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6篇
  免费   317篇
  国内免费   952篇
安全科学   44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399篇
综合类   2306篇
基础理论   342篇
污染及防治   154篇
评价与监测   323篇
社会与环境   436篇
灾害及防治   9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261篇
  2012年   303篇
  2011年   302篇
  2010年   227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6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61.
在认识空间结构内涵与确定研究范围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获得了长江流域的空间分异状况。长江流域空间结构符合核心 边缘结构模式,包括3个一级核心、8个二级核心、两大跨省成长三角、1条主轴、2条辅轴、3条地方轴、1个外围区和1个边缘区。长江流域空间结构的演变,经历了低水平的离散型阶段、极化发展的非均衡阶段、扩散的多核非均衡阶段,未来将向区域一体化的高水平均衡阶段发展。从聚散原理、空间相互作用和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战略等3方面,分析了长江流域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长江流域空间结构的优化,要从内部要素与外部力量两方面入手做3件事情。一要加快单个节点的发展和尽快形成核心区域,尤其是上游地区要构建一个以成渝为双核的兼顾南北较大范围的成长多边形;二要加快东西通道的建设和注重主轴与辅轴间的连接通道的构建或完善;三要注重基于市场一体化的区域空间治理体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962.
为分析洪泽湖流域洪涝灾害在千年尺度序列上的演变趋势,采用统计历史洪涝记录的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洪涝灾害的响应过程,探讨了洪泽湖流域洪涝灾害同El Nio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近1 000 a来洪泽湖流域洪涝灾害的频度总体是趋于上升的,这种变化趋势同气候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研究结果显示:公元1000~1400年洪涝记录偏少,同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中世纪暖期出现的一次200 a以上的干旱化过程有较好的对应性。1400~1800年是洪泽湖流域洪涝的多发期,这一事实同我国东部1550~1850年小冰期期间总体偏湿的环境特征相一致。分析洪涝灾害变化同El Nio事件对应性关系表明:在El Nio事件年及其次年是洪泽湖流域洪涝的多发年份。这可能是由于El Nio事件通过改变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与位置,以及大气环流形势而引起的降水异常所致。了解洪泽湖流域洪涝的演变趋势及其同El Nio的关系对于长期防灾减灾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63.
滇池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2000—2017年滇池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和生态环境时空演替规律,结合滇池目前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要求,利用以往研究成果筛选出的36个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滇池水生态健康评价方法模型,得出滇池水生态健康评价标准,输入滇池湖体2011—2017年4个监测点位相关指标监测数据进行方法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评价方法能较为全面、准确、宏观地反映滇池水环境质量状况,与现有综合评价方法相比,能综合反映现有评价方法结果,且具有宏观、全面等优点,能很好地响应生物多样性变化,服务滇池的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964.
对乌梁素海的水生生物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浮游动物共有4大类62种,平均生物量为3.75 mg/L,底栖动物11种,隶属3门3纲4科。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71.7 g/m2,属于富营养类型。  相似文献   
965.
三峡工程运用后洞庭湖水沙情势变化及其影响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原型资料分析、长河段一维数学模型计算等手段,分析和预测了三峡工程运用对洞庭湖水沙与冲淤影响,研究了三峡工程运用对洞庭湖出口水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三峡工程运用对湖区防洪与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成果表明:三峡水库运用后30 a末,荆江三口年均分流量和分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分别减少43%和73%,三口分流道的河床相应发生冲淤变化;三峡工程运用后,受荆江三口分流比减少影响,洞庭湖区泥沙淤积显著减少,对增强洞庭湖区调蓄功能、延长洞庭湖寿命有利;受三峡水库调度运用与长江干流河道冲刷影响,洞庭湖出口水位以下降为主,汛期水位的下降将对湖区防洪有利,而枯期水位的下降将对湖区水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带来一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66.
于2018年1—12月,采集太湖湖滨及湖面共计9个点位600多个干湿沉降样品,估算了N、P干、湿沉降率以及全太湖2018年N、P干、湿沉降通量。结果表明,2018年太湖TN和TP月湿沉降率均值分别为161. 2和7. 1 kg/(km~2·月),TN和TP月干沉降率均值分别为103. 6和4. 5 kg/(km~2·月)。TN和TP年干沉降率空间分布规律为:湖面之上开阔水域处的TN和TP年干沉降率大于其他湖滨点位,TN和TP总沉降通量为7 702和333 t/a。2018年相比于2002—2003年,TN和TP总沉降通量分别降低了22. 6%和53. 8%。  相似文献   
967.
