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00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205篇
基础理论   56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33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91.
开垦利用对三江平原湿地土壤硫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三江平原典型类型湿地及不同开垦年限的耕地 (旱田 )为研究对象 ,对其土壤中总硫及各形态硫的含量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如下 :总硫、水溶性硫、吸附性硫、盐酸可溶性硫、盐酸挥发性硫及有机硫含量排序均为小叶章 (Calamagrostisangusti folia)草甸 <乌拉苔草 (Carexmeyeriana)沼泽 <毛果苔草 (Carexlasiocarpa)沼泽 ;湿地开垦为耕地后 ,除盐酸可溶性硫含量增加以外 ,其余硫组分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耕地土壤中总硫及有机硫含量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下降 ,而无机硫各组分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变化量不大 .湿地开垦前土壤总硫量为 6 2 2 4mg kg ,湿地开垦 2 0年后 ,土壤总硫量降低为 16 8mg kg ,因此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湿地开垦后表现出由汇转化为源 ,由累积转化为分散的特征  相似文献   
292.
陈浩  王贵玲  张薇  范琦  蔺文静 《地球与环境》2005,33(Z1):620-623
河北平原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迅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造成河北平原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发生一系列演化。  相似文献   
293.
三江平原气候变暖的进一步认识: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利用三江平原17个站1951-2000年的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几种突变检测方法,定量研究了最高、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比较了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的差异性。结合前期的相关研究结果,对研究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三江平原气候变暖过程和成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75—2000年的变暖时期主要由两个阶段构成:1975—1987年为第一阶段,以夜间升温为主要特征,相对应的是气温日较差明显减小,超过一定面积的湿地开垦是该阶段气候变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1987-2000年为第二阶段,以白天和夜间同时升温且幅度相当,气温日较差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为特点,这一阶段的升温是对全球气候变暖同步的区域响应。  相似文献   
294.
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湿地生态特征变化研究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8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垦荒,挠力河流域湿地生态特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大量湿地被垦殖,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湿地资源的破坏,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大降低;土地沙化、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灾害性气候发生频率增加;动植物等多样性资源急剧减少。挠力河流域作为“北大荒”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也就很具有代表性了。伴随着新千年“北大荒”停止一切垦殖湿地、草地和林地的措施出台,挠力河流域也迎来了退耕还林、还牧、还湿的调整时期。  相似文献   
295.
论江汉湖群湿地的环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泊水质恶化警示着湖泊生态系统受到损害 ,影响湖泊湿地功能的发挥 ,利用 1999年~ 2 0 0 0年江汉湖群监测结果 ,对其水质现状进行评价 ;分析江汉湖群湿地的环境污染问题 ,提出对江汉湖群湿地水体功能恢复的对策  相似文献   
296.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冷湿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张芸  吕宪国  倪健 《生态环境》2004,13(1):37-39
在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内选择3种群落(毛果苔草-狭叶甜茅-漂筏苔草群落,狭叶甜茅-漂筏苔草群落,小叶樟群落),在各群落内分别选取一种主要建群种,测定湿地植被的蒸腾强度,计算出群落范围内湿地植被的增湿降温效应,即冷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冷湿效应与湿地植被类型有关,3种植被中漂筏苔草的冷湿作用最大,其次为小叶樟,毛果苔草最小。这是因为漂筏苔草是典型的湿地植被,生长于多水环境中,其增湿降温作用较明显。湿地植被冷湿效应与湿地面积大小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湿地植被面积越大,其冷湿作用越强,并且多种植被的相互作用可以加强湿地的冷湿作用。  相似文献   
297.
三江平原泥炭地微量元素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冬季采样,现场分层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三江平原河床-河漫滩型泥炭地和谷底洼地型泥炭地微量营养元素和有益元素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微量营养元素Cu、Zn、Fe、Mn、B和有益元素Ni、Sr、Ti、V、Co均有在G层急剧积累的趋势,Fe、Mn、B、Zn、Ti、Sr质量分数在Ase层明显高于泥炭层,某些微量元素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98.
我国华北平原分布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地下热水矿床;赋存于石灰岩地层形成的地质构造凸起部位的地下热水富水性好,井产水量大,自喷能力强,水质好,矿化度低,温度高,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华北平原地下热水的热源与第三纪侵入的火成岩无关。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是山区大气降水渗入地下经过较大的构造断裂带和碳酸盐岩地层岩溶溶洞、断裂裂隙深循环以后形成的。地下热水的温度主要取决于水循环的深度。  相似文献   
299.
Groundwaters have been collected from deltaic areas of West Bengal (Chakdaha and Baruipur blocks) to record their hydr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o verify the mechanism of arsenic (As) release. The data reveals that shallow (<70 m) groundwaters in both areas are of Ca-Mg-HCO(3) type; however deeper (>70 m) groundwaters in Baruipur areas are slightly enriched with Na, Cl and SO(4), indicating possible saline water intrusion. The groundwater is anoxic (mean Eh: -124 and -131 mV) with high levels of As (mean: 116 and 293 mug/L), Fe (mean: 4.74 and 3.83 mg/L), PO(4) (mean: 3.73 and 3.21 mg/L) and Mn (mean: 0.37 and 0.49 mg/L), respectively for Chakdaha and Baruipur areas. The observed values of As and bicarbonate (mean: 409 and 499 mg/L) in the shallow aquifer are indicative of redox processes (e.g., oxidation of organic matter) favouring the release of As. Moreover, the presence of DOC in the shallow aquifer suggests that organic matter is young and reactive, and may actively engage in redox driven processes. Our study further confirms that both Fe- and Mn-reduction processes are the dominant mechanisms for As release in these groundwaters.  相似文献   
300.
以我国沉积型盆地三江平原的典型农业区抚远地区为例,采用水化学法和GIS技术分析区域水化学成因作用及无机氮素的污染特征,利用氮氧双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及稳定同位素解析模型(SIAR)确定氮素来源及各污染源贡献比,基于对影响氮素浓度变化的多项因素的认识,建立区域氮素的水化学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氨氮超标率为56.52%,毫克当量百分数平均值占无机氮总量的55.50%,是地下水无机氮素中污染影响程度最大的指标;土壤有机氮、厩肥污水和氨态化肥是径流补给区氮素的主要污染来源,各污染端元贡献比由大到小依次为40.49%、30.24%和29.27%.地下水补给区是氨氮污染最重的区域,排泄区是硝酸盐氮污染相对严重的区域,氧化还原条件是影响氮素浓度的关键因素;在氮素的时空演化过程中,除二级阶地仍保持天然水化学状态外,一级阶地和漫滩区的氮素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