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23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13篇
基础理论   3篇
环境理论   2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ISO14000国家示范区,是国家环保部推行的两种示范园区,这两种示范园区的有效推行,在提升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从示范园区申报和评价标准两个角度,首次对两种示范园区的异同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过程中,融入ISO14000的管理机制、环境因素等,可以更好地促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82.
我国建筑安全认知水平“身份”测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研究不同建筑安全主体群社会学的身份变量与建筑安全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提出监理工程师和施工现场的建筑劳务用工人员2个主体群之间的身份变量与建筑安全认知水平之间的4个差异化假设。实证结果表明:2个主体群具有显著的群体性差别;群体变量验证了建筑安全教育的差别引起了主体群的建筑安全认识水平有显著性差异;生理(性别)变量和年龄变量验证了主体群在对建筑安全事故的了解情况上呈现较多的显著性差异;文化程度变量验证了主体群在建筑安全管理现状上呈现较多的显著性差异;居住地变量未获得明显验证。论文的个案调查证实了关于建筑安全认知水平,不同建筑安全主体群具有显著性的社会学身份属性差异。  相似文献   
83.
在Kaya公式的基础上对环渤海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并对各省市碳排放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环渤海地区碳排放量大致呈现持续均匀的增长趋势。其碳排放主要受能源结构、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规模5个因素影响。各省市碳排放量均呈加速增长趋势,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结合研究结果,从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绿色能源、宣传低碳观念角度提出了相关碳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84.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emerged as a distinctive marker of place identity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markers such as buildings and spectacle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s a potential place brand, indica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in focus of this article, comparing such efforts in three Swedish towns. Based on documentary studies and interviews, it demonstrates how one town has been successful in branding itself as “the Greenest City in Europe”, whereas mitigation efforts in two other towns are barely known outside the town halls. In the first case, a combination of material, symbolic, and institutional components has been decisive in establishing a brand wi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legitimacy. This cas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a dedicated network of influential actors and a potent governance structure visualising the will of a town to make its climate mitigation efforts known. Despite similar material conditions, the two others come short on the symbolic and the institutional dimensions, although they may still have a potential for future success in terms of mitigation both in practice and as a marker of ident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