利用2013年遥感影像和地形图制作地势图,将万子湖湿地洲滩分为27 m以下、27~28、28~29、29~30、30 m以上共5级地势阶梯。利用1983~2013年万子湖逐日平均水位数据分析不同地势阶梯洲滩在春汛期、洪水期、退水期、枯水期等4个时段的淹水特征,结合生物特性和人为干扰分析,确定万子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边界范围和策略。研究表明:4个时段中的生态系统管理边界分别为29、31、29、28 m地势阶梯分界线,3个重点时段和管理区域为:春汛期,管理目标是产卵亲鱼保护,28 m以下洲滩是重点管理区域;退水期,管理目标是保障鱼类洄游,28 m以下洲滩和湖槽洄游通道是重点管理区域;枯水期,管理目标是洲滩上鱼类产卵场、幼鱼索饵场和越冬候鸟栖息地的恢复与保护,28 m以下洲滩是重点管理区域。而生态系统管理重点则是去除过度人为干扰(包括洲滩过度开发、过度捕捞),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性功能,应坚决停止重点区域内滩涂水面的养殖承包、引淤抬洲、洲滩植树等系列干扰性活动。  相似文献   
968.
深入研究降雨极值的时空变化规律和特点,有助于提高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通过构建PDS/GP模型,并引入降雨极值变化指标,结合统计检验分析汉江流域15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春、夏、秋季以及全年月降雨超定量系列的年际变化特征;利用复杂网络理论的聚类系数和节点度,结合各站点在典型年份春、夏和秋季的降雨极值变化指标,分析月降雨极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汉江流域月降雨极值年际变化的季节性差异较大,近55 a没有明显的一致性变化趋势。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的月降雨极值年际变化与春、秋季相反,而秋季的变异指标年际波动最大。从空间上看,受季风气候、下垫面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中下游月降雨极值变化的差异性要高于上游。随着相关阈值的增大,流域站网总体关联度有所降低。相同阈值下的结果表明空间上相邻的站点其关联性差异较大,部分相距较远的站点具有更大的关联性,分析结果可为降雨极值的空间插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9.
以汉江流域13个站点1960~2003年的逐日降水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该流域年及各季雨日数和雨日平均雨量分布的时空特征,研究表明汉江流域春季平均雨日数占全年的25%~31%,雨量占全年雨量的21%~31%。夏季平均雨日数占全年雨日数的13%~18%,雨量占全年雨量的50%。秋季平均雨日数占全年雨日数的22%~31%,雨量占全年雨量的21%~29%。冬季平均雨日数占全年雨日数13%~22%,雨量占全年雨量的6%,雨日平均雨量仅为28 mm。建立了流域内不同站点、不同季节的持续性雨日概率分布模式,用Polya概率分布对汉江流域各种持续性雨日发生概率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夏季、冬季、秋季拟合效果较好,卡方检验通过率达到95%,而春季有4个站点无法通过检验。利用Polya概率分布模式可以科学地估算流域各地、各季不同持续时段雨日出现的气候概率,为防洪减灾提供依据,也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0.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were determined in water and sediment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littoral zone of Lake Prespa, as well as from its three main tributaries (the rivers Golema, Brajcinska and Kranska), during the period 2004 to 2006. In addition, muscle tissue samples of barbus fish (Barbus prespensis Karaman, 1928) collected from the littoral zone of Lake Prespa were also analysed. The obtained results give an overview of the contamination levels of these problematic compounds at their potential sources in the river mouths, in the potentially affected, species-rich littoral section of the lake and in the muscle tissue of one selected fish species, collected near the rivers’ deltas. Special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presence of some DDT metabolites (1,1-dichloro-2,2-bis(p-chlorophenyl)ethylene (p,p′–DDE); (1,1-dichloro-2,2-bis(p-chlorophenyl)ethane (p,p′–DDD) and 1,1,1-trichloro-2,2-bis(p-chlorophenyl)ethane (p,p′–DDT). The extraction of pesticides from water samples was done by liquid-liquid partition in dichloromethane. For the sediment and fish tissue we used solid-liquid extraction. The extracted residues were analyzed on a gas chromatograph equipped with an electron capture detector (GC-ECD). The results of the respective studies indicated the presence of DDT metabolic forms in the samples of the three analysed matrixes. The highest levels of presence for these pollutants were found in the muscle tissue of the fish samples. The total DDTs content in the analysed muscle tissue samples range from 11.67 to 13.58 μg kg?1of fresh tissue. The average total DDTs content for the sediment samples were within the range of 2.32 to 4.17 μg kg?1 of dry sediment. Higher DDT metabolites content were found in the 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the rivers than in the samples from the littoral zone. The lowest average total concentrations of DDTs, on the other hand, were recorded in the water samples and ranged between 0.036 and 0.057 μg L?1. The obtain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ominant metabolic form in the samples of the three investigated matrixes (water, sediment and fish tissue) from Lake Prespa was p,p′-DDE. There was a very good linear correlation in this study between the content of DDT's (total DDT metabolites) detected and the percentage of total organic material in the sediment. The detected concentrations are clearly below the toxicity thresholds; consequently, severe effects on the endemic species of Lake Prespa are not very lik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