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7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102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3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Separator between anode and cathode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microbial fuel cell (MFC) and its property coul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system perfor- mance. In this study we used polyvinyl alcohol (PVA) polymer membrane crosslinked with sulfosuccinic acid (SSA) as a new separator for the MFC. The highest power density of 7594-4 mW-m-2 was obtained when MFC using the PVA membrane crosslinked with 15% of SSA due to its desirable proton conductivity (5.16 x 10-2 S.cml). The power densit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o 11064- 30 mW.m-2 with a separator-electrode-assembly config- uration, which was comparable with glass fiber (11704- 46 mW.m-2). The coulombic efficiencies of the MFCs with crosslinked PVA membranes ranged from 36.3% to 45.7% at a fix external resistance of lO00f2. The crosslinked PVA membrane could be a promising alter- native to separator materials for constructing practical MFC system.  相似文献   
52.
一株多菌灵降解菌包埋条件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海藻酸钠(SA)和聚乙烯醇(PVA)对1株多菌灵降解菌进行包埋,并对最佳包埋条件及包埋后的降解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A包埋法的最佳条件为:菌液与2% SA按1:5体积比混合,在4% CaCl2溶液中室温交联24h.PVA包埋法的最佳条件为:菌液与10%PVA按1:5比例混合,在3%CaCl2溶液中室温交联24h.活化48h后,在30℃、 pH6的条件下,SA包埋的多菌灵降解菌对多菌灵的降解率可达80.4%.PVA包埋的降解菌的降解率为76.3%.  相似文献   
53.
固定化细胞小球降解三氟甲苯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了包埋菌种z3的海藻酸钙小球,对固定化细胞小球的机械强度和三氟甲苯的降解率做了研究。通过改变海藻酸钙凝胶组成,添加硅藻土、蛋白质,使用交联剂己二胺、戊二醛等方法,提高了固定化包埋小球交联的密度和机械强度,保持了固定化小球对三氟甲苯的降解活性。扫描电镜显示了包埋小球经过己二胺一戊二醛处理之后,小球的表面结构成网格状,内部网格复杂化,不均匀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54.
为实现硫酸盐还原菌(SRB)批量富集培养与包埋技术的工业化应用,采用纤维丝挂膜方式进行SRB的批量富集培养,以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SRB培养前后微生物种群变化,并采用生物包埋技术对富集后的厌氧污泥进行包埋;研究了SRB纤维丝填料、包埋填料活性恢复过程及对高浓度硫酸盐的去除情况;探讨了饥饿环境对于该包埋填料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间歇运行的小空间厌氧移动床进行SRB的培养,历时50 d,硫酸盐去除率最终稳定在80%以上;富集后的硫酸盐还原功能菌Desulfomicrobium比例由36.06%上升至58.68%,还原速率由49.32 mg·(L·h)-1上升至338.7 mg·(L·h)-1;采用聚乙烯醇(PVA)制作了SRB生物活性包埋填料,在包埋填料填充率为20%情况下,包埋填料对硫酸盐的去除效率最高可达91.96%;经15 d的饥饿环境后,对SRB包埋填料进行短期恢复,即可实现重复利用。该包埋填料具有良好的硫酸盐还原性能和恢复性能,为其工业化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5.
以海藻酸钠为包埋材料,生物炭为添加剂,固定小球藻,制得生物炭-海藻酸钠联合固定化小球藻胶球,并将其用于水中氨氮的去除。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炭-海藻酸钠联合固定化小球藻具有生物炭吸附和小球藻吸收协同作用,促进了小球藻的生长和水中氨氮的去除,且氨氮的去除率随着胶球加入量和胶球粒径的增加而提高。生物炭-海藻酸钠联合固定化小球藻胶球制备最优方案为:生物炭浓度为0.26 g·L~(-1)、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1.8%、胶球中藻细胞密度为3.0×10~6个·mL~(-1)、CaCl_2质量分数为1%;胶球重复使用一次的氨氮去除率可达66.87%。生物炭促进了固定化微藻对高浓度氨氮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56.
用亨盖特(Hungate)厌氧技术,以甲醇为唯一碳源获得了甲烷八叠球菌的富集培养物,以甲醇或乙酸钠(或两者各50%)为碳源滚管培养,获得了以甲烷八叠球菌的分离培养物。用聚乙烯醇(PVA)为包埋剂对甲烷八叠球菌sp固定化,并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与非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的总产气量相似,但两者的产气特性有明显不同。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产气迟于非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的产气集中,在产气的6天中,平均日产气量30.88mL甲烷,最高产气量可达2.80mL甲烷/h,在产气高峰两天中的产气量占总产气量的66.0%。非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产气平稳,平均日产气量为8.91mL甲烷。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细胞在固定介质中多呈较大包囊存在,包囊直径30~50μm。  相似文献   
57.
针对餐厨沼液高氨氮、低C/N的特点,采用“微氧曝气-一段式厌氧氨氧化-BioClens反硝化”工艺,进行了餐厨沼液脱氮除碳的小试研究。经150 d的运行优化,系统稳定后该工艺的耗氧有机物(以COD计)、TN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1.3%和81.8%。微氧曝气单元为厌氧氨氧化单元消除餐厨沼液中有机物的影响并保留NH4+-N,其耗氧有机物(以COD计)及NH4+-N去除率分别为81.6%和13.7%,为厌氧氨氧化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厌氧氨氧化单元是NH4+-N的主要去除单元,稳定后运行后总氮去除负荷为0.480 kg·(m3·d)-1;BioClens反硝化单元对前两段工艺中产生的NO3--N进行反硝化深度去除,在以乙酸钠为碳源,包埋固定化填料填充比为5%、C/N=3的情况下,其平均NO3--N去除率达90%。该工艺实现了对餐厨沼液经济高效处理,具有应用潜...  相似文献   
58.
包埋碳纳米管海藻酸钠凝胶球吸附苯酚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水溶液中碳纳米管及包埋固定于海藻酸钠凝胶球中的碳纳米管吸附苯酚的特性,测定了温度、pH值、转速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并对吸附剂进行了热脱附再生.绘制了吸附等温线,对吸附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及包埋于海藻酸钠凝胶球中的碳纳米管对苯酚的吸附平衡受pH和转速影响不显著,受温度影响显著,简单的热再生即有很好的再生效果.通过方程拟合,2种吸附剂对苯酚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型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59.
包埋固定化微生物法处理含油废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包埋固定化微生物法固定除油(Y1#菌),用于处理含油废水,并以水体中乳化油去除率为指标考察了影响乳化油降解的各种因素.选用聚乙烯醇(PVA)-海藻酸钠(SA)复配作为包埋固定化载体材料,制备成固定化微生物小球(IMB),通过实验优化了IMB制备的工艺条件.连续批次除油实验结果表明,在25~40℃,固液比1∶10,HRT为6 h的条件下,进水油含量在20~50 mg/L,乳化油去除率可达85%~90%,出水油含量低于5 mg/L.  相似文献   
60.
PTA高效降解菌制备与PTA废水生物处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俊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9(10):75-76,108
筛选出了4株对苯二甲酸(TA)的高效降解菌,利用诱变技术,使菌种的DNA结构发生突变,提高了菌种降解性能,并对优化后的菌种进行固定化包埋,形成高效菌对苯二甲酸(PTA)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处理负荷达到5kgCOD/m3·d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