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80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07篇
基础理论   54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城市污水厂污泥替代营养盐培养海水小球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聪  谢爽  孟范平 《环境工程学报》2010,4(5):1186-1190
为了城市污水厂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对污泥替代F/2培养基培养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pacifica)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研磨-离心法制备污泥抽提液,将其与F/2培养基按体积比7∶3混合,接种微藻并在优化的条件下培养6 d,逐日测定混合液中无机氮、磷的浓度,培养结束后测定微藻生物量以及干藻中蛋白质、氨基酸和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将微藻在最佳条件下培养6 d后,混合液中PO34--P、NO2--N、NH4+-N和NO3--N的吸收率分别达到97.32%、96.72%、97.55%和78.13%;与F/2培养基对照组相比,混合液中微藻的生物量增加11.5%;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变化不大。另外,干藻中的重金属含量符合饲料行业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62.
黎理  荆国华 《四川环境》2008,27(2):85-88
介绍了固定化微生物的制备方法和载体选择,综述了国内外采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处理各种废气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并提出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3.
为了实现微藻培养基的低成本化和废水资源化利用多重目的的耦合,对反渗透浓缩液(RO浓水)作为培养基培养小球藻(Chlorella sp.)的可行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实验取一级、二级处理出水和消化反应上清液及3种废水与RO浓水混合液制成6种培养基培养小球藻,探究最佳培养基;在此基础上探究浓度与温度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15 d后,3种添加了RO浓水的培养基比3种纯废水培养基更有利于小球藻的生长,其中消化反应上清液-RO浓水混合液是最佳培养基;浓水浓度0%~90%的该混合液中小球藻生物量增加315%~780%,且小球藻的生物量表现为随RO浓水浓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30%是小球藻最佳培养浓度;在10、20和30℃下,浓度0%~90%的培养基中小球藻生物量增加了140%~570%,各浓度中的小球藻均在20℃下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64.
微藻固碳已经成为消减温室气体排放的新的研究热点。利用静态吸收方法,考查了通人纯CO2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特点、固定CO2效率以及藻液pH值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通入纯CO2使小球藻生长延滞期显著延长,比普通培养延长10~12d,对其他生长阶段的影响不大;小球藻固定CO2速率可分为2个过程,即物理固碳过程和生物固碳过程,前者在藻细胞延滞期发生,峰值由CO。溶解于培养液造成,后者在藻细胞生长的指数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发生,峰值由藻细胞指数生长造成,2个过程中,固定CO2速率的变化趋势都是先增大后降低;纯CO2条件下,藻液pH值变化速率高,4d内,藻液即被酸化,随后藻液pH值变化速率逐渐降低,且pH值稳定在适宜水平。因此,采用小球藻固定高浓度CO2时,建议提高接种量并加强培养前期的pH值监测和调控,以保证藻液保持适宜的pH值,并缩短培养时间,提高生物固碳效率。  相似文献   
65.
为了提高微藻的生物量及油脂产量以降低微藻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采用光异养培养模式对蛋白核小球藻进行培养,确定其最适生长的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大豆蛋白胨.采用响应面设计的方法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15光异养培养过程中的最佳碳氮源浓度进行了优化,在葡萄糖含量为17.53 g.L-1,大豆蛋白胨含量为8.67 g.L-1时,生物量最大产量为0.63 g.(L.d)-1,与模型预测结果[0.62 g.(L.d)-1]基本吻合,此时其油脂含量为19.25%,油脂产量达到121.3mg.(L.d)-1.污水养殖结果显示,在以北京市城市生活污水为培养基的情况下,微藻Chlorella pyrenoidosa-15对污水具有良好的净化能力,COD的去除率达到80.9%,总氮的去除率达到69%,同时其也具有较好的产油效率,生物量和油脂含量分别可达到1.00 g.L-1和24.12%,具有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6.
