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43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双衬层填埋场层状介质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危险废物填埋场结构及电学特性的分析,将双衬层填埋场看作水平方向为无穷大的5层介质空间. 漏洞电流对周围空间电势分布的影响可等效为位于电流流入端的负电流源和位于电流流出端的正电流源对周围空间电势分布的影响. 并且在对主、次防渗层进行检测的同时,对检测层中的电势分布进行了正演解析. 检测层任意一点的感应电势为HDPE膜两侧供电电极产生的感应电势与漏洞电流产生的感应电势的叠加. 试验结果证明,模型的理论值与试验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52.
我国固废填埋场数量多、运行水平低、设施老化快、预期寿命偏短且寿命到期后老化严重.与此相对,固废填埋场寿命相关研究却存在关注度较少、研究方向不明确、研究内容不系统等问题.本文综述了通用工程领域寿命预测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分门别类地梳理工程寿命预测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固体废物填埋工程和实际特征,系...  相似文献   
5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班轮公司渐成影响港口体系演变的主导因素,班轮网络形成的内在机理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领域。以长江三角洲为案例区,从基础设施、箱量规模、港口效率、港口费用、配套产业、扶持政策6个方面构建班轮公司挂靠港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测度长江三角洲班轮公司挂靠港选择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选取港口、班轮公司、货主和货代等港口物流节点进行访谈验证,结果显示定性分析与模型计算的结果基本吻合。箱量规模和港口费用是当前影响长江三角洲班轮公司挂靠港选择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港口基础设施与港口效率,最后是政策环境与航运配套产业,其中政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54.
危险废物暂存库渗漏风险规避措施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少危险废物暂存库的环境风险,在项目实施中增设渗漏检测系统,通过对暂存库防渗膜进行长期的实时检测,规避了因暂存库渗漏造成的环境风险,使单层混凝土结构的暂存库实现了双层混凝土结构的遮断型填埋场才具有的渗漏检测和修补功能.渗漏检测的信息通过GSM网络进入Intemet进行数据交换,将检测信息传递到环境管理部门,提高了监督管理的水平.渗漏检测以2个检测电极间充满渗出液时电阻发生突变的特点作为HDPE膜渗漏的判据,结合渗出液的化学成分来判断渗漏的种类,利用TC35I无线模块通过GSM网进入Internet进行数据交换,实现了危险废物暂存库渗漏的网络化监测.利用HDPE膜的绝缘性提出了用偶极子检测HDPE膜漏洞的定位方法,为修补漏洞创造条件.并指出检测电压随漏洞大小、偶极子间距、贮存库液体的电阻率、供电电压的增加而增高,随偶极子距HDPE膜的距离、偶极子移动方向到漏洞的距离、暂存库液体的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55.
交通排放是大气颗粒物(PM)污染主要来源之一,从道路网络空间结构探究大气颗粒物污染缓解途径,对治理城市空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数据来源于郑州市GF-2遥感影像及建成区8个空气质量监测点(AQMS)的日监测数据。以AQMS为中心建立1 km×1 km(Scale1)-6 km×6 km(Scale6)空间尺度的样方,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探讨不同空间尺度下影响PM10、PM2.5质量浓度的关键性路网结构特征,为郑州市路网结构规划和空气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郑州市建成区各监测点的颗粒物质量浓度及变异性都有冬高夏低的特征。(2)郑州市路网结构对PM10质量浓度的影响程度高于PM2.5。(3)主干道面积占比与PM10在Scale1、Scale3-Scale5尺度正相关,与PM2.5仅在Scale5正相关;总道路及次干道面积占比与PM10在Scale2-Scale6均正相关,但与PM2.5仅在Scale5、Scale6尺度正相关。在Scale5的空间尺度下控制总道路及次干道面积占比、减少主干道面积占比,可以有效缓解PM10、PM2.5的污染。(4)路网连通复杂度在Scale2与PM10负相关,在Scale2尺度提升路网环通复杂度可以促进PM10污染的有效缓解。(5)节点与廊道数量水平在Scale1、Scale2与PM10负相关,在Scale1、Scale5与PM2.5负相关。通过在Scale1尺度提升节点与廊道数量水平可以同时有效缓解PM10、PM2.5污染。  相似文献   
56.
