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8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117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青藏高原农牧业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与分区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农牧业是青藏高原涵盖范围最广的产业,明晰其生态风险对实现青藏高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青藏高原农牧业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并以216个县域为评价单元,分析1990—2015年农牧业开发综合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布及其重心转移规律,并结合区域农牧业开发强度实现农牧业生态风险权衡分区。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综合生态风险总体有上升趋势,呈“东部多核聚集、西部零星散列”的分布格局。(2)风险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风险主趋势方向转为西北—东南走向。(3)青藏高原限制开发区面积占比最大为50.84%,其次为发展预警区与自然恢复区,青藏高原整体农牧业开发强度较高,应在保障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情况下减缓农牧业开发。针对区域特征提出农牧业发展方案,以期为青藏高原地区农牧业开发生态风险防范及发展规划提供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72.
黄河源地区藏族游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源地区达日县为案例,在牧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气象资料、 遥感和地面调查,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的草地退化过程和藏族游牧民的响应与适应行为。结果显示,研究地区1956-2009年期间年平均温度每10 a增加0.29℃,比青藏高原和全国增温作用更加明显;在气候变暖和放牧活动的共同影响下,1970年代-2000年期间,29.39%的草地出现退化;为应对草地退化后果,牧民通过提前转场放牧、 建造围栏、 调整畜群数量与结构等生产措施加以缓解,同时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这表明,藏族游牧本质上具有适应气候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属性,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主动或被动地调整生产生活方式,经过适应性改造的藏族游牧业能够成为黄河源地区重要的气候变化适应模式。  相似文献   
73.
为探讨青藏高原大气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空间分布趋势、来源和传输特征,应用POPs相对组成探针技术对16个大气被动采样观测点的数据进行分析,将青藏高原空间尺度上的采样点聚为不同的组,以探讨污染物来源及大气传输过程. 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大气中的HCB(六氯苯)主要来自于本地燃烧,其中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城镇(波密、格尔木、玉树、拉萨、工布江达、拉孜、那曲)具有较高的HCB相对组成(25%~74%). 青藏高原南缘(包括珠峰、然乌、萨嘎)以南亚正在使用的农药——HCHs(六六六)和α-Endo(硫丹)为特征(二者的相对组成之和超过了40%),凸显了南亚污染排放经长距离传输对青藏高原的影响. 剔除HCB影响后,青藏高原中部、东南部河谷地区(鲁朗、拉孜、拉萨、日喀则、工布江达、昌都)及那曲、狮泉河因具有较高的o,p'-DDT相对组成而聚为一组,平均值为40%,表明这些采样点可能受到本地污染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4.
青藏高原植被固定CO2释放O2的经济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研究区植被生产有机质的物质量,结合遥感和野外观测数据,利用生态经济学方法,测算了青藏高原近20年植被固碳释氧(固定CO2释放O2)的经济价值. 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植被每年固定CO2总量为28.1×108 t,释放O2总量为20.8×108 t;青藏高原植被固碳释氧的总价值为15.6×1011 元/a,利用造林成本法估算植被固定CO2的价值为7.3×1011 元/a,利用工业制氧法估算植被释放O2的价值为8.3×1011 元/a;从不同植被类型来看,灌丛的服务价值贡献率最大,亚热带常绿针叶林的单位面积价值最高;在水平方向上,植被固碳释氧价值受降水和植被分布影响,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在垂直方向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受地形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5.
Fertility of lateral spikelets determines the two-rowed or six-rowed spikes of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which results in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grain yields. The change in row type from two-rowed to six-rowed shows remarkable domestic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has abundant resources of wild and cultivated barley, and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centers of domestication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cultivated barley. In order to obtain a prim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tic basis of lateral spike development regulation and the domestication process in cultivated Tibetan barley, an F2 segregation population was constructed by crossing the two-rowed wild barley accession ZYM0083 with the six-rowed landraces Linzhiheiliuleng. 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ow type wa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gene. Using the 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 (SLAF-seq) technology and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 two DNA pools from 22 two-rowed spike individuals and 22 six-rowed spike individuals of the F2 population were constructed and sequenced. A total of 456 691 SLAF tags were obtained. By adopting the ED and SNP index for association analysis, three candidate regions with a 53.84-Mb interval and containing 536 genes were obtained. Four-hundred thirteen, 189, and 160 annotated genes were acquired by GO, KEGG, and COG libraries, respectively. Loci that control lateral spike development in Tibetan barley were primarily mapped by SLAF-seq, and 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will facilitate the fine mapping and cloning of target genes. © 2018 Science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76.
青藏高原冰川雪细菌与气候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荧光显微镜测定细菌密度,利用DGGE图谱和Shannon-Weaver指数分析细菌种类多样性,对青藏高原北部老虎沟12号冰川、南部东绒布冰川和东南部海螺沟2号冰川雪坑的细菌密度和种类多样性做了差异性分析. 结果表明:老虎沟12号冰川雪坑细菌密度平均值比东绒布冰川和海螺沟2号冰川高,老虎沟12号冰川雪坑细菌种类多样性比东绒布冰川高,这与高原南、北部不同大气环流引起的大气微粒含量的差异性有关. 海螺沟2号冰川雪坑细菌种类多样性均最高,与该冰川所受的大气环流多样性最高相一致. 东绒布冰川雪坑细菌密度平均值与南极点相近,与其远离人类污染,因而大气环境本底值低有关. 海拔高的东绒布冰川雪坑细菌密度和种类多样性均比海拔低的海螺沟2号冰川和老虎沟12号冰川低,即二者与海拔高度呈反比.   相似文献   
77.
气候变化对长江源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近十几年来,长江源区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冰川退缩、湖泊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高寒草甸是长江源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在全球变化影响下,以耐低温寒冷的嵩草属(Kobresia)植物为建群种的高寒草甸将面临更严重的生态胁迫。以长江源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通用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模拟高寒草甸生物量、生产力和土壤有机质等的动态变化,并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和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根据金川公司铁路运输企业安全工作实际,提出安全“危险预知”活动的概念,同时介绍了开展危险预知活动的方法、内容、效果,指出“危险预知”活动是企业实现安全预防为主,自主管理的很好模式。  相似文献   
79.
指出了德宏州水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80.
本文针对晋陕蒙接壤区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过程中,蔬菜生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在多次实地考察和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落后的种植方式的影响,该地区蔬菜生产的水平很低,无法适应大规模经济开发的需要。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蔬菜生产的薄弱环节是淡季时间长,保护地生产所占比重甚小,专业化生产的程度低。结合作者本人在当地布点试验的成功经验和这一地区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发展该地区蔬菜生产的对策为重点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保护地蔬菜的生产,以带动一般大路菜的生产和促进农业种植业的改革。在蔬菜生产基地的布局原则上,本文提出,应以目前的和规划中的重点城市为主要集散地和中心市场,以重点城市和重点工矿区为主要保障供给对象;在技术路线上,提出有重点、分批次和分阶段建设的方针;在组织措施上,提出完善各种市场调节机制,重视和引进科技力量,以及需要政府的有关单位作好扶持和推广工作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