Co-pyrolysis of coal and seaweed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carbon footprint but als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output of coal pyrolysis products,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seaweed on thermal releasing behaviors of mercury during co-pyrolysis process are still unclear. In this work, the chlorella and Guizhou bituminous coal were mixed and used to reveal the mercury release behavior during co-pyrolysis by the temperature programmed pyrolysis experiments, thermogravimetric and differential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DTG) and thermogravimetry-mass spectrometry (TG-MS) methods, offering a sufficient explanation on the control technology of mercury pollutants in co-pyrolysis. The results exhibited that a large amount of reducing gases such as CO, H2 and H2O were generated in chlorella at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100-500°C, which was favorabl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oxidized mercury to elemental mercury, thus remarkably increased the release of elemental mercury in the raw coal sample. The mixed chlorella also significantly lowered the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range (from 400-600 to 300-400°C) of pyrite-bound mercury and decreased the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s of the pyrite-bound mercury species. Additionally, in the co-pyrolysis about 91.82% of mercury was released into the gas phase below 400°C and was 13.77% higher than that of in individual pyrolysis of coal.  相似文献   
67.
通过溶液培养小球藻Pb2+暴露实验分析小球藻对Pb的富集以及亚细胞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小球藻对Pb的富集总量随暴露浓度、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运用差速离心法研究了小球藻中Pb在亚细胞中的分布,热力学实验与动力学实验的细胞分布结果均表明含细胞壁等残渣部分(组分I)中Pb的浓度远高于含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膜系统(组分II)和可溶蛋白等细胞溶质部分(组分III)中Pb的浓度.采用动力学模型与等温线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小球藻对于Pb2+的生物吸附过程适宜用Elovich方程和二级吸附速率方程采描述,生物吸附平衡可用Langmiur等温式和Freundlich等温式来描述,小球藻对于Pb2+的生物吸附为非均相的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68.
小球藻对养殖废水中N、P的去除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针对工厂化对虾养殖废水处理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模拟试验进行小球藻N、P去除能力的探索.结果表明:被试藻类在水体中生长良好,小球藻能很好地去除水体的N、P,培养4 d后,水体中NH4-N的去除率达到80%以上、PO4-P的去除率达到85%以上;在适宜的温度、光照、pH值条件下,最适合小球藻生长的N/P值为8,小球藻的4 d增长量可以达到初始量的10倍.  相似文献   
69.
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抑制小球藻生长的效应及作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银  葛飞  陶能国  朱润良  王娜 《环境科学》2009,30(6):1767-1772
以普通小球藻为受试生物, 采用批量培养方法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的抑藻效应,通过营养元素吸收、Zeta电位、酸性磷酸酶和亚显微结构的测定探讨了其作用机制. 结果表明, CTAC浓度在0.1~1 mg/L范围内随浓度升高对小球藻的抑制作用增强, 96 h抑制小球藻生长的半效应浓度(96 h-EC50)为0.18 mg/L. 0.3 mg/L CTAC作用8 d后, 对小球藻生物量的抑制率为70.7%, 对氮和铁单位吸收量的抑制率分别为83.9%和86.2%, 藻细胞Zeta电位从-12.5 mV提高至-6.7 mV, 酸性磷酸酶相对活力降至23.1%, 藻细胞出现明显的质壁分离、蛋白核扭曲和溶酶体膨胀等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 CTAC提高了藻细胞Zeta电位,抑制了小球藻对氮和铁的吸收, 影响磷的代谢并引起亚显微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70.
A(sⅢ)和A(sⅤ)对小球藻(Chlorella sp).的生长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砷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毒性污染物,包括土壤,沉积物,水体,大气层,甚至生物体,毒性极强。环境中砷的污染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已被视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研究砷对小球藻的生长影响,文章通过实验室培养方式,选取了6个不同浓度的As(Ⅲ()0.5、1.0、2.0、5.0、10.0、20.0 mg/L)和As(Ⅴ()1.0、5.0、10.0、20.0、50.0、100.0 mg/L)的培养处理,以在680 nm下小球藻的吸光度(OD680)作为衡量因子,对小球藻Chlorella sp(.100 ai)在不同浓度砷离子的培养液中的细胞密度进行了试验,整个实验共进行了7 d。结果表明,As(Ⅲ)和As(Ⅴ)浓度分别在10.0 mg/L和20.0 mg/L以上时抑制100 ai细胞生长,导致其密度下降。用概率统计方法计算得到A(sⅢ)对100 ai的96 h半数有效抑制浓度EC50值为25.79 mg/L。参照藻类生长抑制评价标准,A(sⅢ)对100 ai的毒性比A(s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