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7篇
综合类   140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33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博兴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并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对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实践与探索。按照循环经济的基本框架,紧密结合博兴县的实际情况,通过运用3R原则,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以生态链为纽带,实现三个层面的物质和能源循环流动,初步构建了区域性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12.
在新疆县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专项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疆县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周边环境状况、环境管理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和评价,分析了水源地水质超标的因为及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13.
县级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往往是为了应对实验室资质认定的评审和复评审。本文立足于实际工作,找出县级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不够通畅的原因,分析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14.
乡村振兴导向的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农牧交错区水土资源系统平衡对于保障区域农牧业发展至关重要。以宁夏盐池县为例,以乡村振兴目标为导向,运用物元模型开展水土资源系统承载潜力评价,揭示影响水土资源系统承载力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及影响水土资源的短缺因素,探讨乡村地域水土资源失衡的区域分异特征,以及经济社会与资源生态双重导向的优化路径。结果表明:(1)盐池县水土资源系统承载力呈叉字型对称空间分布态势,整体承载力处于中等水平,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其中花马池镇、惠安堡镇的承载能力较高,麻黄山乡、王乐井乡和大水坑镇的水土资源承载力明显较低。(2)盐池县乡村地域水土资源耦合协调差异明显,整体处于拮抗耦合阶段,镇区耦合协调度较高,乡村地区则相对较低。(3)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利用缺乏同步性,水资源利用滞后地区应选择水资源适应性管控措施和生态保育+水源涵养的山水林田湖综合体构建,土地资源利用滞后地区应结合土地工程治理措施与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落实“三主三分”土地资源优化布局。研究结果可为农牧交错区农业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工程落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15.
环首都地区城乡融合水平时空分异及乡村振兴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适于县域尺度的城乡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泰尔指数、ESDA方法分析1995—2018年间环首都地区县域尺度城乡融合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并划分出城乡融合发展类型区,提出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结果表明:(1)以2000年为拐点,环首都地区县域尺度城乡融合水平经历了先减后增的“U”型变化历程,整体趋势向好;城乡融合水平的区域差距先增后减,总体趋于缩小。北京及环京三市区域间的差异对总体城乡融合水平差异的贡献率略高于两类地区内部差异,环京三市内部差异是造成两类地区内部差异的主要原因;张家口市与保定市内部差异是影响环京三市城乡融合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保定市内部差异占主导地位。(2)低水平融合区的数量波动减少,高水平融合区持续增加;城乡融合水平高、低值区的“核心—边缘”结构突出,且经历了“单组单核—多组多核—单组多核”的动态演变历程;城乡融合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集聚性先增后减;城乡融合热点区呈团簇状集聚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冷点区和次冷点区呈环形或带状布局在保定市中心城区外围,状态渐趋温和;城乡融合“冷热”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联系紧密。(3)可将环首都地区划分为五类城乡融合区:城乡融合引领示范区、城乡融合先行发展区、城乡融合优化升级区、城乡融合转型提升区和城乡融合落后欠发达区,并根据各类型区特点,提出差异化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16.
国土空间规划体制具有强烈生态指向意义,生态安全已是国土空间安全的重点。以四川省威远县为研究对象,针对县域生态国土空间的生态资源破坏、生态系统紊乱等问题,利用生态—社会经济系统耦合方法,从要素修复、结构优化、系统价值提升三个角度构筑系统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系统耦合度及子系统综合功效,综合耦合系统时空格局变化分析得出县域生态修复安全目标格局与生态修复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县域生态修复规划具有目标多层次性、系统复合性及途径多样化性,可从宏、中、微观层级提出对策。(2)系统耦合度在0.457~0.497区间浮动,耦合系统现处于拮抗时期向磨合时期发展。(3)依据系统耦合度、子系统综合功效及指标影响度构建“点—线—面”的生态修复格局。研究提出应对县域尺度的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方法和实践运用,可为当前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17.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巫山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巫山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又地处山区,县境虽然辽阔,但山多坝少,且农业人口比例很高,因此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近十几年来,三峡工程的兴建,导致移民搬迁、城镇迁建及伴随工程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占用大量优质土地。迫于生计,部分农民不得不毁林开荒造田,坡耕在因此而增多,继而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日趋贫瘠,最终导致该县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方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以空间信息技术为研究手段和技术支持,首先从理论角度探讨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研究方法;然后以典型山区县城--巫山县为例,以该县1986-2000年的TM图像数据为主要研究基础,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这个山区县城1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并结合当地的各种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等驱动因子,进一步详细分析了各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具体原因。旨在为当地政府或管理部门提供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正确管理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同时也为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218.
以涧河新安县城区段为例,在统计分析1959年-2010年新安水文站水文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水文学中的Tennant法和水力学中的R2CROSS法分析计算了河道内基本生态需水量,另外还计算了河道水质净化需水、河道蒸发渗漏需水、河道最小输沙需水.按照不重复计算的原则,在几个方面需水量中取最大值,得出涧河城区段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为3 010.0 m3/s,此水量是该河段恢复河流生态结构与功能健康的最佳需水量,这一结果对河道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平衡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19.
中国县域单元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国2853个县(市、旗、区)为研究单元,以1980、1990、2000和2010年全国1 km格网土地利用数据和中国县级行政单元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VSD模型,构建了基于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下的生态系统影响力指数和社会经济适应力指数,用以综合表达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异,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县域单元的生态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县域生态系统影响力指数持续降低,2000年之前呈现由"东北到西南"逐渐降低的趋势,2000年之后,基本呈现"中东部及新疆北部高、西南低"的格局.适应力指数空间分布差异十分明显,表现出东南沿海高于中部,中部又高于西部的格局.从生态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布格局来看,东南部比西部地区更脆弱,从时间变化来看,中国生态脆弱度整体好转,局部恶化;从数量变化来看,1983个县域单元处于高度脆弱区和极度脆弱区,仅有327个县域单元于处于轻度和微度脆弱区.处于极度脆弱区和高度脆弱区的县域单元未来要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土地利用管理,调整用地布局并严格控制城镇规模扩张;对于轻度和微度脆弱区则应坚持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主,禁止污染型产业发展,有序引导人口转移,发展生态旅游业和高技术产业.  相似文献   
220.
为了解决当前县(市)防震减灾工作部门开展地震应急处置工作时,所依据地震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的问题。考虑不同县(市)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环境的不同,提炼影响县(市)地震应急处置的主要因素,构建不同烈度下基于多因素的地震应急处置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并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四川省丹棱县为例,研发面向县(市)的地震应急处置辅助决策系统;通过在丹棱县境内假想设定6.5级地震对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地震发生后,系统能按烈度分阶段快速产出具有区域特征且操作性较强的地震应急处置方案,可为县(市)地震应急处置的科学决策等提供有效的辅助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