林覆盖率为主的生态工程等中长期湖内外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58.
云南洱海湖滨带生态重建方案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按照湖滨带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将云南洱海湖滨带划分为4个功能区段,在此基础上根据洱海湖滨带现状、不同功能区的要求和生态恢复目标.提出了洱海湖滨带生态恢复适用模式和高、中、低3个目标的生态重建方案。并对3个方案的投资.环境效益与经济成本进行了必要的分析.结合洱海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洱海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要求,确定了洱海湖滨带重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59.
苍洱地区居址环境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民族学和考古学资料进行的综合研究,可将苍洱地区居址环境划为4个历史变迁时期:4000多年前的先民们居住在沿海拔2500~2200米一线的一些向阳避风的苍山台地上。海拔2200~2000米一线的苍山脚下为汉晋时期先民们的聚居点。海拔2000米左右,沿滇藏公路一线的白族村落大致在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形成。海拔1975米左右,今洱海边的白族村落大多数在元明清时期形成。其趋势是从高处往低处下移,随苍山上升,洱海水位下降,利用滩地形成新的居民群。其形成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加强洱海保护是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60.
洱海源头环境保护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洱海源头的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洱源县的环境保护措施,并据以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环保工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