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0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38篇
安全科学   215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44篇
综合类   232篇
基础理论   30篇
污染及防治   98篇
评价与监测   200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高宝玉  王秀芬 《环境化学》1994,13(5):415-420
煤矸石是采煤过程之废料。本文利用煤矸石制备出了聚合氯化铝铁(PAFC):一种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探讨了Fe^3+的稳定性与溶液离子强度之间的关系,发现溶液的离子强度越大,则产生Fe(OH)3沉淀时的PH越高。研究了PAFC水解产物的ζ电位及絮凝效果随PH的变化情况,比较了PAFC、PAC和PFS的除浊性能,PAFC在PH为7.0-8.2范围内除浊效果最佳,PAFC的除浊效果优于PAC。  相似文献   
102.
针对正在运行的湿式煤气柜防火间距不够的位置动火建造大10倍的湿式煤气柜的实际情况,采取现场调查、安全系统分析,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顺利完成施工任务。  相似文献   
103.
粉煤灰改性吸附材料处理沥青烟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粉煤灰改性后的物质基础 ,采用吸附法 ,利用改性粉煤灰作为吸附剂对沥青烟气进行处理 ,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一定的运行参数 ,为沥青烟气的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4.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水样中的苯胺、吡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PDMS/DVB固相微萃取探头,结合GC/FID测定水中的苯胺、吡啶.优化了萃取温度、萃取平衡时间、pH等条件.该方法对苯胺和吡啶的检测限分别为0.050、0.065 mg/L,相对标准偏差6.44%~8.67%,具有快速、准确和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5.
分别采用两种前处理方法分离富集加硫酸化污泥中的有机酸.方法一,利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富集有机酸,在不洗脱的情况下直接和乙醇进行酯化反应,然后进行气质联用分析;方法二,利用活性炭纤维吸附型固相微萃取(ACF-SPME)的方法,顶空萃取分离后进行气质联用分析.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都未检测到酸化污泥中存在短链的有机酸,只检测到个别长链的和带苯环结构的有机酸.  相似文献   
106.
根据蜂窝断面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内混合液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利用Fluent软件对反应器内的流动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Fluent的前处理软件Gambit完成流化床的三维模型,利用Fluent主程序解析计算,并利用后处理软件实现计算结果的显示.模拟计算结果获得了反应器内静压力、静压差的变化规律,得到了液体循环速度、气含率沿纵向及横断面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7.
污泥投配率对污泥中温厌氧消化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装置采用半连续流污泥中温厌氧消化反应器,污泥培养接近成熟后开始每天按不同污泥投配率加泥和排泥.结果表明:污泥投配率在3%~10%时,有机物分解率先增大后减小,去除率均在30%以上;污泥投配率在15%和20%时,污泥的有机物去除率非常小;污泥投配率在5%时,有机物分解率最大为41.2%;单位VSS产气量随污泥投配率的增大而呈先急剧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当污泥投配率为5%时,单位VSS产气量为0.60 L/g,符合美国污水处理厂设计手册标准,其他污泥投配率下该指标均小于0.4 L/g.因此,认为实验用污泥中温消化的最佳污泥投配率为5%,这时污泥的可消化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8.
污泥与高浓度有机废物厌氧消化反应中的产气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高温/中温两相厌氧消化反应器系用以同时处理污泥与不同高浓度有机废物时产气及产甲烷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气体及甲烷主要是在第二段的中温消化反应器内产生。当中温消化反应器的有机负荷VS为1.65 ̄3.10kg/m^3d时,稳态条件下的平均产气量为1.958 ̄4.020m^3/d,气体中甲烷的平均组成为65% ̄73%,甲烷的比产率为0.397 ̄0.511m^3/kgVS。  相似文献   
109.
Despite a rapid expansion over the past decade in the reliance on intrinsic bioremediation to remediate petroleum hydrocarbon plumes in groundwater, significant research gaps remain. Although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bacterial sulfate reduction can be a key electron accepting process in many petroleum plume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ate of this reduction process in plumes derived from crude oil and gas condensates at cold-climate sites (mean temperature <10 degrees C), and in complex hydrogeological settings such as silt/clay aquitards. In this field study, sulfate was injected into groundwater contaminated by gas condensate plumes at two petroleum sites in Alberta, Canada to enhance in-situ bioremediation. In both cases the groundwater near the water table had low temperature (6-9 degrees C). Monitoring data had provided strong evidence that bacterial sulfate reduction was a key terminal electron accepting process (TEAP) in the natural attenuation of dissolved hydrocarbons at these sites. At each site, water with approximately 2000 mg/L sulfate and a bromide tracer was injected into a low-sulfate zone within a condensate-contaminant plume. Monitoring data collected over several months yielded conservative estimates for sulfate reduction rates based on zero-order kinetics (4-6 mg/L per day) or first-order kinetics (0.003 and 0.01 day(-1)). These results favor the applicability of in-situ bioremediation techniques in this region,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or with enhancement via sulfate injection.  相似文献   
110.
用丙酮作溶剂将三油酸甘油酯分散到醋酸纤维(CA)基体中,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出了一种兼具亲水性,又能高倍富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球形复合吸附剂。通过对分散剂的种类及其用量、悬浮介质的种类及其用量的研究,获得了球形复合吸附剂的最佳合成路线与工艺.球形吸附剂粒径为1~2mm。通过荧光分析和电镜扫描分析,表明三油酸甘油酯已被包埋到醋酸纤维基体中,并得到了均匀分散。采用七氯、狄氏剂、异狄氏剂、灭蚁灵为代表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动力学吸附实验表明,当初始浓度为1μg/L时,在快速吸附阶段,溶液中80%的氯、狄氏剂、异狄氏剂可得到有效去除,但并没有达到吸附平衡。快速吸附完后,还在持续地进行慢速吸附。而对于灭蚁灵,吸附速度远远低于其他几种POPs。实验证明了吸附速度不仅与辛醇/水系数有关,而且还与有机污染物的分子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