用于固体废弃物填埋场中的两种复合防渗系统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工膜 (GM) +压实性粘土 (CCL)的复合防渗层在固体废物填埋场的防渗系统中已较为常用 ,它的防渗效果比单独的GM或CCL要好得多 ;但是 ,这种复合防渗层也存在着一些缺陷。GM +GCL是一种革新的复合防渗系统 ,其中的GCL是对CCL一种有效的替代。本文从一般情况下透过复合防渗层的渗漏量、GM与GCL或CCL的接触情况、冻融和不均匀沉降的影响 ,施工简易程度、节约成本六个方面对 2种复合防渗层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并结合工程实例 ,对 2种复合防渗层用于填埋场封顶系统的情况作了具体的比较。  相似文献   
57.
填埋场粘土衬里破坏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填埋场粘土衬里可能发生开裂、开孔、解体等形式的破坏。开裂的主要机理是干湿循环作用、物理化学作用及差异沉降作用。开孔的主要机理是管涌和穿透。边坡失稳和冻融循环可能使粘土衬里的连结结构解体。  相似文献   
58.
用改性膨润土作垃圾填埋场底部衬里的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JeanFrank提出的双层矿物基底衬里(DMBL)的新概念设计了新型垃圾填埋场的底部防护系统,通过土柱对比实验,对DMBL中的高度反应层和“惰性”层位置不同时,衬里对渗滤液的渗透和衰减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高度反应层在“惰性”层的上方还是下方,DMBL的渗透系数可达到1×10-7cm/s以下,但有机膨润土层放置在“惰性”层下方时,不但防渗性能较好,而且对渗滤液中有机物、铁离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8%、98%,对NH4+、锌离子等也表现出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59.
行业特性和技术约束致使一些制造企业产生大量的副产品和边角废料,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而可持续发展要求则促使制造企业寻求一种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处、资源良性循环的物流模式,构建再循环物流系统.因此,为了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促进产业间或产业内工业企业进行循环经济实践,设计具有生态柔性的B2B网络下再循环物流系统的结构模型.运用环境影响分析模型,分析再循环物流系统各个业务单元的环境影响因子.基于结构模型,运用混合整数规划方法,构建再循环物流系统多目标优化模型.该模型同时考虑了再循环系统的物流成本和外部环境影响;适合于多物料、单周期、有产能限制的再循环网络设施选址-分配问题.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0.
The equivalence between multilayered barriers regarding di usion and adsorption was studied. The bottom boundary of the liner system is defined by assuming concentration continuous and flux continuous conditions of the contaminant between the bottom liner layer and the underlying soil. Five di erent liner systems were compared in terms of solute breakthrough time.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breakthrough time of the hydrophobic organic compounds for a 2-meter-thick compacted clay liner (CCL) could be 3–4 orders of magnitude is greater than the breakthrough time for a geosynthetic clay liner (GCL) composite liner. The GM/GCL and GM/CCL composite liner systems provide a better di usion barrier for the hydrophilic organic compounds than that for the hydrophobic compounds due to their di erent Henry’s coe cient. The calculated breakthrough times of the organic contaminants for the Chinese standard liner systems were found to be generally greater than those for the GCL alternatives, for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examined. If the distribution coe cient increases to 2.8 for the hydrophobic compounds or 1.0 for the hydrophilic compounds, the thickness of the attenuation layer needed to achieve the same breakthrough time as the standard liner systems can be reduced by a factor of about 1.9–2.4. As far as di usive and adsorption contaminant transport are concerned, GM or GCL is less e ective than CC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