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80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07篇
基础理论   54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普通小球藻引发水中苯胺光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普通小球藻引发水中苯胺的光降解 ,结果表明 :在 2 5 0W高压汞灯 (λ≥365nm)的照射下 ,藻浓度为 2 0× 1 0 1 0 个·1 - 1 时 ,苯胺的光降解率可达 37% ;苯胺浓度为0 0 0 4— 0 0 2mmol·l- 1 范围内 ,苯胺的光降解速率与初始浓度的降低成反比 ,反应是假一级 .另外 ,还研究了光强、藻悬浮液浓度和苯胺初始浓度等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
化感物质对小球藻抗氧化体系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18  
李锋民  胡洪营  门玉洁  洪喻  郭美婷 《环境科学》2006,27(10):2091-2094
利用水生植物产生的化感物质抑制有害藻类是1种藻类控制新技术.研究了选择性抑藻化感物质EMA对蛋白核小球藻和普通小球藻抗氧化酶体系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化感物质浓度为0.25 mg/L时,2种藻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都高于对照组.但随着化感物质浓度的升高,蛋白核小球藻3种酶活性都逐渐下降,当化感物质浓度为4 mg/L时,SOD活性为0;而普通小球藻的酶活性随着化感物质浓度升高持续升高,都达到对照组的3~4倍.  相似文献   
83.
碳纳米材料由于其具有优异的性能,得以广泛生产和使用,因而不可避免地进入水环境中,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潜在的影响。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s-COOH)作为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的一种,其应用亦非常广泛,其潜在的环境效应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作为受试生物,通过暴露实验研究了MWCNTs-COOH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物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MWCNTs-COOH在中高浓度以下(≤20 mg·L~(-1))未对C.pyrenoidosa生长造成影响;2)暴露96 h后,中、高浓度(10、20 mg·L~(-1))促进C.pyrenoidosa细胞可溶性蛋白的合成,但在高浓度(≥40 mg·L~(-1)),MWCNTsCOOH对C.pyrenoidosa造成毒性效应;3)随着MWCNTs-COOH浓度的增加,C.pyrenoidosa细胞总抗氧化能力(T-AOC)值减少,C.pyrenoidosa细胞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细胞的健康程度逐渐恶化,细胞结构受到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84.
海藻酸钠包埋活性炭与活性污泥的固定化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海藻酸钠为包埋剂,以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分别为吸附剂,探索了用蠕动泵滴动法制备固定化活性污泥球形颗粒的工艺过程,并对所制备的固定化活性污泥球形颗粒,进行了餐厅废水的处理静态实验,从中检验了固定化颗粒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以活性炭为吸附剂添加制得的固定化活性污泥球形颗粒,具有较好的处理能力,是一种合适的材料,而以硅藻作为吸附剂添加时则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85.
杀虫剂单甲脒对绿藻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杀虫剂单甲脒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的短期和长期毒性。用细胞密度计算出的48hEC_(50)分别为1.42和1.41mg/L,96hEC_(50)分别为1.67和1.62mg/L长期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经试验初期的抑制后,杀虫剂单甲脒能促进藻类繁衍。  相似文献   
86.
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抗生素废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庞胜华  刘德明 《环境科技》2006,19(1):14-15,18
研究PVA复合载体包埋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处理抗生素废水的工艺条件,活性微生物为经抗生素废水以10%浓度增幅驯化75d后的活性污泥。结果表明:进水ρ(CODα)为2000mg/L、曝气为20h、温度在10-45℃、pH值7—10、固定化颗粒与废水比例1:4是固定化活性污泥处理抗生素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CODCr去除率可迭80.57%。  相似文献   
87.
固定化微生物脱氮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应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开展单级生物脱氮的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硝化与反硝化混合污泥可以实现单级生物脱氮,效果好于未固定化污泥,氨氧化速率和总无机氮的脱中分别提高到未固定化污泥的1.7倍和13.4倍。结果还表明光硬化树脂也是一种较好的固定化介质。  相似文献   
88.
植物对氮、磷去除效果及克藻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夏季,在实验室和莫愁湖现场,开展了苦草和美人蕉对氮、磷去除效果及克藻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现场还是实验室,苦草和美人蕉对总氮、总磷都有明显的去除效果,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去除率也随之增大。在实验与现场条件,美人蕉与苦草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苦草和美人蕉都对蛋白核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两种藻类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在实验与现场条件下,美人蕉和苦草对两种藻类的抑制效应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对于藻种则二者均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9.
淡水绿藻的光合碳酸氢盐利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藻类对碳酸氢盐的利用,采用pH漂移实验技术,辅以氧测定技术和抑制剂的抑制实验,研究了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光合无机碳摄取速率(PCU)和净光合速率(NPS).结果表明,PCU对pH的曲线上存在明显的转折点(简写为pHTP),在pH超过PHTP后存在第2个PCU峰,求此峰的平均值并以PCUsc表示,可以作为表征藻类碳酸氢盐利用的参数.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的PCUBC值分别为269.41和175.98μmol·g-1·h-1它们的平均NPS(pH为4.8~11.0)分别为477.5和495.9ttmol·g-1·h-1.随着碳酸酐酶抑制剂AZ(acetazolamide)浓度的增加,PCUBC减小;当AZ达到1.2mmol·L-1时,蛋白核小球藻的PCUBC减小到0.随AZ浓度增加,蛋白核小球藻PCUBC减小的速度比斜生栅藻的快.AZ和阴离子交换抑制剂DIDS(4,4'-diisothiocyanatoetilbene-2,2'-disuffonic acid)对蛋白核小球藻的PCU和NPS的抑制作用大于斜生删藻.AZ和DIDS对2株藻的PCU的抑制均大于对它们NPS的抑制.2株藻具有高的PCUBC值,都是强碳酸氢盐利用者.  相似文献   
90.
Metabolism of [14C-u-phenyl]isoproturon [3-(4-isopropylphenyl)-1,1-dimethylurea] by two soil and freshwater microorganisms, green alga Chlorella kesslerei and cyanobacterium Anabaena inaequalis, was studied as a function of pH, pesticide concentration, and incubation time. Metabolized isoproturon, in the media, ranged from 0% (Chlorella at pH 5.5 after 1 d) to 22% (Anabaena at pH 5.5 after 10 d). Twenty-five percent faster degradation of isoproturon by Anabaena occurred at pH 5.5 versus pH 7.5, when measured over 10 d. Increased 14C incorporation into tissue, with time and at lower pH, was due mainly to bioaccumulation of [14C]isoproturon and/or its metabolites in the cells. Metabolic degradation resulted in four identifiable (by TLC) metabolites. Based on this, a degradation pathway is proposed, involving mono- and di-N-demethylation, hydroxylation of the isopropyl moiety, and hydrolysis to 4-isopropylaniline. Similarity in the metabolites produced suggests that the enzyme systems responsible for metabolizing isoproturon are almost identical in both photosynthetic micro-alg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